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为什么不打雷 打雷的形成原理是什么
导语:我们很少见到冬季打雷,到底冬天为什么不打雷呢?实际上,打雷是一年四季都有的现在,冬季也会有,但就是比较罕见罢了,至于为什么冬季很少见到打雷,我们需要了解打雷的形成过程。那么打雷的形成原理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了解。
冬天为什么不打雷
冬天打雷
冬季会打雷,只是比较少。若受到强盛的暖湿气流影响,遇强冷空气,低层暖而潮湿的空气被强迫抬升,产生了强烈的对流,为雷电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也就在“立冬”后出现了“雷打冬”。
打雷的形成原理:
简单的就是空气流动,引其摩擦起电,空气互相摩擦就会带电,平时都是静电。下雨时,不同云团相互碰撞就会产生放电现象——就是雷电。
雷电是云内、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现象。一般在夏季的午后,由于太阳辐射的作用,近地层空气温度升高,密度降低,产生上升运动,在上升过程中水汽不断冷却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粒子,形成云团,而上层空气密度相对较大,产生下沉运动,这样的上下运动形成对流。在对流过程中,云中的小水滴和冰晶粒子发生碰撞,吸附空气中游离的正离子或负离子,这样水滴和冰晶就分别带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一般情况下,正电荷在云的上层,负电荷在云的底层,这些正负电荷聚集到一定的量,就会产生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猛烈的放电现象,这就是雷电的形成过程。雷电电荷在放电过程中,产生很强的雷电电流,雷电电流将空气击穿,形成一个放电通道,出现的火光就是闪电。在放电通道中空气突然加热,体积膨胀形成爆炸的冲击波产生的声音就是雷声。
云内和云与云之间的放电,叫云间闪电或云闪,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叫云地闪电或地闪。云闪因其不能到达地面,一般不会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主要是地闪。地闪发生时,产生的雷电流从云中泄放到大地,在其泄放通道上造成的危害即雷击灾害。当雷电流从云中泄放到大地时,直接打在建筑物、构筑物及人畜身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造成毁坏和伤亡,称之为“直击雷”;当雷电流从云中泄放到大地时,在其泄放通道周围产生电磁感应向外传播或直接通过导体传导,导致在影响范围内的金属部件、电子元件和电气装置,受到电磁脉冲的干扰而毁坏,称之为“雷击电磁脉冲”。我国是雷击灾害多发地区,每年都会因雷击灾害造成众多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做好防雷减灾工作,将雷击灾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尤为重要。
关于打雷的谚语:
打雷
春雷不发冬雷不藏,兵起国伤。
春正月雷,民不炊,为丧为疫。
二月雷不鸣,百果不实,小儿多死。
三月雷不鸣,秋多盗贼。
夏三月不闻雷,五谷不成,人疾病。
四月雷不鸣,军令不行,臣专政。
五月雷不鸣,大臣卒,五谷减半。
六月雷不鸣,蝗虫生,民不安。
秋三月冬三月雷鸣,兵起,客利主人不利。
秋雷大鸣,五谷不实。
立冬雷发声,秋粜贵。
冬雷震动,万物不成,虫不藏,常兵起。
冬至日雷,天下大兵,盗贼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