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垫面地理条件的变化 下垫面性质对气候的影响
导语:下垫面地理条件的变化是什么呢?目前下垫面地理条件的变化正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而且随着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地球上的地理条件正在发生巨大改变,这些变化将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下面就一起去看看下垫面性质对气候的影响吧!
下垫面地理条件的变化
地球
在整个地质时期中,的地理条件发生了多次变化,对气候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以海陆分布和地形的变化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
海陆分布的变化
在各个地质时期地球上海陆分布的形势也是有变化的。以晚石炭纪为例,那时海陆分布和现在完全不同,在北半球有古北极洲、北大西洋洲(包括格陵兰和西欧)和安加拉洲三块大陆。前两块大陆是相连的,在三大洲之南为坦弟斯海。在此海之南为冈瓦纳大陆,这个大陆连接了现在的南美、亚洲和澳大利亚。在这样的海陆分布形势下,有利于赤道暖流向西流入坦弟斯海。这个洋流分出一支经伏尔加海向北流去,因此这一带有温暖的气候。从动物化石可以看到,石炭纪北极区和斯匹次卑尔根地区的温度与现代地中海的温度相似,即受此洋流影响的缘故。冈瓦纳大陆由于地势高耸,有冰河遗迹,在其南部由于赤道暖流被东西向的大陆隔断,气候比较寒冷。在古北极洲与北大西洋洲之间有一个向北的海湾,同样由于与暖流隔绝,其附近地区有显著的冰原遗迹。
又例如,大西洋中从格陵兰到欧洲经过冰岛与英国有一条水下高地,这条高地因地壳运动有时会上升到海面之上,而隔断了墨西哥湾流向北流入北冰洋。这时整个欧洲西北部受不到湾流热量的影响,因而形成大量冰川。有不少古气候学者认为,第四纪冰川的形成就与此有密切关系。当此高地下沉到海底时,就给湾流进入北冰洋让出了通道,西北欧气候即转暖。这条通道的阻塞程度与第四纪冰川的强度关系密切。
地形变化
在地球史上地形的变化是十分显著的。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在现代有“世界屋脊”之称,可是在地史上,这里却曾是一片汪洋,称为喜马拉雅海。直到距今约7千万至4千万年的新生代早第三纪,这里地壳才上升,变成一片温暖的浅海。在这片浅海里缓慢地沉积着以碳酸盐为主的沉积物,从这个沉积层中发现有不少海生的孔虫、珊瑚、海胆、介形虫、鹦鹉螺等多种生物的化石,足以证明当时那里确是一片海区。由于这片海区的存在,有海洋湿润气流吹向今日我国西北地区,所以那时新疆、内蒙古一带气候是很湿润的。其后由于造山运动,出现了喜马拉雅山等山脉,这些山脉成了阻止海洋季风进入亚洲中部的障碍,因此新疆和内蒙古的气候才变得干旱。
气候
下垫面性质对气候的影响
海陆差异的影响
海洋与大陆的热力差异在气候的形成上也有明显的反映。海洋热容量比陆地要大,吸热较慢,增温较缓;放热较慢,降温也较缓。因此,海洋对气温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
我国地处亚洲大陆东部,与太平洋相邻,这种特定的海陆分布及海陆热力差异的季节变化是形成和建立我国季风气候的最直接的原因。进入暖季以后,大陆迅速被加热,形成热源,海洋则为冷源。相反,在寒冷季节大陆上出现较强的辐射冷却,大陆空气变冷成为冷源,海洋则为热源。
洋流的影响
洋流是指海水沿着一定的方向大规模地水平流动。洋流可以分为暖流和寒流。一般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为暖流,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为寒流。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十分显著:暖流使流经沿岸地区变暖,冷流使流经沿岸地区变冷。总体来说,暖流增加温度和湿度,寒流降低温度和湿度。
其他因素的影响
巨大的山地和高原对气候的形成与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海拔高的地区比海拔低的地区温度低;坡向对降水也有很大影响。
地表物质组成(岩石、土壤、水面、冰雪和植被)不同,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也不同,从而直接影响到地表对太阳辐射能的吸收,进而导致地区间热量状况出现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