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影响天气的方法有哪些 人工天气影响条例
导语:人工影响天气的方法有哪些?在当今社会,人类对于天气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科技的进步让我们有能力探索人工影响天气的方法,而且从传统的云种植到现代的气象工程,各种技术手段层出不穷,探索着改变天气的可能性,下面就去看看人工天气影响条例吧!
人工影响天气的方法有哪些
天气
人工影响天气是人类按照自己的目的改变与天气有关的大气进程的有计划的人类活动。人类试图改变或增强某些天气现象的愿望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那时人们通过祈祷、巫术、舞蹈甚至黑巫术来试图改变天气。影响天气的设想主要有三大类。第一大类是利用能量强迫改变天气,例如,在一些机场利用强热源或空气的混合动力(如依靠直升机)驱散雾或防止果树冻伤。
第二大类包括改变地表和水面来影响它们与低层大气的自然交换过程。一个经常讨论但从未尝试过的例子就是用一种黑色物质来覆盖一块土地。被黑色表面吸收的多余太阳能会加热近地表大气层从而促进上升气流的发展,这些上升气流可能会促进云的形成并最终产生降水。第三大类包括诱发、增强或改变大气进程方向。通过云的催化,如播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和碘化银来增加降水就是一个例子。人工增雨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并且是一项相对廉价的技术,所以它已成为现代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一个主要热点。
人工增雨(雪)
人工影响天气的首次突破是在1946年,文森特·奇科夫发现干冰掉进过冷却云中可刺激冰晶的生长。过冷却云中的冰晶一旦形成就会通过利用其他液态云滴增长直到以降水形式降落。后来发现碘化银也可以用作云的催化剂。与干冰会使空气变冷不同,碘化银晶体是作为冻结核而产生作用。碘化银可通过从地面点燃碘化银烟剂或飞机播撒的方式很容易地传送到云中,因此比干冰更经济有效。
通过云催化方法增雨需要满足一定的大气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必须有过冷却云存在,即云中要有温度等于或低于0℃的液态云滴。人们曾对冬季沿山体形成的云(地形云)进行过多次试验,这类云被认为是进行人工增雨的最优对象,因为在正常条件下冷地形云中只有小部分水凝结形成降水。云催化的另一个好处是,增雨形成的春季和夏季的冰雪融化和径流可以储存在水库里用于灌溉和水力发电。近几年来,对含有吸湿性颗粒物的暖对流云的人工催化重新受到关注。当人们发现南非内尔斯普雷特附近一个造纸厂的严重污染似乎可以增加降水该技术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科研飞机穿越造纸厂周围的云层采集了造纸厂排放的悬浮颗粒物样本,发现造纸厂排放到云中的是微小盐晶体(氯化钾和氯化钠)。由于盐晶体吸收水分,它们会迅速形成大云滴,再通过碰并过程成长为雨滴。为了复制这个过程,墨西哥南部干旱地区正在用飞机进行燃烧棒播撒吸湿性盐的试验。尽管研究前景广阔,但是该技术是否会增加经济发达地区的降水还没有确切的证据。在美国,目前有10个州正在开展超过50个人工影响天气项目的研究试验。其中最令人鼓舞的结果来自于西得克萨斯,那里的试验者发现,利用碘化银做云催化剂可增加10%的降水量。
人工驱云消雾
人工增雨最成功的一项应用还包括播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到过冷却雾或层云中以驱散它们从而提高能见度。机场、港口和州际公路的有雾区段是这项技术应用的首选对象。该技术促使云中过冷却水滴转变为冰晶,冰晶沉淀之后就会在云或雾中留下一片无雾或无云区。美国空军将此技术用于空军基地多年,商务航空公司也将该方法用于美国西部选定的几个雾区机场。
在犹他州北部,过冷却雾可在山谷中停留数周,州交通部利用固态二氧化碳驱雾以提高能见度。雾消散固态二氧化碳迅速蒸发,使空气冷却造成过冷却液滴冻结然后以小冰晶形式降落。但是,大多数雾并不包含过冷液滴。越普通的“暖雾”越需要花费更昂贵的代价去驱散,因为云催化对它们不起作用。一种驱散暖雾的成功实践是进行干空气混合方法,当雾层很浅薄时,可利用直升机来驱雾:直升机飞行到雾区上方,此时会产生强烈的下沉气流,强迫上层的干空气下沉到地面与饱和雾气进行混合以达到消雾的目的。
在一些经常出现暖雾的机场,可以通过加热空气来使雾蒸发。1970年,巴黎的奥利机场建立了一个被称为“涡轮消雾机”的复杂热力消雾系统。该系统用了8台喷射发动机,将它们安装在沿飞机跑道逆风边缘的地下室。尽管安装代价昂贵,但可以使机场引导区和降落跑道区域的能见度提高约900米。
人工消雹
在美国,冰雹每年平均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作物损失达5亿美元之多,甚至偶尔一场严重的冰雹造成的损失就可能超过这个数字。例如,1984年发生在德国、1991年发生在加拿大、1999年发生在澳大利亚的雹暴;2001年发生在堪萨斯城的冰雹造成了大约20亿美元的损失。这些雹灾使人们有史以来将人工影响天气的最大努力都着眼于人工防雹。
极度渴望找到保护作物方法的农民们长期以来一直相信强噪音——爆炸声、炮击声和教堂钟声——可以帮助减少雷暴期间产生的冰雹数量。在欧洲,乡村牧师靠敲响教堂钟声来保护附近农场免受冰雹灾害的做法也十分常见,尽管由于1780年因敲钟人死于雷电该做法已被禁止,但在少数几个地区仍然盛行。1880年,一个新的冰雹形成机制的假设重新激起了人们对人工防雹的兴趣。这个未经检验的设想指出,静风条件下冰雹形成于冷湿云中(我们现在知道大冰雹形成于垂直气流强盛的云中)。在这个环境中,中心胚胎周围会集合微小冰针从而形成小冰球。
