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之驼铃古道 京西古道的概况

2024-10-20 21:13:07 来源:天气频道

京西古道之驼铃古道(一)
说起京西古道,必须要知道北京旧城共有“内九外七”十六座城门,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名字、用途和特征。
内九是指内城上的九座城门,按顺时针方向,分别是东城墙上的东直门、朝阳门;南城墙上的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西城墙上有阜成门、西直门;北城墙上的德胜门和安定门。外七是指东城墙上的七座城门,按顺时针方向,分别是东便门、广渠门;南城墙上的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西城墙上的广安门和西便门。
西直门元代称和义门。标志是瓮城上有一块刻着水纹的石头,位于北京内城的西边,是外地通往京畿的重要通道,规模较大。北京城里地下水含碱度很高,水质比较硬,喝起来又苦又涩,难以下咽。在明朝、清朝时期,皇宫内使用的饮用水,一律从玉泉山上拉下来。每天凌晨,大队水车从内城出发,经过西直门去玉泉山取水,回来时依然走西直门。西直门被称为“水门”。
阜成门,元代称平则门。标志是瓮城墙壁上刻着一朵梅花,多走煤车。阜成门也叫“惊门”,有“公正”的意思。西山门头沟出产的煤是北京城里必不可少的燃料,此门距西山最近,因此煤车都从此门进城。标志“梅”与“煤”同音,老年间有“阜成梅花报春暖”的说法。出阜成门,可通往京西地区。明朝、清朝时期,京西地区的门头沟盛产煤炭。由于北京内城的居民做饭和取暖都离不开煤炭,运送煤炭的煤车,便源源不断地经过西直门进入城内,温暖着北京内城居民的冬天。由此阜成门被称为“煤门”。
由此可以知道,京西就是出了出了阜成门或者西直门,就都是京西地区了。
通用京西古道的一条重要的通道就是通过模式口、五里坨、三家店到到玉河古道。由于这条路一个重要的运输任务就是用骆驼运行煤炭,常年驼铃声不断,所以称之“驼铃古道”。
模式口村原名“磨石口”,专出产做磨刀用的石头,古为京西重镇,西山的煤炭、木石,均由此处入京。
《光绪顺天府志·地理志》云:“(蓟县)西北三十五里,磨石口镇,千总镇焉。”
明清之时,模式口是镇级行政聚落,派千总加以镇守。村子原有围墙环绕,沿街并有三个门洞,门上为谯楼,有军士把守。现门洞均已毁,惟留部分墙基。
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里描写的祥子拉着三匹骆驼走了三天三夜回到北平,起始点就是模式口。由于这一带盛产磨刀石,所在地名就是磨石口。民国时根据谐音改成模式口。
模式口一带很早就是饲养骆驼最多的地方,是古老的驿城,商贾车马云集,茶楼酒肆遍布,驼队排列迤逦,驼铃古道是货物转运站。
在模式口曾经流传着“天黑不过镇”的说法,这让我们想起了《水浒传》中“**打虎”的景阳冈,也有“天黑不过岗”的表述,那是因为环境所致,《水浒传》中,人们怕的是老虎,这里人们怕的又是什么呢?从模式口背后的山势来看,两面是高耸的峭壁,到了模式口这边道路陡然变窄,形成咽喉;而两旁植被茂密、极易藏身,经常有强盗之流借此地势兴风做浪;再加上时局动荡,清剿不利,所以行人、商贾行至此处都极为谨慎,便有了“天黑不过镇”的恐惧心里,为了保平安,商贾、旅人、行者都选择在模式口住宿,这样从客观上,也直接刺激了此地的餐饮、住宿,甚至休闲娱乐业的发展,使模式口成为驼铃古道上著名的驿城
了解模式口,一定要知道的古迹有:承恩寺、田义墓(太监墓)、法海寺和过街楼村中内外文物古迹众多,其中闻名于世的有法海寺、田义墓、龙泉寺、永济寺、冰川遗迹陈列馆、北京市第一块植树纪念碑等。
承恩寺位于北京西部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上,远看并不特别显眼,却因为“三不”“三高”和“五绝”,被称为北京最神秘的寺庙之一。
承恩寺却坚守奇怪的“三不原则”,即不开庙门,不受香火,不做道场。
承恩寺还有“三高”规格。一是工程级别高,它是由国家“第一署”的“一把手”亲自督建的皇家重点工程;二是住持级别高,普通寺庙的住持通常由类似现在佛教协会的民间组织选派,承恩寺的第一任住持宗永,却是温祥从大功德寺直接调来,同时任命他为主管宗教事务的僧录司的左觉义,这相当于由组织部直接派国家宗教管理局副局长兼任寺庙住持,这级别,实在是高。之后有史可查的住持,背景也大多深不可测;三是地位高,明武宗朱厚照亲赐“敕赐承恩寺”匾额,他还特别下旨,告诫当地政府、驻军和周边百姓人等,“不得干预承恩寺内外大小一切事物”。这道圣旨的复印件现在保存在首都博物馆二层的北京历史展厅内。
承恩寺从外表看,和大多数寺庙一样巍峨壮观,那到底有什么神秘的呢?原来承恩寺建寺后明清两代均保持了“三不”,不受香火,不作道场,不开庙。承恩寺有五绝:一为壁画,一为碉楼,一为钟鼓楼,一为人字柏,一为上马石。建寺500年不开门,谢绝一切人等。想烧香的别来,门你都进不去;想请和尚做个法事,对不起,这个庙里的和尚不伺候
宦官墓改名石刻文物园,参观不受限制。一家旧庙辟为“模式口历史文化民俗陈列馆”(古道斯存)。
“过街楼”是一个相对真实的遗址。
法海寺位于石景山区翠微山南麓模式口村北,敕赐额“法海禅寺”,距今已有560多年的历史。其中大雄宝殿内现存明代工笔重彩壁画、寺前的“四柏一孔”桥、曼陀罗藻井、千年白皮松及梵文经咒佛种被称为法海寺“五绝”。当然,这“五绝”中最令人赞叹的当属其中的壁画。最容易被忽略的是四柏一孔”桥,它是在寺外,是进入寺院的必经之地。小石桥是香道的三岔口,就在小石桥的四角各生长着一棵古柏,古柏的根都生长在小石桥的石缝中,成为一奇观,由法海寺文物保管所第一任馆长孙培元先生命名为“四柏一孔桥”。四柏一孔桥为由模式口去法海寺必经之地。四柏一孔桥位于法海寺护法金刚殿前100米处,将南北连成一线。桥长5米,宽3米,石板桥面,没有栏板,更无桥墩,桥面拱起,俗称“罗锅儿桥”。桥东、西两侧对称地长有柏树,每边2棵,共4棵,好像是四大天王守护着寺院,人们叫它们“四大天王柏”。
新中国建立后,为方便车辆通行,改建为平桥。1999年5月,区政府拨专款2万元重修四柏一孔桥。2006年,经石景山区****批准,四柏一孔桥被列入石景山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完成的模式口大街修缮一新,两侧房屋恢复清末民国风格,也再现“骆驼巡街”的场景。

