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和干燥的区别 干旱与干燥的不同

2024-11-25 13:21:41 来源:天气频道

  导语:干旱主要发生在秦岭淮河以北、西南地区、华南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北大部分地区等地区。那么,大家知道干旱和干燥的区别有哪些?干旱与干燥的不同是什么?想了解清楚的朋友们一定要收好以下这份指南了,争当做个无所不知的文化人。

  干旱和干燥的区别

干旱

  干旱表示降水少,干燥表示空气湿度低。气候干旱是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一般是长期的现象。干旱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它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仍然比比皆是。

  气候干燥通常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与干燥环境相对应的是潮湿环境。两者的区别在于所处环境中空气的水分含量多少。干燥环境一般是空气中含水量低于正常环境的平均含水量。水分越少,环境的干燥程度越高。

  干旱图片

  干旱半干旱湿润半湿润的区别

  干旱区的共同特征是:降水量少而变率大,一般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皆大,可能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多风沙,云量少,日照强。水分不足是限制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由于热量充足,当利用灌溉供水与加以施肥时,有可能成为高产地区,降水稀少、蒸发偏大、产流量很少。

  半干旱地区自然植被是温带草原,耕地以旱地为主,包括内蒙古高原的中部和东部,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大部,整个半干旱地区从东北向西南分布。该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牧区,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湿润地区自然植被是各类不同的森林,耕地以水田为主,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土壤类型自南向北主要是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黑土等。

  半湿润地区自然植被为森林草原和草甸草原,是湿润地区森林带和半干旱地区草原带的过渡带。耕地大多是旱地,水田只分布在有灌溉的地区,土壤类型主要是黄褐土、黑钙土、栗钙土等。

  干旱图

  解决干旱缺水的基本方针

  基本方针是:“全面节流、适当开源、加强保护、强化管理”。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全民水危机意识的教育,牢固树立长期抗旱思想,把节水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建立节水型农业、工业和社会。全社会的每个人都树立起强烈的水危机意识,彻底改变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观念。把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这是做好抗旱减灾工作的基本前提。

  2、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提高抗旱工作的科技含量。要因地制宜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像西北地区搞雨水集流和窖灌工程,西南山区修建蓄水塘坝,黄淮海地区和东北平原地区发展井灌及平原水库等小型水利工程。深耕轮作、耙磨保墒、秸杆还田、地膜覆盖、增施有机肥等旱作农业技术;积极推广使用“旱地龙”等抗旱剂、种子包衣,以及其它一些生物和化学抗旱措施。

  3、推行抗旱预案制度,建立抗旱信息系统和抗旱物资储备制度,提高对干旱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加快建立面向全国的抗旱信息系统,形成由中央、省、市、县组成的抗旱信息管理网络,集旱情监测、传输、分析和决策支持于一体,涵盖水情、雨情、工情变化的各种相关因素,能及时准确的旱情和抗旱信息,准确评价干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建立抗旱物资贮备制度可以克服抗旱经费下拨过程缓慢和被挪用等弊端,满足了“一旦需要,随时调用”的抗旱工作要求。

  4、加快抗旱立法工作,依法规范抗旱行为;探索旱灾保险机制,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近几年的抗旱实践表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解决水量分配、规范用水秩序、经济补偿等各种水事问题难度越来越大,已经很难满足抗旱工作需要,迫切需要将这些矛盾纳入法制轨道来调节,使抗旱工作更为规范和高效;个体农民自身抗灾能力极其有限,应对干旱风险,迫切需要将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引入到抗旱减灾领域,建立旱灾保险等风险转移机制,有利于分担各级政府财政压力,也可在分散和转移旱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