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的由来与风俗 二十四节气惊蛰的来历

2024-11-26 01:30:37 来源:天气频道

  导语:很多节气风俗其实和节气的起源有一定关系,从节气的出现开始,便有了该习俗活动,是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具有特殊的意义。那么,节气惊蛰的由来与风俗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二十四节气惊蛰的来历。

  惊蛰的由来与风俗 二十四节气惊蛰的来历

惊蛰节气

  惊蛰由来:

  从大量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原来立春之后这个节气的命名并不是“惊蛰”,而是“启蛰”。启蛰之后才是雨水。从改“启”为“惊”的历史缘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将“启蛰”的形名更改为“惊蛰”,而且变更了启蛰与雨水的序列位置,这都是汉代所为。

  汉武帝的祖父汉文帝(名刘恒,前179年一前157年)时期,为了避刘恒之“恒”字名讳,将老子五千言中“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的“恒”字,强行篡改为“常”字。这在五千言的通行本《道德经》里面一直延用至今,从未有人为它正名。无独有偶,汉武帝的父亲名刘启(前156年一前141年),汉武帝为了避开他父亲的名讳,就将二十四节气中“启蛰”之“启”篡改成了“惊”字,从此“启蛰”就变成了“惊蛰”。逐渐丢失了节气名称的原义。

  后代学者在研究节气的时候,因为不知原委,也就想当然、牵强附会地美化这个“惊”字与春雷之间的关系,人为性地让节序名称和顺序去符合自然规律,既迷惑了自己,也成功地迷惑了后代。但是,从自然界的气运变化上,从五运六气的变化层级而言,启蛰绝对不能运用到雨水因为龙行才能雨施。

  在古六历当中。“惊蛰”节气的名称皆为“启蛰”。当代姜涛《“历居阳而治阴”—略论二十四气人历及其在清代以来的变革》一文中,总结了二十四节气中前六气在历代历法中的变动。

  从资料中可以看到。西汉太初元年,改启贯为惊蛰;东汉元和二年,更改了节气的次序。将雨水移到惊蛰之前,清明移到谷雨前面。隋开皇十七年,将惊蛰恢复为启蛰。唐武德二年,恢复启蛰在前、雨水在后的次序。唐开元十七年,又改雨水在立春后,并且将启蛰改为惊蛰。沿用到现在。

  由此可见,将启蛰改为惊蛰,是汉武帝时期避讳的产物;而后世屡次将惊蛰的次序颠倒至雨水的后面,则是丢失慧识文化所赋予的节气本义,将“惊”字与自然现象进行附会的结果。若依据物应性来定位,启蛰就当在雨水之前。因此,对于“启”和“惊”,我们应当正确地把握,惊蛰绝对不能运用到正月。只能是二月启蛰然后听惊雷。

惊蛰

  惊蛰风俗:

  1、惊蛰要吃梨

  因为惊蛰后天气明显变暖,人们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这时吃梨,对身体很有滋养作用。

  2、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风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

  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

  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3、惊蛰要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4、“打小人”驱赶霉

  惊蛰民间习俗“打小人”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