京西古道的概况

导语:京西古道这四个字儿咱们大多数人肯定都不会陌生,但是你知道这京西古道的起点在哪儿吗?在门头沟的地图上面呢,灰色的部分都是群山,差不覆盖了这里百分之九十八点五的面积,红色的道路不少都是穿山而过去的,要是您问哪条是京西古道,这话还得从北京城里的一座城门说起。

京西古道(1)

北京内城一共是有九座城门,出了拱卫京城了意外呢,每个门都还有自己的作用。比如说崇文门是一个收税的水门,西直门就是运水的水门,而曾经有商客捐资在阜成门的城楼上刻了朵梅花,取“煤”的谐音。原因就是这座城门迎来送往的,很多都是门头沟运煤的商人,这京西古道的起点也就肯定是它了。

京西古道(2)

然后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这张地图,都是从阜成门出发一路往西走,那到底哪条是京西古道呢?实际上这些都是。其实古人在出了阜成门以后,虽然说目的地都是西边的门头沟,可是大家的身份都不一样,走的道路也都不一样。军队就走军道,商人就走的是商道,要是去妙峰山祈福上香的话呢,就走的是香道。所以就这么地走出了一张京西古道的路网。

京西古道(3)

这道路大部分都是百姓商人自己来修建的路,有的甚至就只是踩出来的通道而已。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身份呢,就在这古道上面的故事有非常多。

京西古道(4)

走在古道上面,你先不要光顾着看身边的一些风景,踩在你脚下的这条路才是最老的古董。芦谭古道的道路都是用石板铺成的,但是要是我们仔细来观察的话就会发现,这些石板有大有小中间的石板比较大,越到两边石板就会越小。

京西古道(5)

像牛角岭关的古道,这里的道路就不是用石板来铺成的了,都是石头堆起来的,而且高低不平。为什么同样都是古道,外表的差距会这么大呢?原因就是走路的这些人不一样,有的古道上面走的马跟骡子还有驴,有的古道就是上香道。过去**来到潭柘寺跟戒台寺来上香的时候,为了显示出它的等级,中当间就用大石头,两边就用比较散碎的石头。正是因为路上的主角儿不一样,所以作为香道的芦谭古道要显得更加整齐一些。

京西古道(6)

