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九日山的名称由来

2024-10-21 11:48:04 来源:天气频道

九日山风景区由东西北三峰组成。

西峰因唐代名诗人秦系在此隐居,故称高士峰,或称西台。绝顶有石佛一尊,高4.5米,宽1.5米,袒胸趺坐于莲花座上,气势雄健,衣纹飘逸流畅,为五代陈洪进所倡刻,已有千年的历史,是泉州最早的石刻造像艺术珍品之一,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外筑石亭保护,亭系石构,硬山式屋顶,面阔进深均一间,呈方形;旁有石碾、石盆、石砚,相传皆为秦君遗物。

九日山(1)

东峰因唐代宰相姜公辅贬谪来泉,寄迹山中,卒后葬此,故名姜相峰,或称东台,又因其形似麒麟,俗称麒麟山。

九日山(2)

北峰连接东西两峰,叫北台,三峰环抱成一坞,坞中白云出岫,曰白云坞。碧潭幽涧,出峡南注,为菩萨泉胜迹。

九日山(3)

九日山旧有三十六奇之称,如神远殿、灵乐祠、肉身佛、檀越林、石佛岩、菩萨泉、仙人桥、东峰道场、秦君亭、姜相台、无等岩、水陵堂、放生池、御书阁、墨妙堂、乱峰轩、聚秀阁、廓然亭、思古台、一眺石、钓台、翻经石、碧玉峡、清凉石、自然嗓、白云堂、惠泉、翠光堂、晋朝松、无名木、醉石、百级石、砌石庭、石龟等等。

九日山(4)

九日山的名称由来

姜相峰。姜相坟。高士峰。白云坞。无等岩。秦君亭。琴泉轩。思古堂。廓然亭。四贤祠。摩崖石刻。祈风碑刻〗
位于泉州城西约五公里,在南安市丰州金鸡,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山高98米,有东、西、北三峰,环抱如钳;北峰联结东、西两峰,又称北台。山下有延福寺、昭惠庙通远王祠。晋江蜿蜒于山南,江上原有金鸡大桥,为宋时所建,现改为金鸡水闸。
九日山得名,一曰晋代南移的人每年9月9日均在此登高北望,一曰古代一道人自言从戴云山最高处到次走了9天路程.
据明·黄文炤《九日山志》载,全山有三十六奇景,其中的秦君亭、姜相台、无等岩、廓然亭、翠光阁、聚秀阁、御书阁、琴泉轩、乱峰轩、思古堂、墨妙堂、肉身佛、翻经石等名胜,是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名士雅集宴饮赋诗之所。
宋·钱熙《九日溪景偶成》:
“渔家深处住,鸥鹭泊柴扉。雨过山迷径,潮来风满衣。
岸幽分远景,波冷漾晴晖。却忆曾游赏,严陵有旧矶。”

九日山(5)

