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婚礼中有一项合卺礼指的是什么 古人婚礼的合卺礼是什么意思

2024-11-24 22:32:17 来源:天气频道

导语:我国古代的婚礼有很多流程和讲究,其中,婚礼中有一项叫做“卺礼”。很多人可能连字都不会念,“卺”读音是“jǐn”,是古代举行婚礼时用作酒器的瓢。那么,你知道我国古代婚礼中合卺礼指的是什么吗?古人婚礼的合卺礼是什么意思呢?一起来了解。

我国古代婚礼中有一项合卺礼指的是什么 古人婚礼的合卺礼是什么意思

我国古代婚礼合卺礼

夫妻交杯共饮。合卺,即交杯酒,汉族婚俗之一,源于周代。在古代,结婚时人们用它作盛酒器;合卺,成婚。卺是瓢,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饮酒。

“合卺礼”始于周代,是古代婚礼中的一个重要仪式,演变为“交杯酒”。

卺(jin,三声)是一种匏瓜,俗称苦葫芦,其味苦不可食。合卺是将一只卺破为两半,各盛酒于其间,新娘新郎各饮一卺。匏瓜剖分为二,象征夫妻原为二体,而又以线连柄,则象征由婚礼把俩人连成一体,故先分而为二,后合二为一。

新婚夫妻一同进酒,为什么要用卺作爵盛酒呢?因卺味苦而酒亦苦,饮了卺中苦酒预示着婚后夫妻也会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同时,也象征着夫妻二人如同此卺一样,合而为一,紧紧地拴在一起了。又因“匏”是古代八音乐器之一(“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引自《三字经》),它又含有音韵调和之意,故“合卺”又示意新娘新郎婚后应和睦协调,结为琴瑟之好。

到了南北朝时,行“合卺礼”又增加了在两个瓢把上连上丝带,喝酒后,将两个瓢扣在一起,用丝带缠绕称“连卺以锁”,寓意是使两人相爱拴在一起,永不分开。

合卺礼

到了宋代,破卺为二的酒具改为两只木杯。新娘新郎同饮掷杯于床下,若两杯一仰一合,意味着男俯女仰,天覆地载,阴阳和谐,实在是大吉大利的事。而“合卺”的礼仪也就被改为“饮交杯酒”。

“合卺”和饮交杯酒都离不开彩线,也就是用红或绿的丝绳绾成同心结系于卺柄或杯足。此后,由这条丝绳衍变出“拴线”仪式。此俗大概起源于唐代,由此习俗产生了“千里姻缘一线牵”的俗语。如今,红巾既不系足,也不拴手,只是让新娘新郎各持一端,相牵入洞房。所以,拴线被称之为“牵红”、“红绿牵巾”。

清末时期,交杯酒仪式已发展成为"合卺"、"交杯"、"攥金钱"三个部分。如今的婚仪中,"按杯于床下"之礼已被革除,"攥金钱"则为"掷纸花"所代替,惟"交杯酒"之礼仪仍然实行。

结婚基本流程:

中式婚礼穿凤衣戴凤冠,凤衣凤冠是绣有凤龙图案和彩饰的衣冠,象征吉祥富贵,为古代贵族所独有,后不分贵贱,行于一般女子,继而又传袭于婚礼,但因家庭贫富而有所增减。

交杯酒

喜酒交杯酒的习俗开始于周代。《礼记·昏仪》记载:夫妇共牢而食,合卺而握。合卺其实就是以一瓠瓜剖成两个瓢叫“卺”。举行结婚仪式时,新郎新娘各执一方即用酒漱口,就叫“合卺”。所以人们以合卺为结婚的代称。此俗演变到后来为吃“交杯酒”。

古代婚礼

花烛之夜

在古代,婚礼中使用的蜡烛上多半绘有龙凤彩饰。后世以花烛喻为结婚。何逊《看伏郎新婚》诗云:“何始花烛夜,轻扇掩红装。”新婚这夜,新娘新郎通宵不睡,谓之“守花烛”。不守花烛者,新人睡后,搀扶、伴娘须时时进房察看花烛有无损漏,恐有不祥之兆。迷信者有“左烛尽新郎先亡,右烛尽新娘先亡”之说,故如一烛灭时,即将另一烛熄灭。

闹洞房

这可以说是婚礼中的高潮环节。闹洞房除逗乐之外,还有其他意义。据说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祟,闹洞房能驱逐邪灵的阴气,增强人的阳气,据此有俗语:“人不闹鬼闹”。闹洞房从积极的意义上说还是能增添热闹气氛,驱除冷清之感觉的,因而有的地方又称之为“暖房”。

皇家合卺礼:

《皇帝大婚》中介绍,身穿朝服的皇后与皇帝行合卺礼。合卺礼是真正代表帝后二人成为夫妇的礼仪,类似于交杯酒,类似新娘进门后,与新郎在寝室中吃饭之时,同享俎(音组,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中的鱼肉,吃饭毕,席上特设置由以瓠(音护,一种草本植物的果实)剖制的两瓢,夫妇二人各执一瓢,来饮为了净口安食的酒,这都是为了表示夫妇一体、尊卑等同的亲密。

清代的合卺礼始于康熙朝,在顺治帝大婚礼仪中并未见此环节。这也表明了清代宫廷接受汉族传统文化,其婚俗也同受其影响了。到了现代婚礼,虽不如古代皇家的婚礼程序这般复杂,但是婚礼中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却以传统文化的形式流传了下来。

清代皇帝大婚在行合卺礼之前,还有一项帝后同吃子孙饽饽之俗。子孙饽饽,即饺子。它不由皇家预备,而是由皇后母家预备。子孙饽饽必煮得半生不熟,以谐音“生子”,它寄予了皇家祈求子嗣繁兴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