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炙人口的脍炙原本指的是什么 脍炙是什么东西
导语:现在我们经常会用脍炙人口来形容广受好评的诗文,但实际上,这个成语中的脍炙原本含义和诗文并没有关系,而是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东西有关。那么,你知道脍炙人口的脍炙原本指的是什么吗?到底脍炙是什么东西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脍炙人口的脍炙原本指的是什么 脍炙是什么东西
脍炙人口含义
两种肉。脍炙人口这则成语的脍是细切的肉,炙是烤肉。脍和炙都是指人们爱吃的食物脍炙人口,原指人人爱吃的美食,常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出处: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载应不捷声价日振》:“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
脍字原本含义: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古外切,音侩。《说文》细切肉也。《玉篇》肉细切者为脍。《释名》脍,会也。细切肉令散,分其赤白异切之,已,乃会合和之也。《韵会》肉腥细者为脍,大者为轩。《礼·曲礼》脍炙处外。
又《博雅》脍,割也。
又《广韵》鱼脍。《诗·小雅》炰龞脍鲤。
又《韵会》国名。尧欲伐宗脍。宗脍,小蕃国。 《集韵》或从鱼。鱠。
脍炙人口成语
相关引用:
《孟子·尽心下》:“ 公孙丑 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 孟子 曰:‘脍炙哉!’”
汉 枚乘 《七发》:“羞炰脍炙,以御宾客。”
宋 杨万里 《病中屏肉味独茹菜羹饭甚美》诗:“云子香抄玉色鲜,菜羹新煮翠茸兼。人间脍炙无此味,天上酥酡恐尔甜。”
清 刘大櫆 《〈郑子山诗集〉序》:“一勺之水,可以知沧海之大;一臠之味,可以知脍炙之美。”
成语典故:
脍炙人口典故
孔子的弟子曾与曾参为两父子,曾死后,曾参为悼念父亲曾而不吃羊枣。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听说后,就问孟子脍炙和羊哪个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公孙丑问为什么曾子吃脍炙而不吃羊枣,孟子告诉他这是为了避讳而选择的结果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尽心下》,曾哲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春秋时,有父子两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哲爱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烩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烩炙,但却是曾哲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来人们从孟子所说的“脍炙,所同也”里引伸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