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的突然加速和跳跃 台风快速增强的标准
导语:台风加速通常与多个因素密切相关,如海洋表面温度的变化、大气环流的调整以及台风自身内部结构的演变等,当海洋表面温度异常升高时,会为台风提供更多的能量,从而加速其移动速度,同时,大气环流的调整,如高空急流的变化,也会对台风的移动速度和方向产生显著影响。台风内部的气旋结构和风场分布也会随着台风的移动和发展而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其移动速度和路径,下面就一起去看看台风快速增强的标准吧!
台风的突然加速和跳跃
台风
台风移速突变是异常路径的另一种表现,台风移速加大时,预报误差将随之急增。Burroughs和Brand⁵等人对转向以后由于移速增加所带来的误差作过统计。从这个表可知,对于正常转向路径因转向后增速,平均增加13海里误差,在转向后的24小时,移速增加最显著,由此增加的误差达37海里。对于异常路径,移速剧增对预报带来的误差是很显著的。
移速急增主要由下面三种原因造成。
1.台风周围基本气流突然加强基本气流(引导气流)突然加强是台风突然加速或跳跃的重要原因。台风周围基本气流加强有两种方式。台风北侧发生了太平洋高压脊的加强和西伸,东风引导作用突然增强,台风将加速向偏西移动。这是台风西行加速最常见的原因。是台风西北方中纬度长波槽径向发展、槽底向南延伸超过台风所在的纬度,加强的西南气流将牵引台风加速向东北方向转向。尤其当槽内有低涡切断并位于台风的西北方时,这种突然加速的作用就更加显著。例如,1965年的3号台风5月21日生成于菲律宾棉兰老岛以东的洋面上,生成后向西北方向移动,25日移到吕宋岛以东沿海,并且方向发生了急变,突然加速。
23—26日速度变化,移速剧增发生于25日08时以后。这次加速过程完全由长波突然发展造成的。比较5月25日沿海长波槽强烈发展,从华北到广东槽后偏北风显著加强,并在长江口外从这个发展的长波槽里切断出一个低涡,位于台风的西北方,台风受涡外围西南气流牵引,向东北方向加速移去。从表9.10可以看出,25日08时与24日08时比较,加速度突然增强到1.1纬距/24小时,移速加快了近5倍。第二种方式环境流场是稳定的,流场局地变化不显著,但台风从气压梯度小的地区移到气压梯度大的地区,从而促使台风突然加速。尤其在偏南气流牵引下向北移动的台风,经常从气压梯度小的低纬地区移入气压梯度大的高纬地区,而产生强烈的加速运动。
近5年来最典型的例子是1972年的3号台风。3号台风在24日结束打转并开始在偏南气流牵引下向北移动。24—26日其北移速度逐日增强。可以看出台风将从气压梯度小的地区移入到气压梯度大的地区,那里日本上空南北向太平洋高压很强。使得济州岛、对马海峡一带的基本气流远大于其南部台风所在地区的基本气流。这表明台风北移加速过程是由于进入了北部强基本区。台风北移过程中基本气流的加强中已经表明。基本气流是不计台风流场后所计算的地转风,从24日08时到26日08时,这支基本气流的速度几乎增强了近3倍。台风转向以后的加速运动也属此因。
在这次例子中,台风加速跳跃除基本气流加强原因外,还存在另一个原因,便是冷涡的吸引作用,这在下2.冷涡对台风的吸引加速冷涡对台风的吸引是台风发生加速、跳跃的重要原因,这在第七章已经解释,这里主要讨论吸引作用的天气过程。冷涡对台风的吸引现象多见于西太平洋西部和我国东部沿海,南海很少见到。1970—1974年共有7次沿我国海岸北移的台风,其中3次都发生了与冷涡互相吸引的现象。1972年7月24日,3号台风移到东海一个长波槽的前方,25日20时,长波槽里切断出一个冷涡,在对流层中层很弱,这时台风移到冷涡以东海面。这两个系统相
向而移,12小时后发生吸引和合并,26日08时500毫巴上冷涡与台风已完全合并。这次吸引和合并过程还有一系列的证据:涡度合并:图9.84a我国东部沿海有三个正涡度中心。这三个中心分别与沿海长波槽主体、切断冷涡、台风相应。图9.84b表明,北部正涡度中心退到苏联东部沿海,表明槽的北缩,冷涡与台风的正涡度中心在山东半岛合并成一个中心。这个中心与台风中心(应当是台风与切断冷涡混合系统的中心)当时所在的位置完全一致。云团合并:卫星云图表明冷涡云团与台风在26日上午已经发生接触,两块密蔽云团有一部分已经重合在一起。27日上午这两块云团完全合并,当时已经并成一个统一的涡旋云系。气团合并:台风与冷涡吸引合并以后,必定有冷空气注入到台风环流中去,因此台风中变冷也表明了合并的迹象。
