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城市热岛” 感兴趣你就看过来
热岛效应 -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 一个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世界各地大城市所发现的一个地区性气候现象。就是指城市气温比郊区气温高的现象,在城市热岛作用下,近地面产生由郊区吹向城市的热岛环流。城市热岛增强空气对流,空气中的烟尘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凝结核,故城市降水比郊区多。
热岛强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日变化表现为夜晚强、白天弱,最大值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晚,上海观测到的最大热岛强度达6℃以上。季节分布还与城市特点和气候条件有关,北京是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上海和广州以10月最强。
产生原因
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等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危害
在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人类有许多疾病就是在热岛效应下引发的。
对人体的危害:在热岛效应的作用下,城市中每个地方的温度并不一样,而是呈现出一个个闭合的高温中心。在这些高温区内,空气密度小,气压低,容易产生气旋式上升气流,使得周围各种废气和化学有害气体不断对高温区进行补充。在这些有害作用下,高温区的居民极易患上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且神经系统患病率达30%,主要表现为神经官能症、失眠、烦躁不安、记忆力下降、忧郁压抑感等。 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鼻窦炎、咽炎等呼吸道疾病人数也有所增多。
对工业的影响:对居民生活和消费构成影响的主要是夏季高温天气下的热岛效应。为了降低室内气温和使室内空气流通,人们使用空调、电扇等电器,而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
对环境的影响:城市热岛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空气湿度、云量和降水。对植物的影响则表现为提早发芽和开花、推迟落叶和休眠。
避免或减小城市热岛效应的方法
(1)要保护并增大城区的绿地、水体面积。
(2)城市热岛强度随着城市发展而加强,因此在控制城市发展的同时,要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
(3)建筑物规划时,要结合当地的风向,不要把楼房全部建设成为东西走向的,要建设成为便于空气流通的模式;同时,最好将一些单位的高院墙拆掉,建成栅栏式,增加空气流通。
(4)水面、风等也是缓解城市热岛的有效因素。
(5)减少人为热的释放,尽量将民用煤改为液化气、天然气并扩大供热面积也是根本对策。
量变到质变
《热岛效应》讲,城市降水比郊区多。如果热岛面积太大,效应就改变!水汽扩散,必将不足以形成降水(观测结果)。
热岛效应 - 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
近代地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德国科学家洪堡1799-1804年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考察时发现,赤道附近的高山雪线,比中纬度的青藏高原许多高山的雪线低200米左右。例如,贡嘎山西坡雪线高5100米左右,而靠近赤道的厄瓜多尔基多附近的高山雪线仅约4800米多一些。这不符合常理:由于赤道地区热量较高,高山雪线通常应该从赤道向两极递降,到极地附近降至海平面。
据此,洪堡提出了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理论: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或称“下垫面”,青藏高原由于下垫面大面积抬升(相当于把“火炉”升高),故其热量较同纬度、同海拔的其他地区高得多,甚至比赤道附近的同海拔地区也要高得多。
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对环境的多要素影响极大,如冰川、生物等。例如,贡嘎山南坡的垂直自然带和纬度相当的峨眉山相比丰富得多,许多树木的分布界线也设于峨眉山,就是这个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