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可照时数” 小编为您解答
可照时数是指在某一地点日照的最大时数。即在不计天气的条件下日出到日没太阳可能的光照时数。可照时数随季节、纬度而改变,在我国,夏季随纬度的增加而增长; 冬季则相反。
基本含义
“可照时间”一般有两种含义即:
(1)天文可照时间(不考虑大气影响和地形遮蔽的最大可能日照时间);
(2)地理可照时间(考虑地形遮蔽而不考虑大气影响的可能日照时间)。
任一地点一天内受太阳光照射的时间。又称日照时数。单位为小时。它包含:①一天中太阳光直达地面的时间,称日照时数或实照时数。可用日照计测得。它因云雾和地形对阳光的遮蔽而减少。②一天中太阳光可能直达地面的时间,也就是从日出到日没的时间,称可照时数,即昼长。在空旷场地的可照时数称天文可照时数。因纬度及季节而变(见“昼夜形成”)。它从理论计算求得,与天气情况无关。在起伏地形地区,因地形遮荫的影响,可照时间也随之减少,此称地理可照时数。可见,日照时数往往小于可照时数,地理可照时数小于天文可照时数。
计算模型
可照时数根据本地的纬度和季节可以进行计算。在北半球,夏季一般随纬度增加而增加,冬季则相反。
计算公式可参照下式 :
式中:为可照时数,为观测点维度(°),为赤纬(°),=34′为蒙气差。
应用
1、可照时数的含义是太阳中心自出地平线至入地平线,其直射光线在无地障及云雾烟尘遮掩情况下,照耀地面之时间。把一年或一月的实际日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相比称日照比数或日照百分率。这对于研究云量分布和日照时间与农作物的生长关系,以及太阳能的利用都有一定的意义。
2、可照时间广泛应用于农林、气象、水文、遥感、建筑、太阳能工程等研究领域。
3、可照时间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地表可获得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进而影响到其他气象要素和地表通量的空间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