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发生时的规律 地震活动时的规律

2024-11-25 11:34:25 来源:天气频道

  导语:自古以来,中国是世界上比较大的地震国家之一,因此,中国人保存了大量的地震记载。据说,地震发生的时候是有规律的,那么,大家知道地震发生时的规律是什么?地震活动时的规律是什么?接下去小编带大家来学习下吧,涨知识的节奏,还不赶紧来围观围观。

  地震发生时的规律

地震发生

  规律是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即在一个时间段内发生地震的频次高、强度大,称之为地震活跃期;而在另一个时间段内发生的地震相对频次低、强度小,称之为地震平静期。根据地震发生的特征,又可在活跃期中划出若干“活跃幕”。

  一般认为地震活动的这一周期性,是由于在活跃期中,地震释放了大量能量,需要有足够的时间重新积累能量,当能量足以使岩石变形、破裂,地震活动方能再次活跃。活跃期中的地震,除次数增多外,大地震也增多。

  地震

  地震的时间分布规律

  (一)地震系列

  在较短的时间内(数天、数周或数月),在同一地质构造带上所发生一系列具有成因联系的地震,称地震系列。其中,地震级别特别大的一次地震为主震;主震前发生一系列微震或较小的地震称前震;主震后所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余震。

  地震系列反映出地震发生时地应力变化的过程。当地应力即将加强到岩层极限强度时,岩层产生一系列较小的错动,引发较小的前震;地应力继续增大,超过岩层承受强度时,岩层产生滑动或断裂,形成主震;以后岩层中剩余能量逐渐释放出来,引发一些较小的余震。

  地震系列按发生震级比例还可以分:①单发型地震,前震和余震都很少且很低弱。②主震型地震,主震震级突出,其能量占全系列的 90%以上,前震少或无,余震较多。如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主震 7.8级,几乎没有前震,而余震连续数年不断。③震群型地震,前震、主震、余震的震级相差不很大,活动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如1966年的邢台地震。

  研究地震系列有助于预测和预报地震的活动趋势。

  (二)地震间歇性(周期性)

  根据地震史分析,在全世界或一个地区存在一段时间内多震,称地震活跃期,另一段时间内少震,称地震平静期。这种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现象称地震间歇性或周期性,这是一个地震带地壳的应变积累和释放交替过程的表现。

  地震图

  地震发生时自救方法

  在高楼里

  远离高层楼的窗户。发生地震时,高层楼面向马路的那面墙很不稳定,高层楼的窗户更要远离。现在的楼一般都是框架式结构,砖起到的作用是隔风隔雨,但不承重。地震时,常常是框架在,墙没了,如果人躲在窗户下,很容易被甩出去。

  千万不能坐电梯。地震发生时,千万不能搭乘电梯。一旦断电,人会被困在电梯里出不来。若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可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电梯一旦停下,迅速离开。

  往哪儿跑要看情况。地震发生后,一定要往楼下跑吗?答案是不一定。尤其是对身处高楼层的人而言,原则是就近——离地面近就往地面跑,离楼顶近就往楼顶跑,“见天见地”都能够和外界接触,相对更安全。

  确认是逃生通道还是过火通道。逃生时,一定要走逃生通道。现在的高楼在设计时,有的设计了专门的过火通道,是用于疏通火情的,千万要分清楚。

  逃生绳使用分人群。有的家庭备有逃生设备,比如速降绳,使用时一定要在一轮地震波结束后的平静期。使用速降绳的人一定要经过训练,速降过程中需要脚的借力支撑,否则跟跳楼没什么区别,只是多了根绳而已。

  在低层楼房里

  砖混楼更容易坍塌。在同等条件下进行比较,砖混结构楼房的主要承重材料砖砌体为脆性材料,抗震性能较差,框架结构稍胜之。地震发生后,住在砖混老楼里面的人应更主动地寻找机会,迅速撤离。

  一定要按顺序逃离。救援人员在2008年汶川地震现场救援时发现,一些楼内的遇难者倒在过道、楼梯或屋门口附近。这表明地震时人们向外逃,但是还来不及到达安全地点就被倒塌的房屋掩埋。地震时,群体逃生不要拥挤,一定要按顺序逃离,前面的人尽量为后面的人留下逃生时间。

  处于低楼层也不能跳楼。住在二层、三层的居民,也不要随意选择跳楼逃生,跳楼不仅会造成骨折,还可能被高处坠落的重物砸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