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春分又称分春意思是什么 古代春分为什么称为分春
导语:转眼,春天来到第四个节气,即春分节气。该节气在古代其实有其他叫法,也就是把两个字的位置换一下,叫分春。那么,为什么古代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叫呢?到底古时春分又称分春意思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代春分为什么称为分春吧。
古时春分又称分春意思是什么
春分节气
春天过去了一半。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明史·历一》说:“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的气候特点是天气温暖、阳光明媚。在这时节,中国民间有放风筝、吃春菜、立蛋等风俗。
春分三候
玄鸟至︰玄鸟,燕也,高诱曰:“春分而来,秋分而去也。”
雷乃发声︰阴阳相薄为雷,至此,四阳渐盛,犹有阴焉,则相薄乃发声矣;乃者,《韵会》曰:“象气出之难也。”注疏曰:“发,犹出也。”
始电︰电,阳光也;四阳盛长,值气泄时而光生焉。故《历解》曰:“凡声,阳也;光,亦阳也。《易》曰:“雷电合而章。”《公羊传》又曰:“电者,雷光。”是也,徐氏曰:“雷阳,电阴。”非也。盖盛夏无雷之时,电亦有之,可见矣。
春分节气
春分天文现象
春分在时间周期上是指太阳位于黄经0°和15°度之间的位置,大约是3月20日至4月5日之间。但在实务上通常特指太阳真正位于黄经0°的那天:3月20日或3月21日。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这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等长,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
中国四季划分的传统方法,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始点,“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西方四季划分是以"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起始点,如春季以春分为起始点,以夏至为终止点。西方国家所处的纬度较高,离黄赤相交角较远,以"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起始点比"四立"更能实际反映当地气候。西方这种以"二分二至"划分的四季比中国传统"四立"划分的四季分别迟了一个半月。
春分地球上的现象
春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几乎昼夜等长(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的折射与晨昏蒙影)。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来说就是秋分。
春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从理论上说,全球昼夜等长(参见晨昏蒙影)。春分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各地夜渐长昼渐短。
春分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春分北极附近开始极昼,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结束,极夜开始,范围渐大。
“春分”平分了日夜,同一经线上的人们,无论天南地北,都将在同一时刻迎来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