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站有人吗 天上空间站有没有人

2024-11-25 10:08:02 来源:天气频道

  导语:空间站其实就是一种太空站,听上去是不是有点高级的感觉?空间站对经济、军事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着重大价值,所以国家对空间站的研究是非常重视的。很多朋友好奇:空间站有人吗?天上空间站有没有人?有不知道的小伙伴赶快来学习一下吧,希望阅读愉快。

  空间站有人吗

  空间站

  空间站有人。

  “中国空间站有两对‘翅膀’--单翼翼展约30米的柔性太阳翼。它们与双轴对日定向机构、高效能锂离子电池等一起,构成了空间站先进、强大的电源系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这个系统能够为空间站提供可靠、充足的不间断供电。

  “一名航天员在舱内操作机械臂,一名航天员在舱外太空行走。无论是舱段转位、大设备的移动,还是航天员自身的移动,都可以通过机械臂完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中国空间站有两类机械臂,长度累计15米。人机配合,让空间站建造维修成为可能。”

  太空站特点:空间站特点是体积比较大、结构复杂,在轨道飞行时间较长,有多种功能,能开展的太空科研项目也多而广。

  空间站的特点之一是经济性。例如,所有的空间站都不具有返回地面的功能而是在太空接纳航天员进行实验,可以使载人飞船成为只运送航天员的工具,从而简化了空间站的结构,既能降低其工程设计难度,又可减少航天费用。

  空间站在运行时可载人,也可不载人,只要航天员启动并调试后它可照常进行工作,定时检查,到时就能取得成果。

  这样能缩短航天员在太空的时间,减少许多消费,当空间站发生故障时可以在太空中维修、换件,延长航天器的寿命。增加使用期也能减少航天费用。因为空间站能长期(数个月或数年)的飞行,故保证了太空科研工作的连续性和深入性,这对研究的逐步深化和提高科研质量有重要作用。

  空间站图片

  空间站的历史沿革

  空间站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869年,当时Everett Hale为《大西洋月刊》撰写了一则关于“用砖搭建的月球”的文章。此后,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和赫尔曼·奥伯特也对空间站进行过设想。1929年Herman Poto?nik的著作The Problem of Space Travel(《太空旅行的问题》)出版并风靡了30多年。1951年沃纳·冯·布劳恩在矿工周刊中刊登了他带有环状结构的空间站设计。二战期间德国科学家曾研究过使用太阳能的轨道兵器,即所谓的“太阳炮”。按照设想,它将是运行在高度在5100英里(8200千米)的地球轨道的空间站的一部分。

  阿波罗11号飞船在1969年抢先登陆月球后,苏联在与美国登月的太空竞赛中落败,因此转向了其他方向(如空间站)来展示他们的航天实力和开发太空资源。礼炮1号于1971年成功发射升空,它是人类历史上首个空间站。但不幸的是3名航天员于1971年乘礼炮1号上的联盟号飞船返回过程中,由于返回舱上平衡阀异常打开造成返回舱失压,导致3名航天员全部死亡。美国紧随其后在1973年发射了天空实验室号空间站,它携带了一系列的望远镜,科学家在上面做了许多关于医药、地质和天文等方面的科学实验。苏联在1986年发射了和平号空间站的核心舱,并在接下来的10年间不断运送新的模块在空间组装,1996年建成了由6个模块组成的和平号空间站,该空间站服役至2001年。期间有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航天员拜访过这个世界著名的空间站。1998年11月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模块(曙光号功能货舱)发射升空,随后陆续发射的模块对其逐渐进行扩充。它由多个国家分工建造、联合运用,成为国际合作进行太空开发的标志。自2000年11月至2017年3月,国际空间站上保持至少3名乘员。

  1992年,中国政府就制定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建成空间站是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

  中国在2011年9月29日发射了天宫1号目标飞行器。天宫1号将分别与随后发射的神舟8号、神舟9号、神舟10号飞船交会对接,从而使中国掌握了交会对接技术,为开展中国的空间站建设奠定了基础。

  2021年4月29日,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已完成推进剂加注,计划于29日中午11时许发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

  2021年4月29日11时,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天上空间站

  中国空间站

  2021年6月17日,中国向太空送去了第一批本国空间站的建设队伍。三名宇航员将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太空探索,任务包括检查、调整并在必要时修理空间站核心舱的设备。为此,机组人员还将进行太空行走。

  报道称,这是中国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的一部分,随着国际空间站计划于2024年退役,天宫空间站将是人类近地轨道上唯一运行的空间站。“只有依靠它,国际空间合作才能继续下去。”

  对此,俄罗斯宇航员马克·谢罗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令人欣慰的是,俄罗斯国家航天局将与中国同行合作。我认为这样的合作很有前景,我希望我们的宇航员能前往中国空间站,而中国宇航员前往我们的国家空间站ROSS(计划2025年开建)。”

  在俄罗斯宇航专家、科学记者利索夫看来,中国的航天发展清楚地提醒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载人航天的重要性。他指出,一些人在中国空间站上看到了新的机遇,“欧洲人早就在盯着这个方向,寻找在中国(空间)站工作的机会。”

  “中国人在空间站中装满了具体研究领域的专业科学实验台……还有一些多用途实验台,可以邀请中外研究人员放置他们的设备。”利索夫称,中国空间站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科学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