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夏半年”吗 不懂就看过来

2024-11-25 12:33:25 来源:天气频道

  夏半年是指一年中,比较炎热的半年。在北半球,一般指春分日到秋分日之间。这期间,太阳直射点从赤道逐渐北移到北回归线后,再返回到赤道,即春分至秋分。

  平均环流特征

  南支西风急流的强度在2月底到3月初有一次显著的减弱,由60m/s减至40m/s左右,位置仍在30°N以南。北支西风急流们于40°N附近,强度没有变化,为35~40m/s。南支急流经过这次变化东亚地区的隆冬季节结束,晚冬(前春)开始。在4月中下旬前后,南支急流又发生一次明显的减弱,位置也稍有北移,春季(后春)开始。伴随着上述高空西风急流两次减弱,北半球高空和地面大范围水平环流都相应发生显著变化,开始向夏季环流型式过渡。东亚高空形势的明显变化表现为:东亚大槽明显减弱,变得宽平,且西风槽脊尺度比冬季稍小,强度也较弱,移动明显。同时,低纬度副热带高压开始活跃起来。晚冬开始后,冬季风第一次明显减弱,夏季风在华南出现。春季开始后,冬季风再度减弱,华南夏季风盛行,华中开始受夏季风影响。在上述500hPa和地面水平环流背景下,春季中国大陆盛行锋面气旋和冷高压过程。南支急流上面多有槽脊活动,暖空气活跃,有利用蒙古气旋,东北低压以及口淮气旋和东海气旋波的发展。北方常产生大风和扬沙天气;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常出现连绵阴雨天气。春季是低压槽和气旋活动最多的季节,使得天气多变。春季也有寒潮天气过程,但次数,强度、影响范围、降温程度等均比冬季为小,但对春播影响很大。

  月初南支西风急流由34°N突然北撤退至40°N以北,中心强度稍减弱。与此同时,高空东风建立,副高脊线北移至25°N附近,这种变化上游比下游略早。例如从上游90°E高空剖面冬可以看出,南支急流在5月未突然北撤到40°N稍北,强度也稍减弱。随着南支急流的北撤,高空东风在高原南侧上空建立,东风下面的西风(印度西南季风)也随之向北推移到高原南侧。

  通过上述变化,西风带平均槽脊由冬季的三个变成4个。低层冬季风退缩到北方,且达到最弱的程度;夏季风在华南达极盛,在华中盛行并开始影响华北。中国江淮流域和日本进入初夏梅雨季节。这次变化即所谓的“六月突变”。经过这次变化,印度西南季风也同时爆发。热带辐合带北进到印度和中国南海一带。中国进入初夏后,冷空气势力大大减弱,冷高压中心很少南下到40°N以南地区,多半是冷高压脊南伸。夏季冷空气活动次数并不少于冬季,特别是华北地区冷锋活动较多,有时在西北地区,由于冷空气活动会引起局部陈雨或雷雨,降温较多,有“夏季西北寒潮”之称。初夏冷空气南下的间歇期间,西北大陆有时有热低压出现,在南海、东海及沿海地区可有热带天气系统(台风、东风波等)的活动。继“六月突变”于7月上中旬东亚大陆和日本上空的高空急流再一次发生明显变化,进一步北撤至45°~60°N之间,强度达到一年中最弱的程度。此时,北半球大范围环流呈现典型的稳定的夏季型式。在东亚,太平洋高压发生一次明显的北跳,在海上脊线可北移至日本(35°~40°N),大陆上脊线也达到30°N附近。在青藏高原及其以东的华北上空可出现闭合的高压中心。由于太平洋高压脊西伸北跳,西风带北移,冷空气明显地向北撤退。中国江淮地区和日本的梅雨过程结束,自此中国开始盛夏季节。盛夏开始后,东亚大槽完全消失,地面上较低纬度两个活动中心(太平洋副高、印度低压)是主要角色。华南空高为东风环流控制,热带辐合带北上到华南地区。盛夏开始后,江淮流域梅雨结束,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酷热。在副热带高压北侧和西北侧,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南部,在连续,南下的弱冷锋及东北冷涡影响下,多雷雨天气,是该地区雨季的开始。在中国南方及整个沿海广大地区,此时经常受到热带天气系统如台风和东风波等影响。中国西南地区7-8月间伴随热带辐合带的活动有丰沛的降水。由于冷空气的活动达一年中最偏西、最偏北的位置,因此内陆热低压范围向北向东扩大也是盛夏季节明显的特征。

  8月末9月初,南支西风急流强度显著加强,由30m/s增至50m/s,并开始向南扩展,中心维持在40°N附近。高空东风开始南移。伴随这种变化,北半球大范围环流型开始向冬季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