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资源的严峻态势 中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2024-11-25 06:54:45 来源:天气频道

导语:中国土地资源的严峻态势是怎么样的呢?中国土地资源的严峻态势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并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从数量上看,中国土地面积虽然辽阔,但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土地资源相对有限,下面就一起去看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吧!

中国土地资源的严峻态势

土地

跟全球态势一样,中国随人口增长,人地关系同样日趋紧张,并且尤过之而无不及。除人均农、林、牧业用地日益减少外,突出表现在耕地资源短缺和土地退化两个方面。

1.耕地整体质量恶化,后备资源不足,绝对量和人均量都持续下降,已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可以肯定,随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加剧,耕地总量的增加是困难的,相当长时期内还会减少。更糟的是耕地资源的整体质量日趋恶化:优质高产农田在减少,劣质低产农田在增加。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的资料反映,中国位于城镇郊区和村镇周围的耕地减少2/5左右,有些地方甚至超过3/5.这些区位的耕地通常都属优质高产田。

交通、水利建设和工矿用地也大多集中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的平原地带。据统计,1988年与1957年相比,耕地减少1/4左右的有天津、辽宁、江苏、安徽和山东,1/5左右的有广东、河南、陕西、甘肃、北京、山西和内蒙,除去西北省份外,都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较高、农业比较发达的省份,无疑丧失的多为优质高产田。

与此相反,多种调查表明中国现有耕地比统计面积多出1/3左右,新增耕地一般都分布在边远省份和丘陵山区。据土地利用概查,面积较统计数多出1/2以上的省份有贵州、宁夏、广西、云南、辽宁、甘肃、陕西、青海、西藏、山西和四川,从区位看,主要集中在降水稀少的、半干旱地区和水热条件较好的丘陵山区,大多是限制因素较多的劣质低产田。这一增一减正反映了耕地质量的恶化趋向。

据多种资料综合估计,中国尚有大片宜农荒地约0.33亿公顷,其中质量较好的有0.10亿公顷。质量较差的0.23亿公顷包括盐碱地、沼泽地、红黄壤丘陵、高寒地、干旱地和沿海滩涂等,大多地处边远、交通不便,需大力改造后才能使用。从合理开发利用角度看,在0.333亿公顷成片荒地中,约有0.133亿公顷为天然草地,宜垦为人工草场;约0.067亿公顷地处南方山地,宜发展经济林木;余下的0.133亿公顷可作耕地用,按垦殖率60%计,可净得耕地0.08亿公顷。后备耕地严重不足,甚至难以弥补已有耕地的损失。

并且,宜耕地0.133亿公顷主要集中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东北湿润、半湿润地区,易受风蚀、沙化、盐渍化和潜育化影响,开发利用十分困难。建国40年来,中国耕地统计面积累计减少4273万公顷,扣除开荒造地2633万公顷,耕地净减少1640万公顷。现有耕地9567万公顷,较耕地最多的1957年(11180万公顷)减少14.4%。

人均只有0.08公顷(1.2亩),较1957年的0.19公顷减少了近3/5.即使按现有耕地1.33亿公顷计,人均也只有0.12公顷,仍大大低于50年代的人均水平。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中国耕地资源的绝对量和人均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进一步下降。据《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到本世纪末,我国三项建设将占用耕地320万公顷;平原耕地营造防护林及耕地自然损毁将减少耕地233万公顷;退耕还林牧380万公顷;同期新开荒地307万公顷,耕地净减626万公顷。

2025年我国三项建设,造林绿化、退耕还林牧等将占用耕地747万公顷,同期新垦荒地447万公顷,耕地净减300万公顷。全国耕地总量将由目前的1.33亿公顷,减少到2000年的1.27亿公顷和2025年的1.24亿公顷,人均量将由目前的0.12公顷(1.8亩)分别下降到0.10公顷(1.5亩)和0.08公顷(1.2亩)左右。中国耕地总量和人均量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减少,必将加重中国本已紧张的人地、人粮矛盾,直接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土地

