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一般温度是多少度 立冬气温通常是多少度

2024-11-25 15:55:06 来源:天气频道

  导语:立冬的时候,人们会更加注意饮食,会进行适当的进补,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应。立冬的温度会跟之前的气温不同,那么,大家知道立冬一般温度是多少度?立冬气温通常是多少度?今天小编就和大家来聊一聊这方面有关的内容,以下内容值得大家一读。

  立冬一般温度是多少度

立冬

  立冬一般温度是2℃~14℃。立冬后,白天的平均温度在14℃左右,出门穿毛衣、夹衣、风衣、牛仔外套、夹克衫、西装等保暖衣服。晚上的平均温度在2℃左右;出门穿风衣、大衣、冲锋衣、毛呢外套、羊毛衣、西装、防寒服等保暖衣服。

  立冬后虽然冷空气会加强,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5℃,还不算很冷,除非遇到冷空气迅速南下,降雨的时候,温度可降8-10℃,但此时气温回升也较快,在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想要完全进入冬季很冷的时候,还需从数九开始算起,到三九、四九时,就是整个冬季最为寒冷的时候了,此时正值小寒、大寒之际,我国大部分地区温度都在10度以下。

  立冬中有两侯: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这两候直观地表现了立冬前后天气的变化情况,而且立冬是冬季的开始,这一时节北方的冷空气已经有了较强的实力,并逐渐向南方移动,水面开始结冰,土地也开始上冻,是这种气候变化最直观的表现,然而,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立冬节气之时,中国仅仅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真正进入了冬季,南岭以南附近地区要到12月初才入冬,更南地区如海南甚至长夏无冬,此时还是有如夏季般温暖。

  立冬气温

  古人是如何确定立冬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1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1天为夏至,最长的1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到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24节气的概念。

  在古代,1年分为12个月纪,每个月纪有2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24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立冬,太阳黄经为225度。习惯上,我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我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立冬温度

  立冬的典籍记载:

  立冬,十月节。立字解见前。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于坚也。

  地始冻。土气凝寒,未至于拆。

  雉入大水为蜃。雉,野鸡;郑康成、《淮南子》、高诱俱注蜃为大蛤。《玉篇》亦曰:蜃,大蛤也。《墨子》又曰:蚌,一名蜃,蚌非蛤类乎?《礼记之注》曰蛟属,《埤雅》又以蚌、蜃各释,似非蛤类。然按《本草》车螯之条曰:车螯,是大蛤,一名蜃,能吐气为楼台,又尝闻海旁蜃气成楼垣。《章龟经》曰:蜃大者为车轮岛屿,月闲吐气成楼,与蛟龙同也。则知此为蛤,明矣。况《尔雅翼》引周礼诸家,辩蜃为蛤甚明。《礼记之注》以谓雉,由于蛇化之说,故以雉子为蜃,《埤雅》既曰似蛇而大,腹下尽逆鳞,知之悉矣,然复疑之:一曰状似螭龙,有耳,有角,则亦闻而识之,不若《本草》、《章龟经》为是,即一物耳。大水,淮也,晋语曰:雉入于淮为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