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吃什么北京 夏至北京人须准备的食物介绍
导语:我国古代对夏至这一节气还是挺重视的,人们将该节气当做一个节日来过,各种祭祀活动会在这一时节展开,这样就造就了今天夏至节气有那么多的风俗习惯,其中,饮食上非常丰富多样。那么,一般夏至吃什么北京地区?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夏至北京人须准备的食物介绍。
夏至吃什么北京 夏至北京人须准备的食物介绍
北京夏至食俗
北京人讲究吃喝,也会吃会喝。“冬至馄饨夏至面”这句谚语就道出了老北京在“冬至”、“夏至”这两个节气日的特有吃喝。因为地处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是麦子,在新麦收获之时,人们用新面制作喜面是喜庆丰收的最好方式。吃面条不但能满足人们的口腹需求,而且吃着巧手制出的众多样式的面条,还能给生活带来多样的乐趣。有人爱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除了爱好,据说还有“辟恶”之意,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吃热面是为驱除邪恶,多出汗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潮气和暑气。记载中的杜甫爱吃槐叶冷陶面,还曾写诗:“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人鼎资过热,加餐然欲无。”
夏至这天,在社区里的面食店,手擀面、鲜切面销量都会上涨。普通老百姓,夏天更多的还是愿意吃自家做的手擀面、抻面。老北京人吃面可是有讲究,要说花样那就更多啦。
吃炸酱面讲究吃的是菜码。菜码有:黄瓜丝儿、黄瓜条儿、小萝卜丝儿、“心里美”水萝卜条、熟青豆、水萝卜丝儿、莴笋丝、芹菜丁、嫩香椿末、香菜末、大蒜瓣。还有一种吃法是就着一条整根黄瓜,大口吃面,大口吃蒜,大口吃黄瓜。一大碗面,三口五口,就吃到了肚里。面条讲究一定要吃抻面,筋道有劲,有嚼头。
还有人爱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那叫“锅挑儿”,据说有“辟恶”之意,吃热面是为驱除邪恶,多出汗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潮气和暑气。
夏至北京风俗活动:明清皇帝夏至日到地坛祭祀
北京夏至风俗
从周代时起,在夏至日就有了祭神仪式,《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祇,皆用乐舞”,“地祇”即地神。
汉武帝开始立庙祭祀,在汾河与黄河交汇处,古称汾阴的地方建后土祠。西汉末年按阴阳方位在长安城北郊建祭地之坛。此后虽历代礼制不同,有时天地分祀,有时天地合祀,但均在都城建有祭地之坛。金代建中都城时在北京通玄门外(今复兴门外会成门东北)建北郊方丘。
到了明清时代,祭地仍然被视作“国之大典”,明嘉靖九年(1530年),按照“南乾北坤”的说法,在京城北郊安定门外建立地坛,地坛成为明清两朝祭祀“皇地祇神”之场所,明清两代帝王每逢夏至这一天,到此进行皇家祭祀活动。
皇帝祭地程序繁琐复杂,夏至前两个月,内务府就开始维修斋宫。夏至前二十五天,太常寺开始筹备祭祀有关事宜。夏至前三日,皇帝到太庙告请太祖配神,除急事外,不办公事。夏至当日,太常寺卿率领人员打扫坛台上下内外,并在皇帝活动处铺设棕褥垫,设置各神座及皇帝拜位之黄幄,陈设祭祀用品。日出前七刻,太常寺卿赴乾清门报时,请皇帝到地坛行祭礼。祭祀共分九个仪程,每进行一项仪程,皇帝都要分别向正位、各配位、各从位行三跪九叩礼,从迎神至送神要下跪70多次、叩头200多下,历时两小时之久。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直隶地区久旱无雨,夏至之日,皇帝在地坛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第二天京城一带连续两日大雨磅礴,普降甘露。嘉庆皇帝为表感激,派二阿哥绵宁(即后来的道光皇帝)恭诣皇祇室,向列神位依次拈香,行祀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