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或南海北部)高压的减弱 华南高压形成的原因
导语:华南高压,作为夏季影响南方的重要天气系统,其强度和位置的变化对当地乃至周边地区的天气状况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当高压系统逐渐减弱时,首先会表现为气压值的下降,这是一个直观且关键的气象指标,同时,随着高压的减弱,风向和风速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进一步影响了华南地区的温度、湿度和降水等气象要素,接下来就一起去看看华南高压形成的原因吧!
华南(或南海北部)高压的减弱
太平洋
台风西移进入南海,太平洋高压脊一般是比较强的。台风进入南海后,如果伸到华南或南海北部的太平洋高压脊突然减弱,台风的内力作用将使路径北翘。华南副热带高压脊减弱的原因很多。例如有西风槽在华中上空加深、秋冬季节冷空气侵袭到华南、东风波和西风槽在华南上空同相叠加、南支波动从中南半岛移出、高原上大范围负变高区东移等这五种过程,是华南脊减弱最常见的原因。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具体例子。
1973年18号台风,于10月11日生成于菲律宾以东的太平洋上,以后一直在较强的纬向太平洋高压东风引导下向西移动,16日进入南海。17日这个高压在华南和南海北部的一环仍较强。图中可以看出有一个西风槽和台风倒槽相向而移,负变高中心达到40位势米。在这两个波动的共同作用下,一天以后华南高压彻底崩溃。东面一环退到台风东侧的巴士海峡,很显然,牵引作用骤减,正是这个时候,台风北翘,折向西北方向移动。这个台风按外推方向将移向越南登陆,由于路径北翘这一突然变化,使台风移到海南岛南部登陆。由于华南高压突然减退而促使台风北翘的例子很多,尤其当台风加强和范围扩大时,北翘更为显著。例如1970年13号台风北翘时,台风的范围和强度都有发展。7220.7426.7427等台风北翘时,都和华南高压突然减弱有关。这一类北翘的过程,多见之于深秋和冬季。
风暴
华南高压形成的原因
华南高压形成的原因主要与孟加拉湾风暴、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南亚高压以及副热带高压的进退活动有关。
孟加拉湾风暴:在强盛时期,孟加拉湾风暴像一个“抽水机”,有助于使跨越赤道而来的索马里急流加速,利于加快季风爆发的进程。但同时,季风携带的充沛水汽因孟加拉湾风暴自身的强大而被席卷吸收,削弱了索马里急流越过风暴继续东进中南半岛和南海的气势。在消亡期,孟加拉湾风暴减弱消失,东进季风少了“拦路虎”,可以更加顺畅地向东发展,来到南海、中南半岛一带,进而影响我国降雨态势。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在冬季,由于陆地地区气温比海洋低,容易形成冷源区域,其中以海拔相对较高的中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最为突出。在这片冷源区域上方的大气会在冷却后收缩下沉,并在近地面的低空形成一个强大的冷性高气压中心,被称作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冷高压形成增强后东移南下,将寒冷气团带向我国,形成的冷空气强度甚至可以达到寒潮级别。
南亚高压:它是由于夏季高原上低层为热低压,低层气流辐合上升,高层空气质量堆积产生辐散而形成的高压。南亚高压的进退活动与中国东部地区的旱涝关系十分密切。
副热带高压:对江南水稻生长影响较大的干热少雨天气发生在副热带高压控制时期。副热带高压在北半球主要有三个中心,即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和北非副热带高压。对我国有重要影响的是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侧,习惯上称西太平洋副高。它的位置、强弱变化对我国东部的雨季、旱涝灾害和台风路径等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