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节气特点 惊蛰过后的注意事项

2024-11-25 11:05:01 来源:天气频道

  导语:其实,每一个节气有着不同的特点,也有属于当地特色的风俗,不过越来越多的人是已经淡忘了。那么,今天小编就跟朋友们来介绍一下,惊蛰节气特点是什么?惊蛰过后的注意事项有哪些?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内容,希望大家认真看完。

  惊蛰节气特点

惊蛰节气

  惊蛰节气特点是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偶有雷鸣。当东北和西北地区还是冬日雪景时,我国华北华南以及西南地区已经开始回暖,气温逐渐上升,春天景象很是明显了。

  惊蛰时节常出现虫害现象,是因为惊蛰温暖的气候使得虫子疯狂生长,如果不及时防治虫害和去除杂草,虫害会迅速蔓延,导致农耕无法进行。惊蛰时节也要注意瘟疫的发生,因为天气变暖也是家禽家畜发生瘟疫的高峰期。

  惊蛰前后偶有雷鸣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导致的。不过因为南北跨度大,听到雷鸣的声音时间不一样,云南地区一般在一月底可听见雷鸣,北京的初雷则在四月下旬。

  惊蛰

  惊蛰过后的注意事项

  1、动得法

  惊蛰时节,生机盎然,人体阳气上升,各个器官组织机能想要充分活跃起来,就需要均衡得法的运动。具体来讲,要求人们不只是简单地动起来,还要各种运动相结合。比如慢跑、打球,锻炼身体四肢;下棋,锻炼头脑醒神;听音乐、唱歌,愉悦一下内心。全身心地动起来,不知不觉间,气血便运行畅达,新陈代谢加快,身体健康无恙。

  2、多吃梨

  惊蛰时节,依然有春季前两个节气的特点---乍暖还寒。此时气候相对干燥,人很容易口舌干燥,饮食上可选多汁性寒味甘、有润肺滋阴功效的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寓意开启一年离开家人、努力工作的行程。吃法上可以煮冰糖雪梨当茶饮,润肺止咳的效果很好。

  3、慎防风

  农谚道“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可以看出惊蛰是多风的节气。中医讲“风为百病之长”,惊蛰气温明显变暖,空气湿度增加,万物复苏,病毒、细菌也开始大量繁殖,要注意预防外感疾病(流感、流脑、水痘等)的发生。


  惊蛰图

  惊蛰:红杏深花,菖蒲浅芽,春畴渐暖年华

  3月5日或6日为惊蛰节气, 万物以荣,到了“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时节,越来越多的地方迎来“可耕之候”。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

  惊蛰,这个节气最初的名字叫作“启蛰”,因为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被改为惊蛰。

  古人笔下的月令物候,以冬眠动物的动与静来描述时节的转变:

  立春时,蛰虫始振。苏醒了,伸懒腰,但是不起床。

  春分时,蛰虫咸动,启户始出。起床了,洗漱完毕,出门游玩。

  秋分时,蛰虫坯户。天凉了,犯困了,关好门窗。

  霜降时,蛰虫咸俯。天冷了,吃饱喝足了,进入梦乡。

  对于惊蛰的解读,往往是说:隆隆雷声,惊醒了蛰伏冬眠的动物。谚语说:“春雷惊百虫。”感觉春雷就像闹钟一样。轰隆隆的雷声响起,于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是这样吗?

  “惊蛰始雷”,只与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气候比较吻合。二十四节气起源的黄河流域,大多是在姹紫嫣红的谷雨时节迎来初雷。如果4月底才被春雷叫醒,那该是多嗜睡的动物啊!

  按照《夏小正》的解释,启蛰,言始发蛰也。无论是启、是发,都是一个温和的渐变过程,后来的“惊”,体现的是瞬间的突变。也许正是这个“惊”字,启发了关于雷声终结蛰伏的演绎和解读。实际上,雷的“闹钟”功能,与布谷鸟的“催耕”功能一样,都是人们丰富的联想吧。真正唤醒冬眠动物的,不是有声的惊雷,而是无声的温度。温暖比雷霆更有力量。

  如今我们衡量是否入春,是依照气温滑动的平均序列。尽管科学的、数据化的气候要素更为精准,但似乎欠缺了那么一点点亲切。

  古人没有这般烦琐的计算方式,春天是否来临,无须数字的量化方式,而是以鸟语花香这种物化的方式进行判断,或许这是更生动、更鲜活的“气候标准”吧。

  惊蛰时,已是九九,“红杏深花,菖蒲浅芽,春畴渐暖年华”。数九将尽,好日子,就是不用再一天一天数日子了。

  当然,由于快节奏的回暖,昼夜温差拉大,仿佛一天之中包含了两个季节,并且由于阳光先行,雨露滞后,在很多地方人们备感天干物燥。

  这时节,暖日融天,和风扇物。杏压园林之香气,柳笼门巷之晴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