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台风发生频数 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数较常年偏少的主要原因
导语:西北太平洋台风发生频数有多少?西北太平洋地区是全球台风活动最为频繁和活跃的区域之一,其台风发生频数在全球范围内都显得尤为突出,这一地区的海洋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大气环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台风在这里频繁生成并发展,下面就去看看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数较常年偏少的主要原因吧!
西北太平洋台风发生频数
台风
1949~1997年共49年期间,西北太平洋热带低压(风速32.6m·s-¹)的频数。左边为包括南海的总数,右边为其中发生于南海的次数。49年中西北太平洋符合编号和命名标准的台风共1382次,年均28.20次,与王志烈、费亮统计1951~1980年30年的平均数(28.3)基本一致。
似乎表明,有30年以上的平均值是比较稳定的一个气候值。在28.20次/年的平均值中,达台风标准为17.65次/年,占总数的62.6%;热带风暴为10.55次/年,占37.4%。49年中共有344个热带低压,年均7.02次。
如将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台风三者总和,49年共有1726次,年均35.22次;热带风暴和台风占80.1%。其他统计表明,出现热带低压发展成热带风暴和台风的概率比热带云团高出26%左右。可见:发生在南海的年均热带低压为2.67次,占西太平洋总数的38.1%;热带风暴年均3.35次,占西太平洋总数的31.7%;台风年均2.41次,占总数的13.6%;达热带风暴以上强度的年均5.76次,占总数的20.4%。
达到以上强度的,年际之间变化很大,最多达40次(1967年),是平均值的1.42倍;最少22次(1957、1969、1977年),只有平均值的0.78倍。因此,其标准差较大。达到热带风暴强度以上的,如以每10年为单位进行统计,具有明显年代变化。50年代最少,年均26.2次;60年代最多,年均31.4次;70年代下降,年均27.9次;80年代继续降到年均27.1次。1990年到1997年又明显上升,年均28.6次。
发生在南海的如分开年段统计,1949~1980年的32年中,达热带风暴以上强度的共115次,年均3.59次,而1981~1997年的17年中共167次,年均9.82次。后17年年均数是前32年年均数的2.74倍。如以达到的统计,前32年共36次,年均1.13次;后17年82次,年均4.82次。后17年年均数是前32年年均数的4.27倍。表明发生于南海的风暴和台风大量增多,特别是1995年更突出,发生于南海的台风达13次之多,占总数23个的57%。
台风
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数较常年偏少的主要原因
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数较常年偏少的主要原因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即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对西北太平洋的台风生成产生了显著影响。具体来说,厄尔尼诺年,赤道东太平洋变暖,导致热带西北太平洋变冷、大气稳定度增加,这不利于积云对流在热带西太平洋的发展,从而减少了台风的生成数量。厄尔尼诺事件还导致西太平洋海温较常年偏低,进一步抑制了对流活动,使得提供给大气的热量和水汽减少,不利于形成台风所需的低层辐合、强上升运动等大气环流条件。因此,厄尔尼诺年的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数偏少。
除了厄尔尼诺现象,副热带高压系统的位置和强度也是影响台风生成的重要因素。副热带高压长期偏强、偏南,不仅使得控制区中心台风少,也使得控制区周边地区降水多。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域盛行下沉气流,不利于台风生成。在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下,副热带高压的这种偏强、偏南的趋势更为明显,进一步压制了台风的生成。
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数较常年偏少的主要原因是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热带西北太平洋变冷、大气稳定度增加,以及副热带高压系统的长期偏强、偏南趋势。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减少了台风的生成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