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影响台风路径因素的功能分析 台风发生的纬度范围

2024-11-25 10:53:10 来源:天气频道

导语:各种影响台风路径因素的功能分析都有哪些呢?台风作为热带气旋的一种,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这些因素包括大气环流、海洋环境、地形地貌以及地球自转效应等,它们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影响着台风的移动路径,那么台风发生的纬度范围是什么呢?下面就去了解了解吧!

各种影响台风路径因素的功能分析

台风

对于每个台风过程路径,对于每个影响台风过程路径的因素,在事后看来,好像不怎么麻烦,都很有规律。例如,我们在前面已讨论和举例的8617(Abby)台风,在事后看来,不甚复杂,是转向路径类,虽然路径有些小波动(几乎所有的台风路径都存在这种小波动),但总的趋势是向西北。

然而,在其向西北移动的过程中,如前面所分析的是背离了常规的流场,在中尺度一γ系统的影响下形成的。因此,也可以说是正常中的疑难路径。像这种背离常规气流引导的路径还有许多例子。另一方面,在每个台风过程路径中,都有许多可能影响台风路径的因素存在,而不是一个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在许多错综复杂的现象中、矛盾中,全力找出其本质的东西,抓住其主要矛盾,若此,就能达到比较好的分析结果,做出比较准确的台风过程路径预报。

在长期的业务预报实践中,通过对许多现象的分析和探讨,使我们逐渐认识到,全球的大气环流是按照南北两半球的极地的冷涡强弱及其由高纬向低纬冷空气活动的强弱,以及由此引起的越赤道气流的强弱变化和运行的。据对大量的资料分析表明,南半球的极涡比北半球强;南半球的越赤道气流比北半球强。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事实。

ITCZ

据研究和统计表明,北半球西北太平洋的台风起源,有76%是来自热带辐合区(带)(ITCZ)中,而热带辐合区是南北两半球两个副的共同产物,其位置变化受南北两半球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所制约,而两个半球副热带高压的活动位置,又受其所在半球的极区的冷空气活动所驱动。当所在半球冬季来自极区的冷空气活动比较强盛时,这时将把副热带高压推向其较低的纬度,相应地ITCZ也发生位移。

如当ITCZ移到距赤道5~15个纬距的地带,由于初始地转涡度较大,因而十分有利于台风的发生发展。由于南半球冷涡比北半球强,越赤道气流比北半球强,因而容易把热带辐合(带),推到距赤道较远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有利于台风的形成和发展,这也可能是北半球西北太平洋台风特多的原因。因此,如果是属于受来自南半球冷空气活动有关的对台风路径有影响的天气系统,如ITCZ、赤道高压、赤道西风、西南季风等,它们的作用往往胜于其他系统的作用(例如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双台风等对台风路径的影响),必须侧重考虑其作用。

我们在前面讨论中列举的7303(Billie)台风就是一个受到ITCZ向北推进,促使台风移动方向与其北侧的引导气流(即副热带高压南侧的偏东气流)成正交,并沿125°E附近,向北移动达17个纬距。直到ITCZ消失后,其他影响台风路径的系统方发生作用,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东风波

在东风波内生成的台风,或是由于受到东风波叠加在台风北侧,使台风急剧加强的过程,台风移向有右偏和加速的现象,如5903(Iris)台风。或者是穿越其北侧的副热带高压向偏北方向移动的过程,如6404(Betty)台风、8909(Hope)台风等。因此,必须侧重考虑东风波系统对台风路径的影响。

风场不对称

当台风中心外围尚未明显受到台风环流影响而出现风场分布上的显著不对称现象,特别是当其风速大于12m·s'以上时,风场不对称现象对台风移向的影响,往往超过其北侧500hPa高度场对台风移动的影响,因此要着重考虑高空风场分布不对称对台风移向的影响。如9012(Yancy)台风过程中就出现过多次这种现象。

中尺度-γ系统

当有中尺度-γ系统出现在台风活动中,其表现往往是台风云团发生分离,这时由于其北侧云团分离后出现晴空区扩大,造成对流辐射差异加大,台风北侧偏东风加大,因而常发生台风移向偏离其高度场引导的现象,这时要侧重考虑中尺度-γ系统对台风移向的影响,例如前面分析的8617(Abby)台风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双涡旋

当有双涡旋存在时,如双台风、热带云团与台风,西风带高空冷涡与台风等,当其相距达12个纬距以内时,尤其在7个纬距以内时,则要考虑双涡旋对台风路径的影响。

冷空气

冷空气

当有冷空气南下,14时地面气温≤24℃时,要考虑台风移向有避开冷区朝向其气温高于26℃的区域移去。如有干舌从台风的外围卷入台风中心外围的一侧,要考虑台风移向可能避开干区向湿区移去。

地形

当台风中心移近台湾岛或其他岛屿等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时,要考虑地形对台风路径的影响。地形对台风路径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台风外围受到地形影响而发生结构上的不对称,致使台风在强风法则的影响下,发生路径上的短时转折;二是由于地形引起的副中心替代主中心造成台风路径上的跳跃或折向等现象。台风中心移向还有可能避开高山朝山沟移动,近海岸可能朝港湾移动。

副热带高压

当考虑副热带高压对台风路径的影响成为主要系统时,不仅要考虑其静态特征,也要考虑其动态的变化趋势,尤其要注意其短期的周期振荡变化,同时还应注意120°E、130°E、140°E三个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变化周期。在120°E盛行12天左右的周期,而在130°E、140°E盛行19~21天的周期。西风带系统与副热带高压之间的关系以自身的变化为主,相互影响为辅。

但在120°E附近,由于夏季期间东亚地区500hPa平均槽的位置在100°E~120°E之间,因而在120°E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变化,容易受到西风带槽脊及其正负变高平流的影响。副热带高压周围的正负变高分布,尤其是台风中心北—东侧约8~12纬距范围内的正负变高,对台风移动有一定影响,当出现正(负)变高时,台风中心移向具有偏离引导气流左(右)侧的现象。

西风槽

当台风中心位于西风带低槽的东南侧时,台风路径在槽前转向是一个比较好的规则,同时还应注意台风中心一般不会在500hPa的风速大于或等于10m·s-'以上西风槽底所在纬度或以上地区登陆。

台风发生的纬度范围

台风发生的纬度范围大约在5-20°N之间。

台风的形成和发生与特定的地理和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台风需要在大约离赤道5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形成,这是因为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台风的发生还要求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这是台风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

具体到纬度范围,台风大多数发生在纬度5-20°N之间,这是因为这一纬度范围内的海域满足了台风形成的多个必要条件。这一区域的海水温度通常高于26.5℃,满足了台风对海温的严苛要求。这一区域的风切变(风速垂直切变的绝对值小于8m/s)较小,有利于热带扰动发展成台风。这一纬度范围内的流场条件也有利于台风的形成和发展。

台风发生的纬度范围主要在5-20°N之间,这一范围的海域因其特定的地理和气象条件,成为了台风生成和发展的主要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