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何时用上扫帚 古人什么时候开始用扫帚

2024-11-25 05:40:52 来源:天气频道

导语:在小年到来之际,人们会进行一项重要的活动,那就是进行除尘,有辞旧迎新之意。我们现在除尘是离不开扫帚的,但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古人是没有扫帚可用的。那么,你知道古人何时用上扫帚的吗?到底古人什么时候开始用扫帚?一起来了解。

古人何时用上扫帚 古人什么时候开始用扫帚

扫帚历史

商周时就能。扫帚是扫地除尘的工具,扫尘的习俗起源于尧舜时期,相传是古时的少康把鸡毛拔了做成最早的扫帚。直到商周时期,人们就可以正常使用扫帚了。

相关含义记载:

除去尘土、垃圾等的用具。

《南齐书·刘休传》:“令 休 於宅后开小店,使 王氏 亲卖扫箒皂荚以辱之。”

《隋书·五行志上》:“金作扫帚玉作把,浄扫殿屋迎西家。”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猛抬头看见他檐下挂着一把破扫帚。”

赵树理《三里湾·奇怪的笔记》:“她给家里做过什么活……在院里没有动过扫帚!”

关于帚的历史:

扫帚

帚的历史久远,常见于各文化中,举例如下:

彗星长尾有如帚,故俗称扫帚星、扫把星等。事实上,“彗”字本义亦为帚。欧洲中古传说巫师可乘帚飞翔。参见飞天扫帚。历史扫地除尘的工具,源于我国。

早在四千年前的夏代,有个叫少康的人,一次偶然看见一只受伤的野鸡拖着身子向前爬,爬过之处的灰尘少了许多。他想,这一定是鸡毛的作用,于是抓来几只野鸡拔下毛来做成了第一把扫帚。这亦是鸡毛掸子的由来。由于使用的鸡毛太软,同时又不耐磨损,少康即换上竹条、草等为原料,把掸子改制成了耐用的扫帚。

扫帚与笤帚有所不同。扫帚一般指用竹子做的那种大的,用来打扫院子及面积大的场地及马路。而笤帚一般指用高粱头扎的较小的那种,用来打扫屋子。

在西方的魔法中,扫帚是一种飞行工具,一般有巫师驾驶。骑在扫帚把上,扫把朝后,据说可以飞上空。

扫帚是用什么做的?

扫帚

扫帚用的原材料有高梁穗、金丝草、竹梢、扫帚草等。家用通常是塑料扫帚。

凡扎小头或大头的管帚均用散穗的高粱糜子,将其籽粒摔净,去掉叶鞘及箭杆下面的节,然后把中散穗同直千穗(中间有硬芯)分开,挑出中散穗的糜子,在扎笤帚时做外皮,直千的糜子做骨架用。然后把挑选好的外皮用的中散穗箭秆用手工刀破成两半。将准备作笤帚芯的直千穗的箭秆从穗头根部切掉,切掉的箭秆可留作串盖帘用,笤帚把的中间可用一般秫秸充填。再将整理后的糜子平铺在硬实的地面上,用石磙子碾压,压软为止。再将糜子用水湿润(将糜子放在盛水的缸中或掸水、沾水),湿润时间约1小时左右。

准备好扎结笤帚的用具。做一把笤帚需要糜子0.5公斤、铁丝7百克。取一根长四米、粗3~5毫米的油钢丝绳,将其一端系在屋内的一个往脚或门框上,另一端系在走杆中部。走杆后面一端系一条宽7-10厘米、长80-90厘米的胶板带,另一端是可挂可摘的环勾与走杆一端相连。在扎笤帚时,将走杆带系在腰上,取3~4棵芯糜子,再拿4根皮糜子,夹一根作秸,用油钢丝勒紧,压入22-25号铁丝勒第一道,每道绕两圈铁丝。第二道拿4根芯糜子、2根皮糜子、1根秫秸,续在第一道后边,勒法和第一道相同。第三、四道同上。第五道即最后一道拿4根皮糜子、1根秫秸、两边各加四根皮糜子,勒两圈,然后向上每隔3~5厘米勒一道。共勒15~17道。将扎好的笤帚用刮板会掉糜壳,为了使其色泽光亮、白净、不霉烂,需用硫磺熏蒸灭菌。其方法是在地上挖一个半米深的坑,把一块硫磺放在碗里或铁盒内,其坑上用木棍等挡架,架上交叉放着笤帚,数量可在百余把,其上盖上塑料布,点燃硫磺后,大约熏蒸1小时即可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