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暖冬” 小编告诉你
暖冬是气候变暖而产生的新的气象名词,参考气象学上的暖流、暖锋、暖气团等概念,中国气象局气候专家,把冬季冷暖这一现象分成暖冬和冷冬,即某年某一区域整个冬季的平均气温高于常年值或称气候平均值(常年值一般取近30年平均,自2002年开始中国根据WMO的规定起用1971至2000年30年平均值作为常年值)时,称该年该区域为暖冬,否则为冷冬。
暖冬 - 成因
俄罗斯科学家认为,火星增温和地球增温周期一致,主因是太阳;美国一些科学家也认为,气候变化主因在太阳,1975年~2000年之间,太阳磁循环和北半球地面温度变化曲线几乎一致;丹麦天文学家认为,气候变化主因在宇宙。但是更多人认为人类活动是导致暖冬形成的主要原因。
比较公允的说法认为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主要是自然波动和人类活动,前者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后者则包括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胶的排放、土地利用的变化等。工业化(1750年)以来,大气中温室气体明显增加,这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燃烧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和畜牧业、废弃物处理等。若无“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是-18℃,而非现在的15℃。
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暖冬现象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人为活动“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而形成暖冬的主要原因。这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发表的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梗概得出的主要结论。
上述结论为全世界的决策者尽快确定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专家们在长达20多页的报告梗概中指出,对全球大气平均温度、海洋平均温度、冰川和积雪融化的观测以及对全球海平面的测量等已证实,全球气候正在变暖,连续暖冬渐成趋势。
专家们预测说,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最可能升高幅度”是1.8摄氏度至4摄氏度,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8厘米至59厘米,而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很可能”即至少有90%的可能是人类活动。而2001年发布的上一次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使用的词语是“可能”,“可能”表示66%的可能性。
从1750年开始,全球二氧化碳、甲烷以及氧化亚氮的含量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已经远远超出工业革命前的水平。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所致,而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这份梗概综合了全世界科学家6年多来的科学研究成果,与2001年发表的第三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相比,增加了科学性,减少了不确定性。他以预测海平面升高幅度为例说,在起草第三份评估报告时,科学界的依据仅有几项实验,而此次的依据是11个国家采用14种气候评估模式进行的58项实验。对全球气温升高幅度的预测浮动范围也明显缩小,这表明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水平大大提高。在第三份评估报告中,专家曾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摄氏度至5.8摄氏度,海平面将升高9厘米至88厘米。
暖冬 - 现象
美国政府2007年公布一份报告说,刚过去的这个冬季是有记录以来北半球经历的最暖冬天,气候变暖的趋势令人担忧。这份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公布的报告说,综合陆地和海洋的气温,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间北半球平均气温比自1880年有记录以来同时期的平均气温高出0.72摄氏度。科学家认为,导致全球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是温室气体,它主要来自工业活动、汽车排放的尾气等。这些气体停留在大气层中,吸收太阳热量,形成温室效应。造成2007年暖冬的另一个原因是厄尔尼诺现象,即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周期性变暖。2007年1月,这种情况尤其严重,造成了有记录以来最暖的1月份。
中国重庆市气象部门通报称,重庆二00六年遭受的特大高温干旱和2007年出现的暖冬天气,是造成此间长江及其支流水位大幅降低甚至断流的主因。据统计,2007年冬重庆各地日照时数一百零一至二百四十五小时,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多五成;平均气温八点九摄氏度,较常年同期偏高一点二摄氏度,偏高幅度仅次于一九七九、一九八七年,为历史同期第三高值年。因暖冬重庆各地“冬”光明媚、日照充足,使当地植物生长发育进程明显加快,农作物生育期普遍偏早五至七天;各种花卉植物发育期也明显提前:中低海拔地区植物花期较常年提前了七至十天,高海拔地区植物花期比常年早十天左右;同时果树休眠期提早结束,柑橘、桃、梨、葡萄等果树已相继萌芽,李树进入盛花期,樱桃已开始谢花。
俄罗斯2007年冬季的气温比过去十年要高出许多,而据俄罗斯专家预测气温仍将会继续上升。异常的“暖冬”现象不仅对人的身体健康和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破坏了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一些本该冬眠的动物无法进入冬眠状态,一些已经进入冬眠的动物则因这异常的温暖天气过早地苏醒。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异常天气现象对人的生活和健康以及经济所产生的危险系数越来越大,每年大约增长6%。
2007年欧洲的冬天暖和得让人不敢相信。莫斯科白天的室外气温还有六七摄氏度;德国、奥地利的雪场迟迟不能开放;由于气温升高,流行性感冒甚至在欧洲最北端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肆虐;就连爱沙尼亚的熊和英国的刺猬都不肯冬眠。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恐慌又一次爆发了,2007年12月12日,多国媒体争相转载一则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称到2040年,北极将不再有冰雪!
