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策 我国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
导语:我国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策是什么?针对我国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策,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森林资源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本,既具有生态价值,又蕴含巨大的经济潜力,因此,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经济效益的提升,又要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接下来就一起去看看我国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吧!
我国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策
森林资源
1.建设好国有林区,积极培育后备森林资源
根据“五五”清查资料,我国的东北林区、内蒙古林区,西南林区和西北林区等4大国有林区、有林地面积为5848万公顷,约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50.7%,森林蓄积量570305万立方米米,占全国森林总蓄积量的63.2%,但国有林区的森林面积和蓄积量不断减少,林分质量下降。“五五”清查森林面积比“四五期间减少5%,森林蓄积量下降6%,在全国131个采伐企业中,45%的企业过量采伐,20%的企业的森林资源已竭枯,出现资源危机。然而,这些林区发展好林业生产仍然是颇有潜力的:①林业用地尚未充分利用,目前有林地面积只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1.5%,有4231万公顷宜林荒山可用于造林,扩大森林面积。此外还有疏林地和灌木林地2540万公顷,有待通过改造,由低产林变成高产林。
另有1100万公顷中幼林需加强抚育,促进林木生长,以增加森林蓄积量。②以林为主,开展多种经营。森林中的经济动物、植物、真菌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黑龙江林区有高等植物2400种,已知其用途的食用、药用、密源、纤维、化工等经济植物700余种,已知其其经济用途的110多种。据初步估计,目前只利用了资源蕴藏量的10%,潜力很大。③木材的综合利用。当前利用率甚低,据统计,一般原木出材率为75%,锯材出材率为70.4%,板材出材率(从原木加工成板材)70%。从板材到木制品的利用率只有50%,即从森林资源到木制品的利用率只有26.25%。
采伐剩余物和加工剩余物都可用于人造板和造纸,按2—2.5立方米木材生产,1立方米人造板计算,国有林区年计划生产木材的剩余物约有1000万立方米,可生产400~500万立方米人造板,相当于我国目前平均水平的9—10万公顷的森林蓄积量。因此,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是有很大潜力可挖的。
2.充分利用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除台湾省外,南方10省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西南三省的四川、贵州、云南等13个省区,总面积为26092万公顷,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7.17%。这里除青藏和云贵高原外,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水热条件好,土壤肥沃,发展林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应充分加一利用。其一,宜林土地资源丰富。
据统计,南方13省区尚有4093万公顷宜林荒山可以造林,1006万公顷低产疏林和1612万公顷灌木林有待改造。其二,森林植物资源丰富,速生树种多。本区属热带、亚热带气候类型,由于气候条件好,天然生长的树木种类多,森林植被类型齐全,林中有不少稀有种和特有种。其三,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条件适宜于各种林木的生391长。因而,我国南方各省区林木能速生丰产,生长率高,在目前粗放经营下,除川西滇北云、冷杉林生长率较低外,森林平均生长率为6.87%,是全国平均数的2.38倍。
虽然目前单位蓄积量低,每公顷生长量为2.43立方米(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目前大量栽培的杉木、马尾松、云南松、思茅松、湿地松、柳杉、水杉、泡桐、苦楝、棕子和樟、楠、桉、杨类树种,只要立地选择得当,不少地区可以达到每亩1立方米的材积生长量。营造速生丰产林是我国林业建设的一项战略决策和重大措施,是解决后备森林资源,较快地缓解木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通过树种选择,集约经营、科学管理,能在较短的周期内获得较多的木材,从而能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也是商品生产必须采取的途径。
3.积极发展经济林
经济林包括木本粮食、油料林、果树林和特种经济树。我国目前经济林总面积1128万公顷。其中木本粮油林面积643万公顷,占全国经济林总面积的57%,果树林150万公顷,占13.3%,特种经济林48万公顷,占4.3%,其它经济林287万公顷,占25.4%。经济林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高,又适于家庭种植、分散经营。
但目前我国经济林种植面积占有林地面积比例较低,应该有效大发展,利用经济林生产周期短的特点,弥补用材林生产周期长的不足。长短结合,以短养长;以经济林的经济效益,为扩大再生产积累资金,以促进用材林的幼林抚育。同时,发展经济林还可繁荣山区经济。
树林
4.大力营造防护林
我国面积约1000万公顷,只占有林地面积的9%左右。为了充分发挥森林改造自然和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需要进行总体规划,增加在林地面积中的比例,调整不合理的布局和增加其种类。提搞防护林的质量,选择好树种搭配,调整各树种比例关系,实行乔灌结合,发挥其最大防护效益。