26日在35°—40°N之间高度降到最低,这显然是台风影响的结果,正是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冷槽伸入,气温比周围显著偏低。这正是对流层中低层冷涡的位置。高度的低值与温度的低值在台风位置附近重合,表明台风气团与冷涡气团已经吸引合并。这次冷涡对台风吸引和合并的作用,使台风发生了明显跳跃。26日08时到14时,6小时内台风中心从朝鲜济州岛猛跃至我国山东半岛尖端,当时的移速,突然增至74公里/小时。这个移速远远超过了因引导气流加强所引起的加速度。超过的这部分加速度,很明显是由于冷涡的吸引作用引起的。在这次过程中,冷涡吸引、基本气流加强和台风内力这三种作用同向叠加所引起的速度之快,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冷涡对台风的吸引作用,在1970年6月12—15日的风暴、1974年16号台风以及1975年7号台风中也很明显,都引起了台风的突然加速。冷涡对台风吸引和合并的作用,不仅引起台风突然加速跳跃,还可能造成台风的变性或急剧加强发展。在上述三个例子中,台风与冷涡合并以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变性和发展,其中7416号台风和7507号台风与冷涡合并后的变性和加强发展更为显著1.这类问题将在第十三章中详细讨论。
3.岛屿和陆地的加速效应台风突然加速的第三个原因是“陆地效应”,即台风移近陆地时,往往出现加速登陆现象。影响台风移速的因子很多,如果当台风移近陆地时,出现了其他使台风减速的因子,则,陆地加速效应就可能受到抵销而显示不出来,甚至可能出现减速运动。对于正面登陆的台风,陆地或大型岛屿对其加速度的作用有两部分组成,即左折和加速。正面登陆华东的台风,中心登陆前环流一部分与陆地接触(阴影区),产生摩擦加压作用。这一部分气压将升高,结果将对台风中心产生一个向东(假定台风是西移的)的气压梯度力增量△F₀,这个力将产生一个向南的速度增量△u,如台风在基本场里原来移动的速度为u。则台风受到陆地效应后的合速度应为U=u+△u这表明陆地效应将使正面登陆台风加速,并使移向左偏。
台风
正面登陆华东的台风将折向西南移动。对在南海北移正面登陆华南的台风,由同样的道理,可以看出,将偏向西北移动并加速。按以上讨论,在地转平衡的适应过程中,沿华东海岸北上的台风,陆地效应所产生的速度增量△u与基本场中台风的移速方向相反,因此将使台风减速北移,方向不变。沿华南海岸西移的台风,陆地效应所产生的速度增量与基本场中台风的移速方向一致,因此将使台风西移加速,方向不变。我们对正面登陆、沿海岸北移和沿海岸西移三种情况分别作了统计,从表中看出,对西太平洋沿岸的国家,台风登陆之前一般都出现加速现象。对我国大陆和海南岛以及越南和菲律宾在台风登陆前36小时内,先出现轻微的减速,靠近陆地时突然加速。我国台湾省以及朝鲜和日本,在登陆前36小时内连续加速。尤其对后两个纬度较高地区,台风登陆前的加速效应比其它地区要显著得多。
沿华南海岸西移台风的移速变化,统计中将台风中心距海岸2个纬距处算作陆地效应的起始点。对于没有达到台风强度的热带气旋不予统计。这个表说明,当台风环流从海洋接近陆地时便出现显著的加速。在沿岸西移阶段,因前后均有陆地效应,移速基本是均匀的。由于我国东海岸在长江口是向东突出的,贴岸北移的台风少,1949—1974年仅两个。其移速变化见表北移台风移速一般比贴岸西移速度大,故所取时段以6小时为间隔,统计表明,陆地效应对贴岸北移台风稍有减速,但并不显著。这和这个海区偏南风常随纬度加强有关,因而淹没了陆地效应。台风的突然加速和跳跃是实际预报中的难点。在预报时要监视台风周围太平洋高压加强和长波槽延伸这两种相反的流型突变,并要注意台风西北方切断冷涡的突然靠近。靠近陆地时陆地的加速和左偏效应也要按具体条件给予考虑。尤其对于沿海岸北上的台风,经常在登陆山东半岛之前,上述三种作用同时发生,往往引起台风中心向北猛跃。这种强烈加速在预报上是很关键的。
台风快速增强的标准
台风快速增强的标准是风力达到12级及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而台风快速增强通常发生在其生命周期内的早期阶段,当对流系统已经有一定的组织化,并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台风作为一个独立系统,更容易形成有利于加强的自反馈,从而出现快速加强。在台风的生命史早期阶段,即刚刚达到热带风暴级时,云团的组织化程度一般不高,因此很难出现快速增强的情况。
研究显示,台风的快速增强过程与大尺度海洋有利条件的季节性前移紧密相关。最近几十年,大尺度海洋有利条件的季节性前移主要是外强迫驱动所致,其中温室气体强迫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这种季节性的提前与台风的快速增强过程的季节提前有关,增加了台风和季风暴雨叠加发生复合灾害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