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水库水文效应”

2024-11-25 07:54:32 来源:天气频道

  水库水文效应 - 概念

  指水库与其水文因素和它们变化过程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指水库蓄水体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又称“水库水文影响”。

  水库是由人工改建或修建水工建筑物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容积和一定用途(目标)的水量交换缓慢的水体。水库与湖泊有许多相似之处。水库既是一个自然综合体,又是一个经济综合体。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例如调节河川径流、防洪、供水、灌溉、发电、渔业、航运、木材浮运、旅游、改善环境等,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意义。

  水库水文效应 - 研究简况

  1965年,在英国伦敦和加纳的阿克拉召开的国际讨论会,首次讨论了水库对环境的影响。1971年在美国罗克韦尔城召开的第二次国际水库讨论会,以及1973和1976年举行的第11和第12届国际大坝讨论会,对推动水库水文效应的研究起了重要作用,会后汇编的文集具有一定的影响。

  水库水文效应 - 对水文地理影响

  水库水文效应首先表现在对水文地理条件,即水象网的影响。水库兴建后,湖泊率与水网密度普遍增大,库区原有森林、耕地、草场、沼泽、村落、道路等发生淹没和浸没,水体水文地理特性渐次由河流型向湖泊-河流型和湖泊型转变。同时,地区内淡水贮量明显增多。在干旱地区尤为突出,水库实际上成为唯一的常年性淡水水体。其次是河流天然水文过程发生急剧变化。水库建成后,河川水文情势变化十分复杂。大体可以把水库影响的区域分为3个部分:(1)库区;(2)下游影响区;(3)引水区和受水区。

  (1)库区

  库区的水文过程和水量平衡特性与天然湖泊近似,回水楔以上仍具有天然河流特性。库区水文情势主要取决于大坝造成的壅水,并表现为水位显著上升,形成广阔的水面;其次还取决于由开发目标所决定的各种调节形式及运行制度。库区水位随泄放水量而发生周期性变化。水库所在河流的径流情势发生时程再分配,这种变化取决于水库的调节程度。水库一般多具有多年、年、季及月、日等调节方式,水库的调节程度(调节系数)愈高,水位变化愈缓和;反之,则变化急剧。库区由于水面辽阔,蒸发量有明显增加趋势,库区降雨、渗漏、气候、水动力学、热力学等因素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2)下游影响区

  下游影响区是受水库影响较剧烈的地区。水库下游的水文过程主要取决于水库的调节程度、开发目标和运行方式,世界上没有无调节作用的水库。由于水库的调节作用,下游河谷的水位及流量变化基本上受人工控制,原有天然河道水流特性大部分丧失,而成为半人工河流。洪水期间,水库削减洪峰,滞蓄洪水总量的作用非常显著。如果把受调节后的下游水文过程还原,则可看出,还原前后的水文过程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势,前者属人工情势,后者为天然情势。正是这种特性,使水库具有防洪功能。水库对河流洪水仅具有滞蓄作用,主要是进行时程再分配,洪水进入水库后,洪水波展平,流速变小,洪峰削减,洪水被滞蓄在水库中,通过水库调节后再陆续泄放到下游河道中。

  (3)引水区和受水区

  水库泥沙运动同河流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进入水库的泥沙有90~95%将淤积在水库中,使水库水下地形发生变化。水库泥沙的异重流现象对水库运行具有重要影响。水库下游由于来沙量骤减,河床侵蚀-沉积平衡发生明显变化,多数水库下游冲刷和侵蚀活动加剧,河岸和河底趋于不稳定状态。入海河流,由于河流上兴建水库,常常造成入海泥沙量减少,可引起三角洲和海岸线后退。

  引水区和受水区水文条件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引水量、引水距离及引水方式。规模较大的引水,对引水沿线及受水区水文条件将产生较强烈的影响。

  对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

  水库建成后对库区及周围地区的地质地貌(特别是诱发地震)、气候、地下水、土壤、生物及生态系统、社会经济、文化、卫生防疫等多种自然和经济要素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广义的水文效应应当包括对上述诸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