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灾害预警和防御 海洋灾害有哪些类型

2024-11-25 01:37:37 来源:天气频道

导语:海浪灾害预警和防御是保障沿海地区安全稳定的重要举措,而且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环境的日益复杂,海浪灾害的频发和破坏力不断增强,对沿海地区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加强海浪灾害预警和防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去看看海洋灾害有哪些类型吧!

海浪灾害预警和防御

海浪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建立了由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以及广州、上海、青岛三个分局海洋预报区台和海南(海口)、广西(北海)、福建(厦门)、辽宁(大连)四个省海洋预报台组成的我国海浪预报网。预报已由近海扩大到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南极大陆近海。1982年9月27日,按照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和世界气象组织(WMO)的规定,由国家环境预报中心每天通过无线传真,同时以3个频率向世界发布西北太平洋海浪实况图和西北太平洋海浪预报图。

并于1986年7月1日起,每天通过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中国海和西北太平洋24小时海浪预报。同时还通过电传、电报、电话、有线传真向国内外用户提供上述海区和世界其他大洋的专项预报服务,服务领域包括海洋运输、海洋科学考察、海洋石油开发、海洋渔业、海上军事活动、海上施工、重要拖航、海上救助、海上体育比赛、海上旅游等。

近年来,每当袭击我国大陆近海时,海浪预报网都会及时地向国家防汛指挥部、沿海省(区、市)政府及其防汛指挥部门、中国石油总公司、海军以及沿海渔业部门发布灾害性海浪警报,由此大大减轻了海浪造成的危害。经过多年预报结果统计,目前灾害性海浪的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预报准确率分别为88.8%、86.5%和82.1%。在2006年10月国家海洋局发布的《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灾害应急预案》中,把海浪预警级别分为I、Ⅱ、Ⅲ、IV四级警报,分别代表特别严重、严重、较重,一般。颜色依次为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

《预案》中规定了各级预警警报发布的流程和授权范围等,例如,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根据国家海洋环境监测预报系统提供的预警信息,预计将达到海浪I级(红色)警报时,由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任或其授权人签发,在1小时之内以传真形式和其他通信方式报送国务院值班室、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国家海洋局、总参谋部等有关部门和受海浪影响的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以及海区、沿海省(区、市)、计划单列市海洋预报(中心)台等。

海浪I级紧急警报(红色)应通过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应在2小时内送达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负责与其协商,在就近整点新闻或新闻联播中播放,跟踪播放情况,并将播放情况报告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海浪I级紧急警报还应向国家海洋局海监总队、中国海事局、中国海上救助打捞局、农业部渔政局、海上石油生产部门、航海部门发布。

目前沿海省市各级政府,以及海洋运输、海洋石油、海洋渔业、沿海军事等部门一般都制定了防御灾害性海浪的应急预案,预案规定了防范海浪灾害的组织指挥体系及相关单位的职责、应急响应、保障措施和善后工作等。目的是全面提升防御海浪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海浪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海洋

海洋灾害有哪些类型

风暴潮:由台风、温带气旋、冷锋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又称“风暴增水”、“风暴海啸”、“气象海啸”或“风潮”。

海浪:在海上引起灾害的海浪叫灾害性海浪,由台风、温带气旋、寒潮等天气系统引起并在强风作用下形成的。

海冰:海冰是有害水冻结而成的,也包括流入海洋的河冰和冰山等,是极地海域和某些高纬度区域突出的海洋灾害之一。

海啸:主要由海底地震引起的海水长周期波动,能造成近岸海面大幅度涨落。

赤潮:由海洋中的微藻或其他浮游生物异常增殖引起的水体变色现象,可能导致鱼类死亡和其他生态问题。

海岸侵蚀: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导致的海岸线后退现象。

海雾:影响能见度的海洋雾气,可能对航海安全造成影响。

海底地质灾害:如海底滑坡、地裂缝等,可能引发海啸或其他海洋灾害。

海水入侵:地下水受海水影响而盐度增加的现象,可能导致水质恶化。

沿海地面下沉:由于地下水过度抽取等原因导致的沿海地区地面沉降现象。

河口及海湾淤积:河流和海湾因泥沙沉积而导致的淤积现象,可能影响航道和生态环境。

外来物种入侵:非本地物种引入新生态系统后造成的生态破坏。

海上溢油:船舶事故或石油开采活动导致的海上石油泄漏,可能对海洋生态造成长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