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京冬奥会要提前储藏人造雪 为何北京冬奥会要提早储藏人造雪
导语:大家都知道,北京冬奥会有许多项目,如冰球、冰壶、速度滑冰、自由式滑雪等。北京冬奥会是提前储藏人造雪的,那么,大家清楚为什么北京冬奥会要提前储藏人造雪?为何北京冬奥会要提早储藏人造雪?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为什么北京冬奥会要提前储藏人造雪
北京冬奥会
解决冬奥会“靠天吃饭”的困惑。
1980年2月,第13届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财大气粗的美国人在冬奥会历史上首次采用了人工造雪机来造雪,冬奥会“靠天吃饭”的困惑得到了根本缓解。
1988年在加拿大卡尔加里举行的第15届冬奥会期间,组织者花了近400万美元购得电子计算机控制的造雪机,并在所造的白雪中加入一种类似酵母的细菌,使晶莹的雪花更大、更结实,即使刮起暖风也不易融化。该届冬奥会进行期间,气温曾高达18℃,亏得特殊的人造雪帮了大忙,因而得名“人工冰雪运动会”。
1998年在日本长野举行的第18届冬奥会,鉴于长野滑雪场严重缺雪,组委会负责人纷纷到当地一个有1400年历史的寺庙祈祷降雪。不料祈来的是大雨,国际雪上运动联合会秘书长自嘲:“滑雪赛该变成滑水赛了。”最危险的是,雪面上的雨水冻成了一层硬壳,变得异常光滑。长野运动会是史上最糟糕的一次冬奥会。
2014年索契奥运会组委会在赛场附近修建了大型储雪设施,紧急储存了45万立方米的积雪。这些积雪用40厘米厚、特别处理过的锯末层遮盖起来。光这一项的花费,就达到了2.5亿卢布 (约合人民币4600万元)。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组委会还从美国、中国、瑞士购进了约500套造雪机,利用附近两个工人湖以及一个山脉中溪流的自然水资源,可以把将近9万立方米的水变成雪,足够将500个足球场覆盖两英尺深。
冬奥会
人造雪介绍
人造雪又称人工造雪,是指人为地,通过一定的设备或物理、化学手段,将水(水气)变成雪花或类似雪花的过程。人造雪制造方式分为炮筒式与冰片粉碎式。自然雪花密度约为328公斤/立方,而人造雪密度约为856公斤/立方。从本质上看,人造雪和自然雪是相同的,但人造雪的密度更大。因此在相同条件下,同体积人造雪比自然雪融化慢。
非自然性降温,人工方式利用换热技术实现水变成雪。
与自然界的自然雪相比,无论哪种形式的造雪设备,造出来的雪的形状都无法与其形状相似,无法实现6面菱形状自然雪。
自然雪花轻盈,可以缓慢地从天而降,美感十足。而所有的人工造雪设备造出的雪花,更类似雪珠,因此更类似冰晶,不能做到6面体雪花。
自然雪花密度约为328公斤/立方。而人造雪密度约为856公斤/立方。
冬奥会图片
人造雪实现方式
炮筒式
目前国内滑雪场都采用零下温度造雪的雪炮方式降雪。因受气温及湿度的影响很大,暖冬现象严重,冬季造出来的雪量有限,满足不了滑雪场的正常营业。人工降雪机受环境的影响太大,大气温度达不到-3℃以下,温度60%以上就造不出雪。
其工作流程是,来自高压水泵的高压水与来自空气压缩机的高压空在双进口喷嘴处混合。利用自然蒸发和空气出喷嘴后的体积膨胀带走热量而使雾滴凝结成冰晶。但存在的问题是雾滴越小,其蒸发量越大,水的损失越多,造雪效率越低。只能在冰点以下工作,对外界环境温度的依赖性很强,造雪效率低。
冰片粉碎式
随着温室效应逐渐加剧,冬天气温升高,只靠人工造雪机造雪,已达到了极限,部分地区滑雪场甚至已无法继续营业。如何克服雪量的不足,成为各滑雪场最大的难题。
冰片粉碎式造雪机的工作流程是,先将水制成片状的冰(1.5MM-2.0MM),储存于带有制冷系统的容器中,在需要使用雪花的时刻,通过高压的密闭风机,经粉碎腔体快速输送到指定需雪区域。与炮筒式造雪机相比较,有如下优点:
1,大量制雪,高效率-达到1000立方/day的制冰量。
2,雪形更类似自然雪,美感超过炮筒式。
3,符合超远距离输送-能达到200M以上。
4,自动制冰,自动蓄积-夜间无人状态下,自动制冰口蓄积。
5,无天气气温的限制,无水温的限制,无湿度的限制。全年360天常态化造雪。
6,减少水的浪费。
7,减少人工成本。
8,无任何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