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历史最高气温多少度 泉州历史上最高温度是几度

2024-11-25 05:54:11 来源:天气频道

  导语:近几年,极端高温天气是频发,所以多地都在提醒公众,高温天气下需要加强保护,注意防暑降温。那么,今天小编就跟朋友们来好好说说,泉州历史最高气温多少度?泉州历史上最高温度是几度?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信息,请大家参阅。

  泉州历史最高气温多少度

泉州历史最高气温

  泉州历史最高气温是37度,泉州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温高,光热丰富。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20~140千卡/平方厘米,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9.5~21.0℃(仅西北部的山区低于18℃),最热月平均气温达26~29℃,最冷月也有9~13℃。全年无霜期长,沿海地区基本无霜。

  泉州降水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匀。全市年降水量为1000~1800毫米,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增,内陆地区比沿海地区多一倍左右。干、湿季甚为分明:3~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0%,为湿季;10~2月仅占全年的20%,为干季。降水量年际间变化率大,少雨年份降水量不及多雨年份的一半。

  高温

  没有空调风扇 古人如何度夏

  在没有空调的古代,人们主要靠冰来降温解暑。先秦时代,时人便利用天然冰来制冷,给食物保鲜、做冷饮。《周礼》记载,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此部门的编制不小,共有80名“职工”。一般从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开始采取天然冰块进行储存。

  后来,人们想出办法在冬天时把冰保存在地下室里。《诗经》中有一首叫《七月》的诗,讲到奴隶们在冬天去凿取冰块,供贵族享用:“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意思是把冰块凿下来,藏到冰窖里去。冰窖都建在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就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由于这样储存,每年大概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会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河南新郑、河北易县、陕西咸阳等地,都曾发现战国时期的冰井。

  在炎热的南方地区常年气温都在零度以上,没有冰怎么办?大约在唐朝末期,工匠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了大量硝石。他们偶然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降温直至结冰。于是一些能工巧匠便开始利用硝石制冰。工匠们将水放入罐内,取一个更大的容器,在容器内放水,然后将罐子放在容器内,并不断地在容器中加入硝石,结果罐内的水结成了冰。

  泉州高温

  汉代时,皇宫里设有冬夏两用“空调房”。《水经注》记录,建安十五年,曹操在河南邺城大兴土木,修建了铜雀、金虎和冰井三台的事情。“冰井台”挖深井采集冷气,在厅内或是需要的房间挖一深井,上面用盖子盖妥,盖子上凿孔,夏天便有冷气从下面出来,而冬天则有暖气上来,保证厅堂温度相对稳定、宜人。

  当然,这些都是权贵阶层的享受,古时候老百姓们在炎炎夏日里的生活还是相当疾苦的。

  市民要适当调整作业和出行时间,尽量避开在10:00—14:00这一高温时段作业或出行,应在口渴之前就补充水分,最好携带清凉的消暑饮品。要穿宽松、透气性能良好的衣服,采取有效的防暑降温措施,佩戴必要的遮阳工具,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切忌在太阳下长时间裸晒皮肤。

  市民忌受热后“快速冷却”。有的人脱离高温环境后喜欢开足电扇空调,或立即去洗冷水澡,这样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反而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也不能大量吃冷饮,因为人体局部的温度突然降低会影响到各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行。

  要注意保持充足睡眠,有规律地生活和工作,增强免疫力,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高温天气里,市民饮食方面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如鱼、肉、蛋、奶和豆类;尽可能多吃杂粮、粗粮、水果与蔬菜,要多吃黄瓜、丝瓜、冬瓜、苦瓜、西瓜等凉性蔬菜和水果,吃荔枝、榴莲等热性水果一次不要太多,同时要尽量避免辣椒等一些刺激性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