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入伏30天还是40天 2022年入伏是有30天还是有40天
导语:据说,伏天的说法历史是非常久远的,有史可查的是开始于春秋时期的秦国。那么,今天小编就跟朋友们来说一说,2022年入伏30天还是40天?2022年入伏是有30天还是有40天?不清楚的小伙伴们要注意了,以下是重点内容,走过不要错过。
2022年入伏30天还是40天
2022年入伏
2022三伏天有40天。三伏在小暑和大暑节气之间,正值盛夏酷暑,多地开启“蒸烤”模式。今年7月16日入伏,共40天。初伏:7月16日至7月25日,10天;中伏:7月26日至8月14日,20天;末伏:8月15日至8月24日,10天。
“夏至三庚数头伏”,意思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便入伏了。2022年6月21为夏至,这天是“乙巳日”,6月22号为“丙午日”,6月23号为“丁末日”,6月24号为“戊申日”,6月25号为“己酉日”,6月26号为“庚戌日”,因此6月26号为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6月26号往后推迟10天为7月6日,这天为夏至后的第二个庚日;7月6号往后推迟10天为7月16日,这天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因此2022年入伏的时间为7月16日,这天是三伏时间的起点。
入伏图片
古人如何过三伏
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三伏天最容易出现高温天气。在没有空调的古代,人们是怎么度过炎热的三伏天呢?
指在三伏天不做事情。在古时农耕社会,三伏天时恰好夏收已过,秋粮刚刚种下,农活不多,人们可以在三伏天最热的时节休息,也称歇伏。自汉代起,朝廷也会在这时明确规定全国放假休息。如《后汉书和帝纪》记载,永元六年“六月巳酉,初令伏闭禁日。”注引《汉官旧仪》日:“伏日万鬼行,故尽日闭门,不干他事。”
古人很早就找到了制冰藏冰的方法。先秦时期就有冬季藏冰,第二年夏季赏赐大臣的做法。《夏小正》“颁冰”《传》说:“颁冰也者,分冰以大夫也。”
“日色若炎火,正当三伏时。盘冰赐近臣,络绎中使驰。” 北宋诗人梅尧臣的这首诗讲的就是宋代的“冰政”,朝廷会依据官职的大小分别发放相应的冰块降温。如果冰块有限,就会补贴相应的银两,即发放“高温补助”。
明清时期,“颁冰(也称赐冰)”制度发的是冰票,官员凭票领取冰块。《燕京岁时记颁冰》载:“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吃鸡蛋。”古人在三伏期间常吃肉、蛋、面等以滋补身体,称为“贴伏膘”。在汉代,朝廷有赐肉之举,《汉书。东方朔传》记载:“伏日,诏赐从官肉。”民间亦如此,“初伏日,富家咸杀鸡煮肉,合家大嚼,谓伏日食物较平时格外滋补也。”
入伏
夏季麦收,人们多吃面食。南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饼。”汤饼就是面条,古人认为伏日食汤饼可以辟恶。
“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杜甫的这首《槐叶冷淘》,写的就是唐代伏天常吃的一种面条。槐叶冷淘是用槐树叶榨汁和面制成的凉面。根据《大唐六典》记载,“太官(执掌御厨的官员)令夏供槐叶冷淘”。唐代宫廷夏日朝会“燕飨”时,九品以上的官员都能享受到的一份御膳凉面。面条过冰水,吃上一口,冷得牙齿打战,可谓舒爽。
“青苔地上消残暑,绿树阴前逐晚凉。轻屐单衫薄纱帽,浅池平岸庳藤床。”三伏暑热时,古时人们喜欢在树荫、池边等处休闲,以避炎热。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盛夏庭院老槐浓荫下,一高士在矮榻恬然入睡,神情洒脱自然。榻旁有屏风、桌案、书卷纸砚等物,意境清幽,真实地表现了当时文人夏日闲适的日常生活状况。
“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除了阴阴夏木,竹林也是避暑的好去处。约三俩好友,在林间茅屋中席地而坐,喝茶消暑,再惬意不过!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倚山而建的亭台,被绿树环绕,清风徐徐,荷香满厅,正是纳凉解暑的好去处。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炎炎夏日,不如静下心来,喝一杯清茶,读几本好书,感受风定池莲自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