(1)继续完成“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三北”(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始于1979年,1985年完成第一期工程,造林保存面积605万公顷,从而使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由4%提高到5.9%。该地区的风沙危害,沙化速度和水土流失已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约有800万公顷农田得到林网保护,第二期工程到1990年基本完成区域性防护体系,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2%,使周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加快江河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林工程建设我国长江、黄河、珠江、淮河、海河等五大河横贯20多个省区,流域面积约34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5%以上。流域内居住着6亿多人口。其中长江、珠江水能资源特别丰富。但是由于长江上中游植被的破坏,土壤蓄积水能力降低,河水流量洪枯比值太大,旱季流量不足,影响水能的发挥。
同时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滑坡、泥石流、塌方、山洪、干旱等连年不断,直接影响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农业产量。因此,江河水系营造水源涵养林已刻不容缓。目前将开始的第一期防护林体系工程的长江中上游地区,从小流域治理开始,坚持不懈,逐步做到全流域的森林植被覆盖率达30—50%以上,使每个流域都成为一座“绿色水域”。
(3)建设海岸防护林体系工程我国东南沿海,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包括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等10个省区。这些省分的沿海地区常受到台风、风沙、盐碱、洪水,海浪的危害,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实践证明,海岸防护林在固堤防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南方一些省分已作出全面规划,如广西沿海地区在防护林的总体规划中,计划营造3.6万公顷防浪护堤、海岸基干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的水土保持林的防护林体系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成,还可为当地农民提供一定数量的民用材和薪材等。
(4)平原农区的农田防护林我国的平原如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河西走廊、黄河河套,汾渭平原等,都是我国主要农区,要通过营造农田防护林来防止风沙的霜冻危害,降低风速,改善农田小气候,以保护农田,达到稳定高产。据统计,各平原地区有林业用地约1300万公顷,还有四旁地可以造林和农林间作。这些地区的水热肥条件好,树木生长迅速。林网形成后,不但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还能生产一定数量的木材和燃料,对缓和农村的用材和薪材供需矛盾,以及提供饲料方面,都将起重要作用。
5.积极发展薪炭林
广大农村的能源主要来自于薪炭林,农村这种以薪柴为主的耗能状态在较长时间内仍不会有大的改变。据统计,全国每年薪柴消耗森林资源8700万立方米,比年计划木材产量还高。当人们对薪柴的需要满足不了时,必然要向其它林种索取而毁坏森林。因此,发展薪炭林木仅是满足农村能源的需要,而且也是保护森林资源,并且还可提供其它林产品,生产绿肥,饲料,提高森林覆盖率,维护生态平衡。
我国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
森林面积和覆盖率的增长:我国森林面积从1.95亿公顷增加到2.08亿公顷,净增122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0.36%提高到21.63%,提高了1.27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森林资源在数量上持续增加,覆盖范围逐步扩大。
森林质量的提升:随着森林面积的增加,森林质量也得到了提高。森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了3.91立方米,达到89.79立方米;每公顷年均生长量提高到4.23立方米。这些数据反映了我国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天然林和人工林的增加:天然林面积从11969万公顷增加到12184万公顷,增加了21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从114.02亿立方米增加到122.96亿立方米,增加了8.94亿立方米。同时,人工林面积从6169万公顷增加到6933万公顷,增加了76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从19.61亿立方米增加到24.83亿立方米,增加了5.22亿立方米。这表明我国在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人工林的快速发展,使我国人工林面积继续居世界首位。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尽管我国森林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提升,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包括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以及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脆弱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我国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量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表明我国在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方面仍需付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