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是什么节气 入伏是什么时节
导语:入伏天的温度常常是高温,所以大家这个时间段尽可能不要外出,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多喝水以防中暑。那么,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入伏是什么节气?入伏是什么时节?希望小编精心整理的这篇内容能够解决你的困惑,欢迎更多的朋友来阅读。
入伏是什么节气
入伏
入伏不是节气,入伏是指进入三伏天的意思。“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
依传统历法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进入头伏,第四个“庚日”起进入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进入末伏,合称“三伏”。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有时是10天,有时是20天。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
入伏图
三伏介绍
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每年三伏天出现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
所谓“热在三伏天”,三伏是夏天最热的时期,特点就是“高温、高湿”。
三伏天的“伏”有“伏邪”的意思,也就是中医“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不少人说三伏难过,不但热还又闷又湿,还特别容易生病不舒服。
“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未伏三个阶段,它的时期是由节气日期,加上干支纪日两者相配推算出来的。
当然三伏是按农历来算的,基本上都在公历的7月中下旬到8月的上旬之间。
入伏图片
2022年入伏以前持续高温,入伏以后会继续高温吗?
在北方地区,进入30℃以上的高温时间一般为5月底至6月初,也就是当地小麦成熟的时间,此所谓“不冷不热,五谷不结”,直到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然后再次向南方移动。所以说,芒种至夏至这个时间段,如果没有下雨,太阳的温度进入大气层增加,而地球表面温度散发的速度弱于进入空气的热量,温度自然而然逐渐上升,出现持续高温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
自从地球文明程度加快,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带动了煤炭、石油、天然气的过度开采、加工和使用,工厂林立、城市规模无休止扩大、机动车辆增加,尾气污染严重,化肥、农药滥用,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和土壤污染严重,二氧化碳、甲烷气体等温室气体排放,地区表面的温度逐年升高,南极冰山融化、北极不冻港增多、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冰山消融,各种自然灾害频繁,极端天气增多、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粮食产量,加剧了世界各地的夏季高温。
当然,极端高温天气也只是局部地区,在河北、河南、陕西等地出现500年不遇的高温天气,而南方地区却出现连续强降雨和低温天气。这是不正常的短期内天气状况,不可能持续多长时间。
有人担心,入伏以前温度太高,入伏以后也会持续高温,这是心理作用,而没有科学依据。在有些年份,入伏以前温度较高,却会出现伏天温度较为温和和间隔几天就会有持续降雨的情景。
所以说,短时间内的干旱,造成农作物干旱,请不要放弃,该浇水的浇水,该抽水的申请水泵,只要过了这几天,说不定今年还是一个丰收年呢?
温馨提示:温度高于35℃以上的时间段尽可能不要外出,确有必要的做好防护、多饮水、防治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