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到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频发?
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历史上多次发生水患,尤其是夏季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容易遭受洪涝灾害。那么,为什么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频繁发生洪水呢?
长江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干流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最终注入东海。全长超过6300千米,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千米,年平均入海水量约为9513亿立方米。
在夏季汛期,长江流域盛行东南季风,此时风暴潮的出现会导致海水倒灌,进一步阻碍长江的快速入海。同时,夏季也是长江流域大范围暴雨的季节,上游干流和中游支流的洪水会同时暴发,必然导致中下游地区发生特大洪水。
中游地区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导致排水不畅,缺乏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中游地区的荆江河道蜿蜒曲折,洪水期间河水排泄不畅,水位上升,加剧了长江的洪灾爆发。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这是导致洪涝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
过去,长江中下游地区拥有许多湖泊,这些湖泊在汛期可以分担长江的洪水,而在旱季则能作为长江的补给水源。然而,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对土地的需求量增大,人们围湖造田,不断侵占湖泊土地,导致湖泊的缩小,减弱了调蓄洪峰的能力。
除了围湖造田,人们还选择砍伐山林,进行大规模的烧山开荒,这破坏了大量森林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森林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作用减小,导致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长江流域是我国经济核心地带,人口众多,建筑物和交通道路密集,这些建筑物占据了河道空间,降低了河道的排水速度。分洪区也被占用,给洪水分流带来困难。这无形中增加了洪水成灾的可能性,以及对灾害损失的增加。
因此,长江水患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某一个具体因素所导致的。治理长江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能仅仅解决其中一项因素。只有通过综合措施和协同合作,才能有效减少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