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中的物体受重力吗 物体在太空中的受力情况怎么样
导语:我们知道,地球是圆的,但因为有重力,所以我们人可以站在地球上,但到了太空,人几乎是飘的,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太空没有重力呢?到底太空中的物体受重力吗?物体在太空中的受力情况怎么样?我们一起来了解。
太空中的物体受重力吗 物体在太空中的受力情况怎么样
太空重力
太空中物体是受重力的。在地球上,物体质量所产生的重力,作用在与地面接触的物体上,我们称之为重量。太空中运行的物体仍然有质量,这样就会产生自身的重力区。
在太空中所有具有大质量的星体,像太阳、地du球和其他行星,都是有地心引力的。在太空中运行的物体所出现的失重,并不是地心引力作用不存在,而是重力作用对它的作用消失。一旦有了阻力,如大气阻力、发动机动力、旋转产生的离心加速度等等,失重现象就不见了。
地球物理学家将大气空间(或称为空气空间)分为5层。对流层,海平面至10千米。对流层有浓密的空气,称为浓密大气层。浓密大气层随高度增加,空气越来越稀薄。平流层,10-40千米之间。中间层,40~80千米。80-370千米为热层,属于电离层的下部。外大气层,370千米以上的空间,属于电离层的上部。从地球表面到100千米的高度,随高度增加,空气越来越少。地球上空的大气约有75%存在于对流层内,97%在平流层以下。热层的空气密度为地球表面的1%,在外太空1.6万千米高度空气继续存在,甚至在10万千米高度仍有空气粒子。因此,空气空间与外层空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关于人工重力
重力
几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在设想一种巨型旋转空间站,能够产生人造重力。不过,这一梦想一直未能成为现实。由于零重力状态对宇航员的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及未来将要实施的探索火星、小行星等持续时间更长的深空探索任务,打造可产生人造重力的航天器将成为一种必然。随着商业太空旅行业的快速发展,未来可能出现巨大的充气式轮形空间站,可产生人造重力,让游客享受更为舒适的太空之旅。
许多近现代著名物理学家,如爱因斯坦、海森堡、泡利(Pauli)等,都在晚年致力于统一理论的研究,但是没有取得成功。自然界中总共四种相互作用力,除万有引力之外的三种都可由量子理论来描述,电磁、弱和强相互作用力的形成是用假设相互交换量子来解释的。
但是,引力的形成完全是另一回事,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用物质影响空间的几何性质来解释引力的。在这一图像中,弥漫在空间中的物质使空间弯曲了,而弯曲的空间决定粒子的运动。人们也在尝试用模仿解释电磁力的方法来解释引力,这时物质交换的量子称为引力子,但这一尝试却遇到了理论上的很多困难。
上个世纪后半叶以来,不少科学家提出了各种大统一理论,希望将四种力用一种理论进行统一,但都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其中只有弱力和电磁力的统一(称之为电弱力)较为满意。用规范理论统一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一种诱人的因素,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也有可能遭到失败。也许人们还会寻找新的途径去统一各种基本的相互作用。通过一系列探索、失败、成功,再探索、再失败、再成功,不断发现矛盾,解决矛盾,每一次循环都在加深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
如果某天能将四种基本力成功统一了,人类就有可能使用电力直接制造人工重力,就像科幻电影中那样!
在未来的宇宙探索中,人工重力系统是必须的,人在失重状态下有很多害处,在未来动辄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太空探索中是不可能让人一直处在失重状态下的,所以人工重力系统的产生势在必行!
当前大多数科幻片中演绎的人工重力模式暂时没有什么理论基础,在未来时间里只有一种实现方法,就是依靠旋转的向心力来替代重力,像1968年的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的巨大轮盘形太空站所展现的人工重力方式。那种不靠向心力的人工重力暂时还没办法实现,因为人类对引力的认知还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