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伏是什么意思 公伏的含义是什么
导语:到了夏天,大家最怕的就是三伏天的到来了。三伏天太阳当空,酷暑难耐,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又潮湿的时间段。最近有些朋友来咨询小编,公伏是什么意思?公伏的含义是什么?以下内容由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看完就清楚了,还可以分享给小伙伴哦。
公伏是什么意思
公伏
公伏的意思是初伏当日的农历为单数,古时候人们判断公伏、母伏,也和人们传统的思想“阴阳”相关,古人认为单数为阳,双数为阴,而众所周知,传统文化中,阳为男,阴为女。
如果初伏当日的农历为单数,则为公伏,如果是双数则为“母伏”,而今年的初伏当日是农历六月十六,所以人们认为今年的伏天就是“母伏”。
公伏便是指三伏天的天气会以干热为主,而母伏的三伏天的话,天气就会是湿热为主。俗话说,“雨淋公伏头,晒破狗舌头”。意思是说公伏的天气睛热少雨,空气中的湿度较低,潮湿闷热的感觉不会那么强烈。而母伏则不同了,民间有“雨淋母伏头,炕头起蘑菇”的说法。当然,潮湿度并没有那么的夸张,竟然可以在坑头上长出蘑菇。主要是形容雨水频繁,再加上高温,“上蒸下煮”特别的难受。
三伏天
2022年三伏天的时间
2022年入伏时间是从7月16日开始,也就是初伏,处于小暑和大暑之间,持续10天;然后来到中伏,时间是7月26日,持续20天;最后是末伏,立秋时间在8月15日,持续10天。
今年之所以中伏20天,是因为古人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也就是夏至3庚为初伏,4庚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而庚日是每10天重复一次。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则为20天。今年为5个庚日,所以中伏为20天。
今年的三伏天将持续40天,大家可以提前做好准备迎接入伏。
2022年三伏天
三伏天时间怎么计算
老话说“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四庚数中伏,秋后一庚为末伏”,说的就是从夏至这天开始计算,往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就是入伏(头伏)的起始时间,第四个庚日就是中伏的起始时间,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包含立秋这天)就是末伏的起始时间。
什么是“庚日”?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来记录时间,俗称“干支纪日法”,分别由1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2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组成60甲子,分别表示60天,每60天为一个周期,循环记录。举个例子,今天是甲子日,那么明天就是乙丑日,后天就是丙寅日,大后天就是丁卯日,按照顺序周而复始的记录。
庚日也就是带有“庚”字的日子,如下图分别是庚午日、庚辰日、庚寅日、庚子日、庚戌日、庚申日,庚日总共有6个。我们不难发现“庚日与庚日”之间都间隔10天,因此初伏和末伏分别持续10天。
今天夏至日在6月21号,为“乙巳日”,往后分别为丙午日、丁未日、戌申日、己酉日、庚戌日……,因此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为“庚戊日”,这天为6月26号。6月26号后每隔10天分别为一个庚日,因此夏至后的第二个庚日在7月6号,为“庚申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在7月16号,为“庚午日”,这天也是入伏的时间;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在7月26号,为“庚辰日”,这天也是中伏的开始时间;夏至后的第五个庚日在8月5号,这天为“庚寅日”;夏至后的第六个庚日在8月15日,这天为“庚子日”。
“秋后一庚为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开始时间,今年立秋的时间在8月7号,为“壬辰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在8月15号,因此末伏的开始时间为8月15日。老话说“秋后必有一伏”,那就是指末伏,因此立秋后还会炎热一段时间,这也是“秋老虎”的由来。
如果夏至与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那么中伏就有10天;如果夏至与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那么中伏就有20天。今年夏至与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分别在6月26号、7月6号、7月16号、7月26号、8月5号,因此今年中伏有20天,是加长版三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