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对流天气产生的灾害性天气:雷暴的形成原因
导语:雷暴天气的出现有时会带来灾害,如电器遭到雷击、雷击危及人身安全引起火灾等等。有些朋友想了解更多关于雷暴的内容,那么,下面来看看,强对流天气产生的灾害性天气:雷暴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今日小编就来帮助大家了解一下想知道的内容。
强对流天气产生的灾害性天气:雷暴的形成原因
雷暴
形成雷暴的两个最基本要素为水分和迅速爬升的暖空气,因为水分和温度是背包形成必不可少的因素,当湿度和温度较高,就会使大量的暖湿空气上升进入大气层,从而形成雷暴。
它必定产生在强烈的积雨云中,因此场伴有强烈的阵雨或暴雨,有时伴有冰雹和龙卷。形成雷暴的积雨云发展旺盛,云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当云的上、下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且电位差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产生放电,即“闪电”。放电过程中,闪道中的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当云层很低时,有时可形成云地间放电,这就是雷击。因此,雷暴是大气不稳定状况的产物,是积雨云及其伴生的各种强烈天气的总称。
强雷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雷电会引起雷击火险,大风刮倒房屋,拔起大树,果木蔬菜等农作物遭冰雹袭击后损失严重,甚至颗粒无收,有时局地暴雨还会引起山洪爆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雷暴天气
我国雷暴活动有什么特征呢?
我国雷暴活动的总体气候概率分布特征有,南方地区雷暴活动明显强于北方地区,其中西南南部和华南南部地区存在两处概率大值区域。华北北部地区也存在一个雷暴概率相对大值区。雷暴概率活动的大值时段主要集中于14-20时,其次为20-02时。其他两时段(02-08时、08-14时)雷暴气候概率较弱。
雷暴气候概率的季节特征是我国夏季雷暴活动最为活跃(6-8月),冬季(12月-2月)相对最弱,气候概率值低于5%。雷暴月气候概率的变化特征是除高原地区,我国雷暴气候概率的月变化特征与季节变化特征相似,夏季雷暴活动最为活跃(6-8月),冬季(12月-2月)相对最弱。
我国大部分地区雷暴概率的日变化大值区集中在下午14-21时段,但其中西南地区日变化曲线存在较明显的双峰结构,即在夜间也存在一个雷暴概率波峰区域。华南地区的雷暴概率在凌晨3-7时之间也存在较弱的次峰结构。
雷暴图片
雷暴的分类
雷暴共分为三种,分别为单体雷暴、多单体雷暴及超级单体雷暴三种。
而分辨它们的方法是根据大气的不稳定性及不同层次里的相对风速而定(参看风切变)。
单体雷暴
又名单细胞雷暴(Single cell storms),是在大气不稳定,但只有少量甚至没有风切变时发生。这些雷暴通常较为短暂,不会持续超过1小时。在平日亦有很多机会看到这种雷暴,因此亦被称为阵雷。
多单体雷暴
又名多细胞雷暴(Multi cell storms),由多个单体雷暴所组成,是单体雷暴的进一步发展而成的。这时会因为气流的流动而形成阵风带,这个阵风带可以延绵数里,如果风速加快、大气压力加大及温度下降,这个阵风带会越来越大,并且吹袭更大的区域。
超级单体雷暴
又名超级细胞雷暴(Super cell storms),是在风切变极大时发生的,并由各种不同程度的雷暴组成。这种雷暴的破坏力最大,并且有30%可能性会产生龙卷风。
根据雷暴形成时不同的大气条件和地形条件,一般将雷暴分为热雷暴、锋雷暴和地形雷暴三大类。也有人把冬季发生的雷暴划为一类,称为冬季雷暴。在我国南部还常出现所谓旱天雷,也叫干雷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