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气的影响有哪些 冷空气是怎么形成的

2024-11-25 01:20:34 来源:天气频道

导语:冷空气的影响有哪些?冷空气的影响涉及温度、降水、空气质量等多个方面,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关注和防范,在冷空气来临时,应适时调整衣物、注意交通安全、防范雪灾等自然灾害,并关注空气质量变化,采取相应措施保护自身健康,下面就去看看冷空气是怎么形成的吧!

冷空气的影响有哪些

冷空气

近海区,由于纬度较高,而且位于北半球夏季500hPa高空东亚平均槽位置的边缘,不但在过渡季节常受到来自西风带的冷空气影响,即使在北半球的盛夏季节,有时也受到冷空气的影响。因此,冷空气活动对近海区热带气旋发生发展的影响,长期以来,引起全球研究热带气旋的专家的广泛重视。冷空气对近海区台风发生发展的影响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变性过程,由温带气旋变性为。

第二是激发作用,由于冷空气入侵,激发原在近海区的热带低压发展成为热带风暴强度以上的热带气旋。冷空气变性过程,美国国家飓风中心R.H辛普森曾对大西洋西岸温带气旋变性成为热带气旋过程作过较详细的研究,他指出,这种过程,具有一种潜在的危险,常因忽视其发展可能而造成飓风漏报。他根据大西洋上1967年的Doria、1963年的Dora和1969年的Eve等几个飓风,给出其演变过程的概要示意图。

第一阶段,在副热带纬度上形成一个锋面波动,低层有暖湿空气从热带进入系统,而其北侧有一个移动性的冷高压东移。第二阶段,当斜压性减弱时,波动附近冷锋消失,气压下降主要是由于对流潜热释放引起的,与这种释放过程相关联的是地面低压系统北侧,500hPa等压面高度升高。第三阶段,斜压环境已经消失,一个具有副热带纬度,通常指23.5°N~40°N之间暖温带与热带之间的过渡带。

热带气旋性质的热带风暴已经形成,由于潜热释放引起的气压下降正在持续中。在我国近海区,这种变性过程,与大西洋西岸的变性过程不完全相同,通常发生于南海海域,主要出现在每年5月中旬到7月上旬之间,其过程大体上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东亚有较强的高空低槽发展,导致一次较强冷空气南下,冷锋进入南海后转为静止锋,云图上云系同时移入南海,与此同时850hPa高空东北一西南向的切变线也移入南海。第二阶段,由于来自西南季风暖湿气流卷入,对流发展旺盛,静止锋减弱消失,云图上有云团形成,在云团附近,地面气压下降,在原来静止锋南侧的低槽附近,形成低压中心,其北侧的冷高压东移,850hPa上,在地面低压北侧东风加强,由于西风槽后正变高并入,低压东北侧500hPa等压面高度升高。第三阶段,低压中心逐渐发展加强成为热带气旋。

这种变性过程从锋面进入南海后,一般需要36~60小时。近年来,还发现中低层西南低涡向东南移入南海发展成热带气旋的例子,这也是一种变性过程。这种变性过程,有时可能由两次冷空气活动过程完成。第一次过程,冷空气和锋面进入南海,然后锋面消失,出现热带低压。第二次冷空气南下,造成热带低压北侧东风加大,低空气旋性涡度增强,使热带低压发展成热带风暴强度以上的系统。关于冷空气激发过程,在我国近海区出现较多,是引起近海区台风发生发展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机制,我国许多台风专家对此都进行大量研究。

近海区冷空气激发热带低压发展成热带风暴强度以上的热带气旋大致上也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近海区有一个热带低压,但由于种种原因,几天内都没有明显发展,其外围气压场也较弱;第二阶段,由于冷空气入侵到热带低压外围,其外围(通常在热带低压的北一西侧)近低层东北风或东风显著增强,通常达16m·s'以上,有时可达20m·s',外围低空正涡度明显加大,但这时热带低压尚无明显发展;第三阶段,由于外围正涡度加大的影响以及冷空气的入侵,加强了对流不稳定的发展,热带低压附近云团明显加强,并出现螺旋结构,于是热带低压逐渐发展加强为热带风暴强度以上,气压继续下降,最后发展成为台风甚至是强台风。

冷空气

冷空气是怎么形成的

冷空气的形成主要与地理位置和季节有关,特别是在高纬度地区,如北冰洋和西伯利亚,这些地区因其高纬度而具有较长的冬季黑夜和较短的白天,导致日照时间非常少。在极地地区,甚至会出现极夜现象,即太阳从不露脸,因此大地从太阳那里获得的热量非常微弱。与此同时,夜间地面会向太空辐射损失许多热量,导致近地层的空气随着地面不断冷却,气温越来越低,冷空气因此堆积在一起并变得越来越冷。

这些冷空气团最初都来自北冰洋地区,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地区得到加强。西伯利亚和北冰洋因其极端的寒冷条件,成为冷空气的发源地。冷空气在西北气流的引导下,自北向南推进,影响蒙古国、中国北方、中国东部或中国大部分地区。

冷空气的过境会带来雨、雪等天气现象,使温度陡然下降。每次冷空气入侵的强度不一,有强有弱,降温幅度有多有少。冷空气像潮水一样涌动,受其影响范围广,可达到2000公里以上。由于移动的路径不同,受影响的区域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