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小气候
人工小气候 - 定义
人工小气候是指采用科学和工程手段人为地调节、控制和改变局部地区的小气候环境。如玻璃温室、塑料大棚、人工气候室、人造雨林、风障、城市绿化、营造防护林等。
人工小气候 - 措施
主要是通过改变下垫面的辐射特性、温湿状况和动力条件等使其有利于人类活动和动植物生长。如绿化城市,绿化荒山,建造住房、水库、玻璃温室、塑料大棚、地膜覆盖,设置风障,营造护田林带等。
人工小气候 - 意义
是人类向自然作斗争,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克服不利气象条件的重要手段。
人工小气候 - 不足
由于目前人类的影响力有限,各种控制措施仅仅局限于小气候改造。
农业小气候
农业小气候观测是指农业生态环境,如农田、果园、温室、畜舍等,和农业生产活动环境,如晒场、喷药、农产品储存等的气候。这些小环境内的气候与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它们之间的能量和物质交换。农业小气候的尺度是以农作物所处的地点为起点,垂直方向约几米(一般不超过10 米)的范围内,水平方向上可以从几米到上百米。
小气候要素的日、年变化除了受外界天气气候背景的变化影响外,还受系统内生物的生命活动和群体变化的影响。空间上分布也有很大差异。多种因素的叠加,增加了小气候观测设计的难度。因此,需要周密地选择测点位置、高度,且需经常用到遥测和隔测。
农作物的种类繁多,分别处于不同的农业小气候系统内。构成农业小气候系统的实体不同,以及联系这些实体之间的主要物理过程不同,从而区分出不同类别的农业小气候系统,如农田小气候系统、田园小气候系统、保护地小气候系统、温室小气候系统、地形小气候系统等。
在农田观测时需根据观测目的和任务采用不同的方法,在有代表性的地段上选取若干观测点,按照统一的观测程度进行严格的平等观测(同步或同时)。应选择土壤性质、作物品种、农业技术措施条件与当地的一般条件相符合的地段。而且,小气候要素的变化在垂直梯度上远大于水平梯度,因此观测高度和深度的确定非常关键,观测层次从1层到7、8 层,甚至更多,高度可达百米以上。
我们的小气候系统自动数据采集器,可以通过软件按规定的时序进行观测。由于采集速度快,各要素的观测基本上可以达到同步进行。
农田小气候站风速的启动风速要求不高,可以在0.5m/s 左右,距离常数不能太长,这是因为农田较为开阔,风的同步性较高,下层空气温湿度应尽量接近冠层,并随着冠层的高度调节高度。以地上2-3 米的观测为主,可设地上1 到3 层。地下3到4 层直到植物根部。
人工小气候 - 农田小气候
指农田贴地气层、土层与作物群体之间的物理过程和生物过程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小范围气候环境。常以农田贴地气层中的辐射、空气温度和湿度、风、二氧化碳以及土壤温度和湿度等农业气象要素的量值表示。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环境条件。研究农田小气候的理论及其应用,对作物的气象鉴定,农业气候资源的调查、分析和开发,农田技术措施效应的评定,病虫害发生滋长的预测和防治,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以及农田环境的监测和改良等,均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