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测群防有哪些监测方法 什么是地震群测群防
导语:群测群防有哪些监测方法?群测群防的监测方法包括现场观测、传感器监测、遥感监测和社交媒体监测等多种手段,而且这些方法各具特色,相互补充,能够实现对目标区域的全面监测和及时预警,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并结合多种手段进行综合监测和分析,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接下来就随着小编一起去看看什么是地震群测群防吧!
群测群防有哪些监测方法
埋桩法
(1)埋桩法:在斜坡上横跨裂缝两侧埋桩,用钢卷尺测量桩之间的距离,可以了解滑坡变形过程。
(2)埋钉法:在建筑物裂缝两侧各钉一颗钉子,通过测量两侧钉子之间的距离变化来了解滑坡的变形情况。
(3)上漆法:在物裂缝的两侧用油漆各画上一道标记,通过测量两侧标记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裂缝是否在扩大。
(4)贴片法:对墙上裂缝进行观测,在横跨建筑物裂缝粘贴玻璃片或纸片,如果玻璃片或纸片被拉断,说明滑坡变形在持续,须严加防范。对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区,应定期进行地面巡查。巡查路线应按“之”字形从坡顶到坡脚进行巡查,并做好时间、路线和变形情况的简要记录。
什么是地震群测群防
群测群防是地震工作的创造之一,为我国特有。上个世纪60-70年代发动群众参与地震测报防,造就了社会的热情和公众对防震减灾的高度关注。
群测群防是我国地震工作特有的内容和形式。1966年邢台后,三次亲临地震现场,并发出了“要群策群力,不仅要有专业队伍,还要有地方队伍和环绕在专业队伍周围的业余群众队伍”的号召,从此开始了我国的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在1970年的第一次全国地震工作会议上得到正式确认,在1975年海城地震后得到快速发展。地震群测群防是在号召下的全民直接参与地震监测预报以及防御的活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都被动员起来,研制简易观测仪器,借助各种便利条件设立宏观异常测报点,投身地震预测预报之中,甚至有部分工矿企业投入人财物建立了专业的地震台。1977年国家财政开始提供地震群测群防专项补助经费,到1979年,全国共有群众测报点几万个,其中骨干测报点6 108个,业余测报人员20多万人。到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共发展土地电、土地磁和土地壳应力观测点7300多个。下面这些图所示就是20世纪70—80年代群测群防观测点。
地震
为了更好地推动群测群防工作,这一时期的地震科普在宣传自救互救常识的同时,更多的是宣传地震和地震前兆知识,普及宏观异常识别和地震预测预报方法,逐渐形成了民众高度关注地震预测预报并积极开展地震预测预报的局面。由于思想认识、观测手段、仪器和技术上存在着不科学性和工作上的无序状态,1983年国家开始对其进行清理整顿,到1985年基本完成。20世纪80年代后期,地震部门通过反思、重新认识后指出地震群测群防的根本含义是群众性的观测和群众性的防御,强调了群测群防工作中防御的成分,进而开始引导全社会更多地关注震灾预防。
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经历了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发挥了它特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为专业地震队伍提供各种宏观异常信息;第二,宣传普及了地震知识;第三,激发了广大城乡群众对参与地震灾害管理的热情,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全社会的减灾意识,提高了民众自救互救能力;第四,群测群防骨干队伍为震后灾情速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