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气的作用是什么 冷空气产生的原因
导语:冷空气的作用是什么?冷空气,即温度较低的空气团,它在自然界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对地球的气候系统、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生活都产生着深远影响。从气候角度来看,冷空气是维持地球气候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它通过推动气候系统的运转,促进大气环流的形成和维持,冷空气的南下或北上,往往伴随着风向的改变和气压系统的调整,这些变化进一步影响降水分布、温度变化和天气现象的形成。
冷空气的作用是什么
冷空气
适当冷空气侵入到热带风暴外围,往往有利于热带风暴发展加强为台风,这种过程大体上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热带风暴进入斜压不稳定区,中低层高空具有一定的水平涡度梯度或具有一定的正涡度,因而当热带风暴进入时,强对流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致使热带风暴在临近沿海时,进一步加强,这种过程在春末夏初较为常见。
例如6001(Mary)台风,6月9日03时,在香港登陆后,其强度还进一步发展,移经福建省时,福建中、南部沿海风力达10~12级,阵风12级以上。又如7301(Wilda)台风,热带风暴临近厦门登陆时,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上才反映有明显的台风眼,台风登陆带来严重的风雨灾害。这种过程由于在近海加强,其危害特别严重,如事前不能准确判断台风将加强,将造成严重的预报失误。
盛夏期间,如果西风带有明显经向环流发展,导致冷空气南下,这时,在近海区如有热带风暴发展,也可能使热带风暴在临近登陆前发展成台风。例如7504(Ora)台风,当台风中心临近浙江沿海(28.2°N、121.7°E)时,强度达到最强,近中心最大风速达40m·s-'。另一种形式是冷锋接近台风外围,在卫星云图上,冷锋云系并不明显,但在地面图上可分析出冷锋的存在,图4-37为1986年11月18日08时IR云图,当时8626(Joe)热带风暴位于12.4°N、131.0°E附近,中心气压996hPa,最大风速20m·s-?,这时其北侧大约10个纬距有一条冷锋(J?-J?)正在南移,随着冷锋南下,使热带风暴不断加强,11月20日14时加强为台风,中心最低气压965hPa,最大风速35m·s-?。
图4-38为11月21日08时IR云图,台风眼十分清晰,台风中心位于18.0°N、123.9°E,近中心最大风速45m·s-?,为本次台风最强期,中心最低气压940hPa。7419(Mary)台风加强过程,也是这种例子。8月16日20时,当中心移到27.1°N、136.0°E,强度减弱,中心最大风速由30m·s?降至25m·s?,气压由977hPa上升至984hPa。8月17日在热带风暴中心的东北侧有冷锋云系与其相接,当时在现场分析预报中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将加强,另一种认为将减弱,实况是17日16时30分据飞机探测,台风中心气压下降了17hPa,由985hPa降到968hPa,由卫星云图可见,云系结构更紧密了,更结实了,近中心最大风速加大到35m·s-?。
无论是哪种形式,在冷空气活动过程中,经常伴有高空低槽发展,尤其是当高空有强的低槽发展时,槽前经常形成一支高空西南急流。如果在急流轴的南侧或东南侧有热带风暴存在,将加速其上空质量的流出。同时,由于西南风急流轴之右侧,风场的水平切变是反气旋性,将使热带风暴高空的辐散场得到进一步发展,抽气作用加强,有利于热带风暴加强为台风。
为1972年11月7日08时200hPa流线图,由于青藏高原至孟加拉湾高空低槽的发展,诱发南海的7220(Pame-la)台风进一步得到发展,中心最大风速达50m·s-?,最低气压达940hPa,为本过程最强期。1970年10月10日08时,当时位于孟加拉湾的热带气旋,也是由于受到其西北侧高空低槽前强的向北流出以及高空辐散加强的影响而得到强烈发展。7301(Wilda)台风在临近登陆时得到强烈发展,其西北侧高空槽的强烈发展也有重要作用。拉曼奇(Ramage)曾研究高空槽对1970年10月南海3个台风强度的影响。这3个台风是7012(Iris)、7013(Joan)、7014(Kate)。7012台风是在南海发生发展和加强的台风,近中心最大风速45m·s-?,最低气压达960hPa。
7013台风是在西北太平洋上发生的台风,中心最大风速曾达75m·s-?,最低气压900hPa,登陆菲律宾以后强度减弱,中心最大风速40m·s-?,气压966hPa,西移到南海时又得到发展,近中心最大风速又达到50m·s-?,气压又下降到952hPa。7014也是发生于西北太平洋上的台风,近中心最大风速也达75m·s-?,气压938hPa,登陆菲律宾后,强度也大为减弱,近中心最大风速35m·s-?,气压988hPa,进入南海后,强度又得到大发展,近中心最大风速达60m·s-?,气压达940hPa。拉曼奇(Ramage)认为,这3个台风在南海发展或重新加强期间,与高空西风槽的活动有密切相关,西风槽有两种作用可使台风加强,一是强的正涡度平流可增强台风上空(对流层上层)的辐散,二是在台风上空产生的明显的热通量辐散。
在卫星云图上可以看到有流向副热带急流的卷云羽,表明对流层上层有明显的向北流出。上海台风协作研究组曾研究1973年几个台风在300hPa高空槽前西南气流南侧加强的过程,结果表明,当中心移到西风带,高空300hPa低槽前一支西风急流南缘相距8~12纬距时,热带风暴会迅速加强为台风。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强度最强、范围最大的台风,多数出现在9~10月,甚至是11月,可能是与冷空气的活动有很大关系。冷空气对台风的加强作用大体上可以概括如下:·槽前正涡度平流,加强台风高空的辐散场。·槽前强西南风急流使得台风上空产生的热量输出去,维持其垂直环流。
槽前西南风急流之东南侧的反气旋水平切变,对台风高空辐散场具有激发加强作用。·槽前西南风气流与台风辐散场相互作用后,增强向北流出,在卫星云图上可见有向北一东北方向流出的卷云羽,导致地面气压下降。·槽后有弱冷平流,从中低层侵入台风外围,使台风加强。
冷空气
冷空气产生的原因
冷空气的形成原因复杂,主要受到地球大气环流的影响,这个环流形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地球自转、海陆分布和地形等。
具体来说,冷空气的起源地大多位于北极地区,这些地区在冬季由于太阳光照弱,地面和大气获得的热量少,形成常年冰天雪地的环境。在高纬度地区,冬季夜晚漫长,白昼很短,日照时间非常少,甚至出现极夜现象,大地从太阳那里得到的热量十分微弱,而夜间地面却向太空辐射损失许多热量,近地层大气随着地面不断冷却,气温越来越低,冷空气堆积在一起并变得越来越多。
当冷空气在高纬度地区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它们会在高空西北气流的引导下,自北向南推进,影响蒙古国、中国北方、中国东部或中国大部分地区。每一次寒潮暴发后,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会减少一部分,气压也随之降低,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冷空气又重新聚集堆积起来,孕育着一次新的寒潮的暴发。
根据冷空气的强度不同,我国将其分为五个等级:弱冷空气、中等强度冷空气、较强冷空气、强冷空气和寒潮。这些不同强度的冷空气团体能够带来不同程度的降温和天气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