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节气的古诗 惊蛰的历史渊源
导语:在我国深厚的岁月积淀里,人们知道的跟节气相关的谚语以及在诗词是非常多的。最近小编有些朋友想来学习一下,惊蛰节气的古诗有哪些?惊蛰的历史渊源是什么?接下去请大家收藏好小编精心准备的内容,不清楚的朋友们看完就明明白白了。
惊蛰节气的古诗
惊蛰节气
《闻雷》
【唐】白居易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春雨早雷》
【唐】张说
东北春风至,飘飘带雨来。
拂黄先变柳,点素早惊梅。
树蔼悬书阁,烟含作赋台。
河鱼未上冻,江蛰已闻雷。
美人宵梦著,金屏曙不开。
无缘一启齿,空酌万年杯。
《观田家》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惊蛰天气
《秦楼月·浮云集》
【宋代】范成大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
初惊蛰。
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
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
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惊蛰时,春雷阵阵,惊到了鸠鸟,杨柳随风拂动,春草湿润,那花隐处,有一人正凭而立,赏这春日风光。
词人在末尾点出“花梢缺处,画楼人立”,顿使景中有人,意境全活。全词抒情含蓄,幽雅和婉。
《菩萨蛮·春雨》
【宋代】萧汉杰
春愁一段来无影。著人似醉昏难醒。
烟雨湿阑干。杏花惊蛰寒。
唾壶敲欲破。绝叫凭谁和。
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
《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
宋·张元干
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
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惊蛰家人子辈为易疏帘》
【宋】范成大
二分春色到穷阎,儿女祈翁出滞淹。
幽蛰夜惊雷奋地,小窗朝爽日筛帘。
惠风全解墨池冻,清昼胜翻云笈签。
亲友莫嗔情话少,向来屏息似龟蟾。
惊蛰
惊蛰的历史渊源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自然节律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按黄经度数编排。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西汉戴德《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中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相传是汉朝时期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此后,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因此,“启蛰”的名称便在日本保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