但是运煤的商道却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有意思的历史痕迹。比如说在城关的这个断面,上面就是由砖石砌成的,然而从一半的地方就变成了石头胡乱砌的了。同样在道路的两边,像这样的现象也是非常明显的。其实最早的路面基本上是比较高的,可是过了挺长时间路面就不平了,经过慢慢的修整就没有那么高了。虽然历经明清的道路修整,但是这条古道上面仍然还是有很多古代的痕迹没有被磨灭。

京西古道(7)

像有一些石头上面拳头大小的坑,人家有个学名叫做蹄窝。既然叫做蹄窝的话,这些肯定就跟马或者驴这些动物脱不了关系,所以这也就是这些马跟驴把这给踩出来的。看着这些蹄窝呢,我们也能看出来当时的一个交通规则。就是说这些马在往前走的时候呢,抬蹄的时候必然往后收,所以它的前壁就是比较陡的,后壁就是缓的,看着这个蹄窝,其实我们就可以分析出来它是在上行还是下行了。

京西古道(8)

小编觉得呢,我们压力很大的时候,或者想要放松的时候呢。就可以开上车一家人来到京西古道这个地方走上一走,来感受一些古人的气息,看一看这些被人走出来的一条条道路。

走京西古道,寻**口关,遇悬崖村,美好壮观,老少皆宜

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经历了两次居家后,更加珍惜自由的时光,决定一点点踏寻门头沟大山深处的京西古道,追忆先人的足迹,了解京西文化,每一次的出发都令我惊喜,每一次的收获都催促我的下一次行程。
京西古道玉河段很精彩,它的一端起自**口关,于是本次的目标就是**口关了,粗略看了一下资料,导航到安家滩村,看到潭王路上有保安把守的地方就到了,把车停在潭王路边,刷码进入。
一进路口就是潭王路支线,是一条破损的小马路,香气扑鼻,槐花在路边树林里绽放,山里每周不同的主打花色,真是神奇的大自然,让生活在大地上的人类大饱眼福。
又见一处路牌“**口路”,就拐了,满目青翠,鸟语花香,蓝天白云,美极了,陶醉了。
有岔路有巨石阻拦,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巨石路,回来后才明白,此地直行,路标更多些。不过我想怎么走都是极美的,我们进入了一片槐花胜地,在一片开阔的槐花林里,支起了帐篷,儿子在帐篷中办公了,这里有网络信号,留下狗子陪伴,无人的仙境有些不适应。
我们沿着路继续前行,此段都是宽宽的土路,很好走,有岔路,但返程时已经确定了,殊途同归,第一处,我们选择的右行,后来看到左手处有老村子,眼前是大片的梯田式树木,是对废弃矿山的治理,来到一处巨石的标志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区“。
此处我们选择了左行,右行是捷径,不过未知的寻找也不失趣味,这是一处山谷,抬头右看崖上有村,古屋矗立于高山之巅,石墙更是巍峨,从下至上数丈之高,这是何等巨大的工程啊,堪称宏伟,如今隐没在深山之中,一会一定要上去看看。
谷底有一片宽敞处,想起此行遇到的唯一游客,一个女孩在寻找黄铁矿,这里就是了。
再走没有大路了,只好返回,去悬崖上的村子看看,**口关在哪里也不可知,谷底有翻修的两孔石桥,沿着小路向上,就来到桥上,
一边是村子,一边不知是哪里?不甘心,向未知前行,太好了,桥头有文保碑”京西古道玉河段“,惊喜。
京西古道呀,再次踏上先人的足迹,必须走一走,功夫不负有心人,得来全不费功夫,没多远,城关出现在眼前,**口关。始建于明代的**口关,古碑苍凉地躺在关口处,依稀可见“万古流芳”字样,**口关是京西古道之玉河古道、庞潭古道、卢潭古道的交汇地,有“过山总路”之称。
因自驾需原路返回,今天只好就到关口,从石桥返回就到了**口村,就是从谷底所见的悬崖村,全村早已搬迁,虽断壁残垣,但宽阔的古街道,街边因地势而建的上下层叠的房子,都让人联想到昔日古村的繁华与喧闹。
返回营地处,用时1小时45分钟,再用了半小时即回到了路边,所以此行往返共用近3小时,很休闲,老少皆宜,我们享受了槐花园,找到了黄铁矿遗址,瞻仰了古村,脚踏了古道,寻到了古关口,收获满满。
疫情期间,核酸扫码,京西寻古,与好友们分享。谢谢。

京西古道俗称什么?

京西古道俗称“驼铃古道”。
京西之山,统称西山。群山之中,遍藏乌金。元、明以来,京城百万人家,皆以石炭为薪。加之这里出产石材,琉璃的烧制更是闻名京城,于是,拉煤运货的驼马成群结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山路石道上来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京城到西部山区,再远至内蒙古、山西地商旅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