一旦一层冰晶形成后另一层又附加上来,这就解释了冰雹的层状结构。人们相信,假如环境中没有混乱,那么小冰晶向胚胎的移动就不会发生。这个错误的冰雹形成机制假说造成了19世纪90年代第一台“反冰雹大炮”的建造。冰雹炮是一个安装有巨大扩音器的垂直迫击炮。
的烟圈升向300米的高度。人们认为从大炮中传出的噪音可以破坏大冰雹的形成。奥地利温迪施-法伊施特里茨附近的一个小镇利用冰雹炮做了两年的实验,结果发现没有冰雹出现。与此同时,邻近的省份却遭受严重的冰雹灾害。从这次不科学的研究中,人们得出结论认为冰雹炮是行之有效的。随后这套装置推广到欧洲其他主要作物频繁遭受冰雹灾害的地方。
很快欧洲的大部分地方都得了“大炮热”,到1899年,仅意大利就有超过2000个冰雹炮在使用。但是,多年之后反冰雹炮被证实并不可靠,因此被大量遗弃。1972年,一家法国公司开始制造现代版本的反冰雹炮,至今仍有几家小公司在生产这套装置。它们散布在美国科罗拉多、得克萨斯和加利福尼亚州的几个城市。一个日本汽车制造商在密西西比的工厂里安装了反冰雹炮来保护新车。
现代人工防雹的尝试包括利用类似碘化银晶体扰乱冰雹的形成等多样人工催化方式。为了检验云催化的有效性,美国政府在科罗拉多西北部进行了国家冰雹研究实验,该实验包括几个随机的云催化播散实验。三年的数据分析显示,云催化播散和非云催化播散的冰雹发生率没有统计上的显著差异,因此原计划五年的实验计划被放弃。然而,在今天的许多地方包括科罗拉多,云催化播散技术仍在应用。
霜冻
预防
霜冻是一个严格依赖于温度的自然现象,发生于气温低于0℃时。称为白霜的冰晶的聚合物仅在空气达到饱和时出现。霜冻或冻害产生的方式有两种:冷空气入侵或者晴朗夜间下的强辐射降温。与冷空气入侵相联系的霜冻表现特点是白天温度低和长时间的冷冻状态造成大面积作物受灾。相反,辐射降温造成的霜冻是一个夜间现象且主要出现在低洼地区。
两者相比,后者明显更容易防范。各种防冻措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它们或是用保温(减少夜间热量损失)或是用加热以使空气最底层增温。保温方法包括在植物表面覆盖诸如纸和布的绝热材料;在空气中增加悬浮粒子,减少辐射冷却。增温方法则使用洒水装置、空气混合技术和果园加热器等。洒水装置可以两种方式增加热量:来自于水的温热,更重要的是来自于水冻结所释放的凝结潜热。只要冰水混合物停留在植物上,潜热释放就会阻止气温下降至0℃以下。
人工天气影响条例
《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是为了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管理,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的有关规定制定。该条例经2002年3月13日国务院第5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于2002年3月19日公布,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根据2020年3月2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
《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所称的人工影响天气,是指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以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动。该条例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人工影响天气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按照作业规模和影响范围,在作业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下,由气象主管机构组织实施和指导管理。
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应当制定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计划。该工作计划由有关地方气象主管机构商同级有关部门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按照有关人民政府批准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计划开展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属于公益性事业,所需经费列入该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
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应当具备适宜的天气气候条件,充分考虑当地防灾减灾的需要和作业效果。国家鼓励和支持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研究,推广使用先进技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专家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提供决策依据的有关单位给予奖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