暖冬 - 利弊
暖冬之利
节约能源减轻供电压力:在正式供暖前,是用电高峰,供电压力很大。如果是暖冬,供电压力就会小一些;由于气温偏高,冬季供暖时有利于节约能源,但由于冷暖变化不定,气温有所起伏,所以供暖部门应和气象部门合作,根据天气情况供暖。中国北京市气象局开始通过节能供暖监测服务平台,依靠科学数据指导企业供暖。实验结果表明,如果按平均节约4%的数据推算,全市每年可节约1.44亿元的能源经费。
降低三类疾病死亡率:大量的研究都证实,居民的每日死亡人数与季节和气温关系十分密切,老年人受气温的影响更大。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心脏病这三类疾病的死亡人数都与气温有关,寒冷可以造成这三类疾病死亡人数的增加。因此,暖冬可以减少居民特别是老年人上述疾病的发作和死亡人数。
降雪融化快有利通行:第一场雨雪降临时,因为周围建筑物(尤其是地面)温度高,雪花到达地面立刻就化了,不容易形成积雪。雪化得快,使用融雪剂就少,对环境保护也有好处。利于植被生长:暖冬的到来对森林的植被生长有利。暖冬会促使小麦旺长。
暖冬之弊
呼吸道疾病大大增加:气象专家表示,由于暖冬的气温比常年略有偏高,这就使各种病菌、病毒活跃,病虫害滋生蔓延。冬天暖和、干燥,加上长时间使用暖气和空调,会使人口干舌燥、嗓子疼、流鼻血、皮肤干燥发痒、火气大等。还会削弱人体上呼吸道的防御功能,诱发各种呼吸道疾病。森林防火进入临战状态:秋季气温较常年偏高,初霜期提前,秋季中后期可能出现异常天气,火险等级提高,加之夏季雨水相对比较充沛,杂草丛生,增加了可燃物载量,林下可燃物多年持续积累,着火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损害农作物质量:随着全球日益变暖,人们赖以生存的农作物所含营养可能会越来越少。这是研究人员综合分析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农作物的影响后得出的结论。全球变暖不仅会导致洪水和干旱,从而使农作物减产,幸存的农作物还会因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而产生更少的蛋白质。研究人员综合分析了近20年来的40多项相关研究后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时,小麦、大麦、稻米和土豆的蛋白质含量平均降低15%。
暖冬造成的影响还包括:极地冰原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较低洼的沿海陆地,冲击低地国及多数国家沿海精华区并造成全球气候变迁,导致不正常暴雨、干旱现象以及沙漠化现象扩大,对于生态体系、水土资源、人类活动与生命安全等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弊大于利。
暖冬 - 应对措施
虽然迄今为止,科学家仍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但是退而求至少应该想尽办法努力抑制排放量的增长,不可听天由命任凭发展。国际舆论也在朝此方向不断进行呼吁,而各国的研究机构亦已提出各种具体的对策方案。
一、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实际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动努力,是以此案最具实现可能性。倘若此案能够实现,对于2050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根据估计可以发挥3%左右的抑制效果。
二、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由于森林破坏而被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根据估计每年约在1~2gt.碳量左右。倘若各国认真推动节制砍伐与森林再生计划,到了2050年,可能会使整个生物圈每年吸收相当于0.7gt.碳量的二氧化碳。具结果得以降低7%左右的温室效应。
三、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日本汽车在此方面已获技术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种耗油状况。但在美国等地,或许是因油藏丰富,对于省油设计方面,未见有何明显改善迹象,仍旧维持过度耗油的状况。因此,该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改善燃油设计方面,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由于此项努力所导致的化石燃料消费削减,估计到了2050年,可使温室效应降低5%左右。
四、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因此,对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这对2050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预计可以达到8%左右的抑制效果。
五、对石化燃料的生产与消费,依比例课税:如此一来,或许可以促使生产厂商及消费者在使用能源时有所警惕,避免作出无谓的浪费。而其税金收入,则可用于森林保护和替代能源的开发方面。任何化石燃料一经燃烧,就会排放出二氧化碳来。惟其排放量会因化石燃料种类而有不同。由于天然瓦斯的主要成分为甲烷,故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煤炭、石油为低。同样是要产生一千卡的热量,煤炭必须排放相当于0.098公克碳量的二氧化碳;这在石油则为0.085公克;若是换成天然瓦斯只需排放0.056公克即可。因此,有人提案依照天然瓦斯、石油、煤炭的顺序予以加重课税。譬如生产方面,要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较高的煤炭,以能量换算,每十亿焦耳课税0.5美元,而对天然瓦斯则只课税0.23美元。亦即二氧化碳排放量愈高的化石燃料课税愈重。至于消费方面的情形亦复加此,其课税比例在煤炭订为23%,在天然瓦斯订为13%。
