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最著名的水指的是哪条江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水指的是什么
导语:说到桂林,谁的脑海里不出现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呢?桂林的山水虽然众多,但其实大家比较熟知的也就那几处,很多山水还等着大家去探索呢。那么,你知道桂林市最著名的水指的是哪条江吗?到底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水指的是什么呢?一起来了解。
桂林市最著名的水指的是哪条江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水
漓江。桂林处处皆胜景,漓江山水堪称其中的典范。漓江风光尤以桂林阳朔为最,“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高度概括了阳朔自然风光的美。
漓江的水有清、静、绿、甜、凉五大特点。清可见水中小鱼、小虾和小石子;静胜过平静的杭州西湖;绿似一块翡翠;甜如同蜂蜜;凉赛过两极的冰川。
漓江属珠江水系,发源于兴安县猫儿山,从桂林到阳朔共83公里水程,像蜿蜒的玉带,缠绕在苍翠的奇峰中。乘舟泛游漓江,可观奇峰倒影、碧水青山、牧童悠歌、渔翁闲吊、古朴的田园人家、清新的呼吸,一切都那么诗情画意。漓江风景区又名漓江山水。
传统意义上的漓江起点为桂江源头越城岭猫儿山,现代水文定义为兴安县溶江镇灵渠口,终点为平乐三江口。漓江上游河段为大溶江,下游河段为传统名称的桂江。
漓江航道航运的发展:
漓江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 ,秦史禄凿成的灵渠,不仅是全国南来北往最早的内陆水上交通运输的重要航道,也是境内最早的主要航道。此航道北自界首圩起,经唐家司、县城、严关、溶江圩至灵河止,全长约60公里。 古时灵渠航道沿途建有36个陡,陡与陡之间距离最长为2.5公里,最短为200米,一般为1公里; 均设有陡卒负责管理。高塘至界首圩一段,则有田产,供沿途村民拉纤之用。沿途河滩,由船民临时修整,或雇工修整,由通行的船主支付工钱。但因通航条件差,常误船期。清代以前,每年春季南来北往的民船较多,到冬季水浅时,南来的船只能在唐家司停靠,货物采用人力挑运到大溶江后,再装船转运至桂林。民国17年(1928年)、27年,桂黄公路和湘桂铁路相继建成通车后,水路运输逐步由陆路运输取代。 解放后,50~60年代,灵渠航道仅在南陡口至县城一段有少数农船通行。70年代停止使用。80年代,随着开放旅游,有部分游船载客通行。1984年,交通部批准湖南、广西两省区在灵渠航道的基础上开发湘桂运河梯级航道规划。但由于资金问题,到1990年此规划尚未实施。
除灵渠航道外还有由溶江圩至司门前的大溶江航道, 长8公里,水旺时还可上溯至华江的六洞升坪;由河口至松江口的小溶江航道,长10公里,此两条航道,皆曾有民船通行,运输竹木、柴炭、土纸、茶叶、香菇、玉兰片及其它各种山货顺桂江至桂林、柳州、梧州。自60年代后期,陆路交通进一步发展,金石、华江公路通车,航运逐渐废除,只有水上排筏由金石和华江运出山区竹木。
桂林漓江
漓江灵川段,流程45公里,上段(灵河口至董家巷)33.5公里;下段(大圩至阳朔县境)11.5公里。 1990年上段河宽平均200米;下段河宽平均150米。有6座堰坝,26条滩。水深1米至4米。南宋时可“渠通万斛船”。民国27年(1938)因抗日军运需要,曾进行疏浚。1958年后,因上游修建水库和植被破坏等原因水位逐渐低落。 60年代初, 曾采用“民工建勤”疏浚。1987年至1990年从青狮潭水库共调水入漓江4亿立方米,保证了桂林至阳朔的旅游船运行。
甘棠江航道, 原为县境西部主要航道,全程66公里。1990年潭下圩以上河宽55米,以下至三岔尾150米,水深2米。可航行5吨位船舶。历史上公平、蓝田、青狮潭3乡所产的竹、木、土纸、蓝靛等土特产品,均由此江运往桂林。1960年,因青狮潭水库截流,水位下降,航道缩短至45公里,其运输功能也为公路所代替。
潮田河航道,是漓江主要支流。长44公里。50年代河宽20~60米,水深1~3米,滩浅水急。70年代以后因水位降低,只在春夏水涨时可放木排。
青狮潭水库航道 , 大坝至蓝田堡,航程17公里;大坝至公平,航程12公里。终年可航行5~20吨位船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