2.中国土地资源的退化和破坏严重,农业生产空间日益萎缩,已成为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1)水土流失面积仍在增加。建国初期中国水土流失面积大约是15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1/6.经40年努力,初步治理了49.5万平方公里,但由于沉重的人口压力增加了新的水土流失区。据估计,目前全国的水土流失面积在19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1/5.其中耕地水土流失面积40万平方公里,占现有耕地的1/5.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反而有所增加。

(2)土地沙漠化有扩大趋势。初步调查表明,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土地有33.4万平方公里,其中已沙漠化17.6万平方公里(1975年),潜在沙漠化土地15.8万平方公里。目前,中国有近1000万公顷的农田和草场,以及近2000公里长的公路和铁路不同程度地受到沙漠化威胁。更令人担忧的是,近二、三十年中国的沙漠化仍有扩大趋势。

尽管局部地区自1975年以来沙漠化面积有所减少,但整体看仍在发展,全国沙漠化土地新增2.5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土地相对减少到了13.3万平方公里;就发展速度看,近10年平均增加2100平方公里大于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年均1560平方公里的速度。

(3)土地次生盐渍化、潜育化严重。中国有盐渍化土地资源9913万公顷,其中现代盐渍化土壤3693万公顷,残余盐渍化土壤4487万公顷,潜在盐渍化土壤1733万公顷。另有沼泽地1067万公顷。由于排灌工程不配套、管理措施不当,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次生盐渍化和湿润地区土地次生潜育化严重。

50年代末,华北平原大力引黄灌溉、片面强调平原蓄水和盲目种稻,形成了133万公顷次生盐渍土;内蒙河套在1954—1973年20年间,盐渍土由占灌溉耕地的11—15%迅速增加到58%,据估计,目前中国有盐碱耕地约667万公顷。中国南方在扩大水稻种植的同时,土地次生潜育化面积由50年代末的373万公顷上升到80年代的467万公顷,其中湖南省增长率高达50%。

(4)土地污染在加剧。据统计,中国目前遭受大工业“三废”污染的耕地达400万公顷,受乡镇企业污染的有187万公顷;全国受镉污染的土壤1.33万顷,汞污染的土壤3.2万公顷。氟污染的土壤66.7万公顷,受农药严重污染的面积超过1333万公顷。工业废渣的堆放占用了大量土地,截止到1985年54.6亿吨废渣占地5.6万公顷,其中占用耕地0.73万公顷。

为此,全国约有1/5的耕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中国的酸雨危害已相当严重,据1982年对2400个监测点的雨水分析,酸雨占44.5%,遍及22个省份,耕地受害面积达267万公顷。更引人瞩目的是土地污染正由城市向乡村扩散,由点向面扩散,对农业土地的污染在城镇周围尤其严重,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土地污染将日益加剧。

(5)土壤肥力下降明显。自然土壤开垦耕种后,因长期用养失调,有机质、腐殖质和养分含量日趋减少,理化性状趋于恶化。东北黑土垦殖10年后,土壤有机质、腐殖质和全氮分别由7.09%、5.97%、0.355%下降到4.58%、4.14%、0.268%,50年后分别降至2.93%、2.69%和0.157%,下降明显。据调查,中国耕地中大约1/2—1/3缺磷、1/4—1/5缺钾、全部缺氮,养分已明显不足。中国低产水稻田中,有40%的潜育化土壤、35%淀浆板结和20%粘重板结的土壤,土壤结构有待改良。

中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土地经营规模小,农户生产效益低:农村土地多按人口或劳动力平均分配,形成分散、细碎、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要求的大规模集约化经营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

农地非农化问题严重,耕地数量、质量均有所下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居住、工业乃至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大量耕地,同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实施也将减少耕地。

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包括滥砍滥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滥垦草原或过度放牧导致的沙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次生盐碱化、不合理建设滥占耕地导致的大量农田丧失。

土地生态问题:过度开垦草地、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原退化问题突出,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植被枯死,全国土地盐碱化、沙化面积达20.25亿亩。

土地确权中存在的问题:有关部门与周边社区对于自然保护地的边界有不同的认识,自然保护地划界不明确而引起,或因保护地在划界和土地确权时没有得到周边社区的认可而造成的。

区域发展不均衡:耕地和林地的90%以上集中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而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