六、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因为天然瓦斯较少排放二氧化碳。最近日本都市也都普遍改用天然瓦斯取代液化瓦斯,此案则是希望更进一步推广这种运动。惟其抑制温暖化的效果并不太大,顶多只有1%的程度左右。
七、汽机车的排气限制:由于汽机车的排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与一氧化碳,因此希望减少其排放量。这种作法虽然无法达到直接削减二氧化碳的目的,但却能够产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温室效应气体的效果。预计将对2050年为止的温暖化,分担2%左右的抑制效果。
八、鼓励使用太阳能:譬如推动所谓“阳光计划”之类。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对减少,因此对于降低温室效应具备直接效果。不过,就算积极推动此项方案,对于2050年为止的温暖化,只具4%左右的抑制效果。其效果似乎未如人们的期待。
九、开发替代能源:利用生物能源(BiomassEnergy)作为新的干净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经由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物充当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燃烧生物能源也会产生二氧化碳,这点固然是和化石燃料相同,不过生物能源系从大自然中不断吸取二氧化碳作为原料,故可成为重覆循环的再生能源,达到抑制二氧化碳浓度增长的效果。
暖冬 - 防病
气象专家表示,由于暖冬的气温比常年略有偏高,这就使各种病菌、病毒活跃,病虫害滋生蔓延。冬天暖和、干燥,加上长时间使用暖气和空调,会使人口干舌燥、嗓子疼、流鼻血、皮肤干燥发痒、火气大等。还会削弱人体上呼吸道的防御功能,诱发各种呼吸道疾病。如何在暖冬防治这些疾病的发生,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一、通风换气:建议每天最好开窗换气不少于两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但因为室外空气相对较冷,每次通风时间也不宜过长,最多30分钟。用煤炉取暖和使用燃气热水器的家庭更要注意安装通风装置。在室内放一台小型高效负离子发生器,对保持空气流通和新鲜也是很不错的方法。也可以定期采用食醋熏蒸、臭氧紫外线或者点卫生香等措施给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二、注意加湿:空气湿度对呼吸道疾病的影响最大。按照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要求:冬季室内空气湿度标准为30%~60%。冬天的空气干燥,湿度较低,导致病菌的滋生和传播,加上暖气和空调的使用,室内环境中的湿度往往较低。建议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比如多喝开水;室内生炉子或取暖时,可以在炉子上烧一壶水,使水分蒸发;在室内晾一些潮湿的衣服、毛巾等;在地面洒水,放一盆水在室内,使用空气增湿器或负氧离子发生器等,增加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增强人体的舒适度,从而避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或减轻其症状。室内温度也不宜过高或过低,建议保持在16℃~24℃。
三、加强锻炼:专家提醒,避免或减少冬季呼吸道疾病的根本办法还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抗病能力。建议锻炼的方法很多,如散步、慢跑、做广播操、打太极拳等,并必须遵循“因人而异,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持之以恒”的原则。同时,要适当休息,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心理压力,提高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还要注意均衡饮食,少吃辛辣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
四、少去公共场所:由于冬季天气寒冷,门窗封闭较严和人们在室内活动的时间增多,致使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比夏季增高。特别是一些大型的商场等公共场所,由于人员密度过大,二氧化碳浓度会大量积聚。建议尽量少去“高危场所”和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非去不可时最好戴口罩;注意保持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勤晒衣服和被褥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归来以及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都要立即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经常清洗上呼吸道,减少细菌、病毒在呼吸道内的存留,如果身边有流感病人则应及时采取消毒、隔离等措施。
五、养盆绿色植物:轻松健康过冬,还可以通过绿色植物来帮助净化空气,一些绿色植物还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建议根据自身需求选盆适合自己的植物。常青藤、铁树等可吸收苯和有机物;茶花、仙客来、紫罗兰、晚香玉、牵牛花、石竹、唐莒蒲等,通过叶片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吊兰、芦荟、虎尾兰等能够吸收甲醛等有害物质,消除并防止室内空气污染。有研究表明,在24小时照明的条件下,芦荟可以消灭1立方米空气中90%的甲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