九日山随笔散文

说起九日山,可以说是“山小名气大”。光是走走看看,自然没有多大的看头,可是要想了解一下此山的人文历史、或者观赏摩崖石刻,那就大有看头了。九日山现存有摩崖石刻七十五方,其中十三方有关海外交通史及祈风石刻,四方在东峰,九方在西峰,记载着历朝以来官员们为海内外商客祈风的盛典。(古时出海航行要依赖风力,故每年五月或十一月间,地方长官和市舶司官员常为海上往回船舶祈祷,祝其航行风向顺利。)
九日山在泉州市丰州镇,省道泉--永公路边,距泉州市区7公里,是我国著名的海外交通史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处。因有传统的“重阳节”九月九日登高之风,故称“九日山”。1961年5月,“九日山祈风石刻和石佛亭”,被福建省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九日山摩崖石刻”被国家确认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立碑记录如下:“九日山……晋太康九年(公元288年)建‘延福寺’,衣冠南渡后,聚居晋江之中原移民,每逢‘重九’,登高怀乡,因而得名。南朝间,印度高僧拘那罗陀于此译经,泛海回国。唐时,诗人秦系、名相姜公辅、学士韩偓、相继栖隐其间。石佛岩、金鸡桥、通远王庙诸胜,逐一形成,两宋遂为泉南游览及海舶祈风胜地。……为我国与亚非各国发展海交贸易及中外友谊之历史物证……”
1991年2月16日,“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到此考察,留下摩崖石刻,并有各国考察队员签名。摩文中写道:“在九日山最后一次祈风仪典之后七百余年,我们来自非洲、美洲、亚洲和欧洲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员,乘坐阿曼苏丹提供的‘和平号’考察船来到这里。做为朝圣者,我们既重温这古老的祈祷,也带来了各国人民和平的信息。这也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研究项目的最终目标。为此,特留下这块象征友谊与对话的石刻。--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
九日山的摩崖石刻,自宋、元、明、清以来,各年代名人题写的碑文游记中,以宋代摩崖石刻居多。我的这次登山旅行,是从右道往上攀登的,走东峰,经过“郭然亭”继续往上。说起“郭然亭”,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于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曾与好友交游于此。并写下了《题郭然亭》:“……遥怜植杖翁,鹤骨双眼碧。吟啸明月中,秋风桂花了”的诗句。朱熹第二次与好友交游九日山,是在二十八年之后的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他在《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写下:“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的诗句。
我在“郭然亭”小转继续往上攀登到“姜相峰”。说起“姜相峰”的由来,大有一个来头。原来唐朝名相姜公辅被贬泉州曾寄居此山。后来他死后墓葬于此,后人念其贤德,遂将此峰改名为“姜相峰”。北宋翰林学士、同安县书法家苏绅来此游览时,曾隶书“姜相峰”三字于此。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又有莆田人黄公度、龚茂良二人同乡、同榜、同任、同退于泉州。他们退任之后同游九日山,为缅怀姜公辅,在“姜相峰”之石背后,题诗一首:“抱琴历高峰,佛石就晚阴;空山对摇落,怀哉千古心。”
登上“姜相峰”的最高处,可以鸟瞰泉州市区及位于东方之处的洛江区景色,因树木遮掩,视野不是很开阔,但却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下了“姜相峰”顺着石道往西方向行走,路经“天下第一福”和“八戒石”。因“八戒石”形如八戒倚石向西而坐,故名。在“八戒石”边往下看去,是南安石砻方向,村落中一条高速公路横向拉伸过去,很是壮观。我顺着石道一路行走,终于登上了“石佛岩”。
“石佛岩”位于“高士峰”的最高山峰处,“高士峰”原系唐代诗人秦系隐居之处,故而得名。“石佛岩”上的佛像乃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陈洪进所倡导镌刻的,它取材于“高士峰”上的一块巨石,原本用意在于祛邪镇火。佛像连坐高7.5米,宽1.86米,为泉州最早的石佛造像之一。佛像外围用石料筑起一个石亭做为保护,这种做法实为罕见。走完“石佛岩”往下行走去,是登高望远的“一眺石”。游人站立此处,可以鸟瞰晋江水域,观赏金鸡桥附近的美丽景观。
继续往下绕行,下面有一个小亭,叫“秦君亭”。“秦君亭”乃郡人为了纪念唐朝隐士秦系所建,几经兴废。现存的“秦君亭”为1990年旅外华侨吕振万先生所捐建。秦系字公绪,浙江绍兴人,赴举不弟后结庐于西峰,与名相姜公辅为邻。一生注解《道德经》,其诗歌以五言为著,后东渡秣陵,不知所终。“秦君亭”边有宋代福建提刑观察使、苏才翁来泉州时,登游九日山所题写的石刻“高士峰”三字。
由“秦君亭”一路往下行走,路经一块岩石,下有一洞,上书“泉南佛国”四个字。据传此四个字乃唐代高僧无等禅师题刻,后元朝至正十年奉政大夫监郡契玉立重刊。过了“泉南佛国”再往下走,就转到九日山西峰、东南坡的`半山处。在这里,是摩崖石刻最为集中的地方,有多少幅摩崖石刻我没细数。但是放眼望去,大大小小方方正正的一幅幅字刻,挤得一大块岩石上满满都是,让人极有想题诗刻字的冲动。
在这些石刻之上,有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南安知县邱凌霄的“……海上高峰常若此,人间万事转成非……”;有明朝隆庆二年(1568年),丁一中的“……岳谷千年余胜概,冠囊万里共春晖……”;有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泉州府通判郝中的“……春色满林三岛外,清岩横岱九霄间……”;还有元朝的契玉立:“……萍水偶逢须一笑,醉忘佳节是何年”;有清朝乾隆年间福建提督马负书的:“九日山”三个大字;以及历朝以来诸多的祈风石刻,和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所题写的铭文石刻。
离开这个摩崖石刻群再往下行走,已经又回到两山之下的汇合处,此处亦有诸多摩崖石刻,上山时已有见过。在一边的龙眼树下,有三位老者坐在石凳上休息,他们是从西峰往上行走的,在我下山看见他们由东峰的山路上走下来。我上前和他们搭讪几句,他们说爬山有点累了,需要休息一会。我顺便给他们拍上一张照片,然后与他们挥手作别。午后的阳光很炽热,此时,我才感觉到自己确有点累了,擦一擦头上的汗水,挥一挥手告别了九日山!

九日山海拔多高

九日山海拔98米,有东、西、北三峰。

九日山在泉州市区西郊南安境内丰州镇西面,距泉州市区约七公里。山中古迹遍布,如今仅留八十余处,多数集中于西峰东坡和东峰南麓,最珍贵的为宋元祈风石刻群,包括明代摩崖石刻有七十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