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为什么叫姑苏 姑苏为什么要改为苏州
导语:早在夏朝的时候,苏州城就已经存在了,只是时候苏州不叫苏州,而叫“姑苏”。姑苏的起源其实是一个比较积极的故事,但后来却因为一些不好的事而改了。到底姑苏为什么要改为苏州?现在苏州为什么叫姑苏?一起来了解。
苏州为什么叫姑苏 姑苏为什么要改为苏州
苏州
姑苏的由来实际上有比吴更久的历史,据说是和大禹治水有关。大禹在太湖治水的时候,有个助手叫“胥”,后来水灾治好后,被尊为“水平王”,封于此地,成为当地的首领。而后这一地区也就以胥为名,称“姑胥”。“姑”的发音为辅音G,这是当地土语的发声词,无实际意义,常作专用名词的前缀词。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大家非常熟悉的诗句,来自于《枫桥夜泊》,就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避乱苏州时写的。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姑苏以城西姑苏山而得名。
商代末年,周君古公亶父想把君位传给第三个儿子季历,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主动避让,前往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江南,落脚之地在梅里。关于当时的梅里在如今什么地方,有些争议,有说是在无锡梅村,有说在苏州,暂且不论。泰伯给江南带来了先进的中原农耕文明,加上他高尚的德行得到当地人的敬重,在苏州一带建立吴国,也叫勾吴。史称泰伯奔吴。
春秋时期,吴国曾崛起成为一霸,甚至给楚国造成沉重的打击,差点就灭了强大的楚国。吴国都城一直变来变去,在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令伍子胥兴建都城,自此都城的位置算是基本固定下来。后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了吴国,将都城迁到原来吴国都城。再后来楚国将吴越之地收入囊中,并将春申君封于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会稽郡,吴县(今苏州吴中区、相城区一带)为会稽郡郡治所在。
隋开皇九年,隋文帝杨坚派杨广、杨素等率大军南下,灭了南陈。改吴州为苏州,如果说吴县、吴州来自于吴国还有迹可循,那突然蹦出个苏州来,又是从何说起呢?
隋朝时将吴州改苏州的时候,命名的人应该是知道这些渊源的,或许是苏州本地人也有可能,去掉“姑苏”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姑”而只取“苏”字,苏州就从此流传下来了。
关于苏州的传说
苏州虎丘
虎丘山很小,走遍天下名山,看到的都是“深山藏古寺”,只有虎丘却是“山向寺中藏”。站在头山门,举首远眺,只见林木葱郁,寺院若隐若现,就是没见到起伏的山坡,嶙峋的山崖。和很多名山大川相比,不到百米海拔的虎丘,只能归入丘的类别。然而,在人们的潜意识里,那两千多年的人文渊薮早已把它装扮成气象万千的大山,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甚至让人产生望而仰止。
大文豪苏东坡说:“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于是,我们在一个春日的下午来到虎丘山下,这个与苏州城一样古老的名胜,因为古老,它的一草一木似乎都有着传说的灵光。从二山门往上,一段短短的山道上星罗棋布着各种古迹。有东晋憨憨僧开凿的憨憨井,据说水质晶莹透明,清醇可口,是以前山上僧人招待贵客的佳泉。有吴王阖闾的试剑石,一块石头从中裂开,断面笔直光滑,犹如刀砍斧劈一般,传为吴王阖闾持莫邪剑所劈。还有一块“枕头石”,说的却是风流才子唐伯虎偕秋香在此小憩的逸事。山道将尽时,路旁有一构筑精致古朴的石亭,亭内竖有一碑,这便是唐代名妓真娘的墓了,卖艺不卖身的真娘因守节而自尽身亡,美人情事从来是文人墨客题咏的好素材,所以这里俯首便有璀熠的诗篇。有王侯,有名士,有僧人,有妓女,在这不长的山道上,虎丘竟以非凡的魅力,吸纳了各异的文化在这里互相辉映。本来是拾级而上的我们,却象是走在时光的甬道上,听着远远传来的悠久故事。
山道尽处,豁然开朗,只见一巨石挡在眼前,巨石宽达数亩,却平坦如砥。这便是有名的千人石了。成语“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便源于此地,相传东晋高僧竺道生曾在千人石北面一个石台上讲经。台下听众云集,竟达千人,生公讲到精妙处,天呈异象,天花乱坠,千人石东面的白莲池里顽石点头不已。
从一个传说到另一个传说,听厌了的我们干脆卸下厚厚的时光,在千人石上找一块干净而幽静的地方席地而坐,听着上方寺院里隐约的木鱼声,傍着石下幽深的涧谷,在下午微微的风里,享受着旅途里难得的静谧。我想,如在有月的夜晚,月华照着这半山腰的巨石上,四周是一览无余的空寂,抚着冰凉如水的石头,抬头月光如昼。便是没有生公的舌绽莲花,也会有一点见心明性的顿悟在心头。
在虎丘,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被一些传说牵着走,想放也放不下。这些传说里最大的、最古老的就是剑池。剑池虽与千人石只有一墙之隔,然而,境界完全不同,仿佛一墙隔开了两个世界。一脚跨入洞门,迎面就是一股森森的寒气,一泓碧波轻轻荡漾,深邃的看不见底,四周石壁合抱,如人工垒成。剑池底下就安葬着两千多年前的一代霸主吴王阖闾,陪葬的有三千多把鱼肠剑,因之以剑名池。这个传说传了两千多年,一直没人澄清真假,因为剑池的水从来没有干涸过。直到1955年,苏州市为了抢修虎丘古塔,抽干了剑池池水,终于找到了阖闾幽宫的墓门,传说终于变成了事实。在导游的缓缓讲解中,我试着把手浸到泠泠的碧水里,感觉着水流过时的轻柔,无法想象两千多年的时光怎样从指间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