地震频繁会有大地震吗 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在哪里
导语:地震研究人员依靠现代科技的力量,掌握地震发生的规律,可以预测到其一些变化趋势。最近小编有些朋友想来了解一下,地震频繁会有大地震吗?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在哪里?以下内容由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不清楚的朋友们看完就明白了。
地震频繁会有大地震吗
地震频繁
地震频繁不一定会有大地震,而大地震后一定会有频繁小地震。
因为地震是地壳内部应力和压力的释放,在频繁小地震之后板块运动的应力和压力得以释放就不一定会产生大地震,而大地震后出现的频繁小地震都是余震。
地震是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
大地震
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在哪里
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这5个地区是: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西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等地。
从中国的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中西部直至云南,有一条纵贯中国大陆、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地震密集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强烈地震,被称为中国南北地震带。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该带中南段。该带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境内,向南可到缅甸。
根据地质力学的观点,中国大致可分为20个地震带。
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中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
地震活动
地震基本知识
1、地震波及其类型
地震波及其类型——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断裂错位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这就是地震波。
地震波主要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可以在三维空间中向任何方向传播,又可分为纵波和横波。面波——当体波到达岩层界面或地表时,会产生沿界面或地表传播的幅度很大的波,称为面波。
2、纵波和横波
纵波和横波——纵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传播速度较快,到达地面时人感觉颠动,物体上下跳动。横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传播速度比纵波慢,到达地面时人感觉摇晃,物体会来回摆动。下图为011年3月11日云南地震台网记录的日本9.0级地震波形。
3、震级
震级——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划分,与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相关。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越高,表明震源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3倍。一般来说,静态推算下,一个8级地震相当于30个7级地震,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也就是说,一个8级地震就相当于900个6级地震。
4、震级大小划分
震级大小划分——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划分大致如下:1、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有感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3、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4、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5、震级测定
震级测定——震级通常是通过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面运动的振动幅度来测定的,由于地震波传播路径、地震台台址条件等的差异,不同台站所测定的震级不尽相同,所以常常取各台的平均值作为一次地震的震级。
6、地震的深浅
地震的深浅--按照震源深度的不同,地震可划分为如下三类:0~70公里称浅源地震,简称浅震。浅震对构筑物威胁最大。同级地震,震源越浅破坏力越强。70~300公里称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称深源地震。目前观测到最深的地震是70公里。
7、地震的远近
地震的远近--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观察,震中距是不一样的。地震可按震中距不同分为三类: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千米的地震;近震--震中距为100~1000千米的地震;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显然,同样大小的地震,在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响或破坏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