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台风是怎么样形成的 台风一般形成于什么地方
导语: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台风的频率和强度似乎也在逐渐增加,科学家们认为,气候变化是导致台风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人类的活动正是加剧气候变化的主要推手,那么多台风是怎么样形成的?台风一般形成于什么地方?下面就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多台风是怎么样形成的
台风
实际上,每年都会有类似情况出现,三个台风共存的现象平均每年会出现1.5次。气象卫星监测下的2019年第13号台风“玲玲”和第14号台风“剑鱼”直接在云图上拼成“双黄蛋”;2017年出现第5号台风“奥鹿”、第9号台风“纳莎”和第10号台风“海棠”三台共舞情况。甚至在1960年8月23日6时至12时,西北太平洋上共有5个台风。不过,总体而言,4~5个台风甚至更多台风同时存在的情况比较罕见。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高拴柱指出,双台风、多台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西北太平洋暖水海域范围更广,海水温度更高。太平洋占四大洋总面积的49.8%,广阔的海域为多个台风生成提供了“大舞台”。而在大西洋、印度洋,由于海域面积有限,往往一个热带气旋生成就已经占据了大部分洋面,很难有空间再生成其他气旋。
产生热带气旋的海温需要达到26.5℃以上,而西北太平洋海温往往达到28℃至29℃,为台风尤其是多个台风的生成提供了适宜的海水环境。
两个台风之间互旋,即“藤原效应”,指的是两个相距1500公里以内时便可产生相互影响,沿着轴心依逆时针方向相互旋转,一般是较强的热带气旋支配着较弱的热带气旋,并对其路径产生影响。
而三台共舞时,一般是其中两个相互纠缠,另外一个“冷眼旁观”。以2017年为例,“奥鹿”“纳莎”和“海棠”先后生成,“纳莎”和“海棠”两个台风中心连线并有逆时针旋转,表现为东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较快,西台风在南海东北部原地打转。当“纳莎”登陆减弱、消失后,“海棠”才由偏北转西北方向移动,然后在内陆消失。“纳莎”和“海棠”的路径是典型的“藤原效应”个例。但是,“奥鹿”作为“局外人”,对另外两个台风影响不大。
台风一般形成于什么地方
台风一般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具体来说,它们主要产生在太平洋上北纬5度至30度之间的区域,尤其是台湾省和菲律宾以东,东经160度以西的广阔洋面上。南海中部和北部以及东经160度以东的太平洋上也是台风形成的热点区域。
台风的形成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包括一定的水汽和热力条件,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在这些条件作用下,海洋上的湿热空气会膨胀上升,周围的海水不断补充流入上升区,形成旋转的空气柱,即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