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花园的主人是谁-建水周边的旅游景点

2024-11-25 02:25:27 来源:天气频道

此时,号称“滇南大观园”的朱家花园主人,滇南富贾朱震霆的矿业公司正面临着重重危机,濒临倒闭。这个滇南最大的矿业公司,所拥有的宝贵资源处于各方洋人的觊觎之下。

越南华裔富商大小姐黎雅香,出身高贵,貌美如花。她带着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带自己的贴身仆人,华裔女子沈婉婷,乘火车从河内前往临安,去会自己一直暗恋的儿时伙伴,临安都统之子——李博文。仆人沈婉婷同样气质非凡,相比黎雅香,更多出了一种恬静和大方。此番临安之行,沈婉婷除了因种种原因不得已给黎雅香做仆人外,还抱着暗自寻找生身母亲,探寻自己身世之谜的想法。

李博文从海外留洋归来,是矿冶专业的高材生,他一心一意想要用自己所学,为家乡临安,这个锡矿储量占据世界第一的宝地的经济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面对重重的困难,他整日奔走于临安的各矿区之间,进行着孜孜不倦的勘探冶炼研究。

建水周边的旅游景点

1、朝阳楼:
朝阳楼位于建水县东南部临安路东端,又名迎晖门,建于明朝洪武22年。其主要特点就是与北京天安门的建筑风格类似,因此也有“小天安门”之称。
2、燕子洞:
燕子洞被称为“亚洲第一溶洞”,燕子洞名字来源洞内有很多燕子在这里栖息,洞外是众多桃树以及李树。每当春季的时候,这里开满了桃花和梨花,为岩洞增色不少。燕子洞冬暖夏凉,夏季进洞凉爽舒适,冬季进洞则暖气充溢。
3、朱家花园:
朱家花园是清末乡绅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位于建水古城新街中段。朱家花园的美就没在其建筑的精美高雅,在这里大家可以感受清代豪宅的规模以及辉煌。
4、团山民居:
团山民居位于建水县西庄镇团山村,这是建水历史文化资源景点之一。现保存完好的民居有15处,其中还有7处古建筑,包括寨门3座、寺庙3座、宗祠1座
更多关于建水周边的旅游景点,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云南有6个历史文化名城,3个已是名声显赫,3个至今默默无闻

中国是一个有着三千多年文字记载历史的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进程孕育了一批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据统计,全国现存大大小小的古城有2000多座,这些遍及全国城乡的各类古城类型众多,各具特色,风格迥异,体现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1982年,国家开始对具备“保存文物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典型、曾是古代政治经济中心或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之地”等几个条件的古城进行重点保护,先后公布了三批共13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而云南是我国古城比较多的省份之一,先后有6家被列入其中,分别是昆明、大理、丽江、建水、巍山、会泽,昆明,大理和丽江这三座早已经是如雷贯耳,天下闻名的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了,而后三座古城既有风景、风情,还有美食,人文历史不输丽江大理,在国内却鲜为人知,几近被埋没,从前面提到的国家文化历史名城的标准来看,越是小的城市获得这个称号的难度越大,究竟这三座古城有何与众不同之处,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三座古城,近距离去感受一下这三座古城的魅力。

一、建水古城

云南有多个名声显赫的古城,相比起来,建水没名气,甚至很低调,这是一个历经了12个世纪的古城,至今仍保存有50多座古建筑,被誉为“古建筑博物馆”和“民居博物馆”。

这是个看上一眼就忘不掉的古城。

建水古城古称临安,位于红河州建水县,南诏政权于唐元和年间(810年前后)在此筑惠历城,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据说当年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临安府人士要占半数,堪称云南之冠,故有“临半榜”之称。

走进这座千年古城,历史的斑驳印迹随处可见,到处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古城内现在有保存完好的精美古建筑50余座,无论是排行中国第二大的文庙,书香门第的翰林府,典雅秀美的朱家花园,气势宏伟的朝阳楼,还是古色古香的临安街,每个都历经沧桑,彰显建水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让人很难想到在云南还有保留这么好的一座古城。

古时曾经有众多的南宋遗臣被流放至此,悠久的文化传承,让这个古城到处弥漫尊孔崇儒的风雅之气,但也不乏市井的烟火气和带有一点时尚的潇洒,历史上曾与昆明和大理鼎足而立,被誉为“文献名邦”。

文庙

始建于元朝,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经历代多次扩建修缮,占地面积已达7万多平方米,规模在全国大型文庙中名列前茅,庙宇庄严肃穆,雄伟壮观,格子门所雕飞禽走兽,形态各异,玻璃瓦的屋顶光彩夺目。

朝阳楼


建水城最早为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扩建为砖城。后城楼毁于战火,康熙四年又复修,后再度毁损。唯有东门的朝阳楼,虽历经多次战乱和地震,仍旧巍然屹立。至今已有六百年。

朝阳楼位于古城临安路,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是建水这座古城最悠久标志之一,是祖国边陲老重镇的象征。这里原为明代临安军事防御工事,建筑雄伟壮观,雄踞南疆八百里,堪称滇府第一楼。

朱家花园

这个花园是清末民初云南早期革命家朱朝瑛的私宅和宗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典雅精致,有着滇南大观园的美称,是云南最精美的清朝民居。

该花园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房屋占地有5000多平方米,房舍格局井然有序,院落层出有致,庭院厅堂布置合理,整组建筑陡脊飞檐,雕梁画栋,精美高雅,空间景观层次丰富且变化无穷,体现了内雅外秀、形制规整、色彩淡雅、深刻的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朱家花园是建水古城最让人震撼的一处老建筑,作为一个私家豪宅,其豪华程度和工艺水平之高让人难以想象,彰显了当年朱家的显赫和家庭礼仪的铺张。

张家花园

在建水的古民居中,张家花园的规模仅次于朱家花园,而从建筑质量、完好程度和文物价值来说,张家花园有过之无不及。

张家花园位于建水城西的团山村,建于清代末年,外表有淡淡一层金漆的木雕门窗,其精美程度甚至比朱家花园还美,你到了这里,仿佛漫步在徽州古村落一般。

与朱家花园已经开辟为游览场所不同,今天的张家花园仍然发挥着民居的作用,还有不少的居民在里面居住,但仍不失过去的那种雍容华贵气息。

建水小火车,则体现着云南民族工业主动走出封闭的勇气与骨气。

双龙桥,也就是十七孔桥。位于建水古城西5公里处,这座古桥建在清朝年间,就是云南的一处著名的古迹,古桥一共有17孔相连,桥上还有三层楼阁,远看像一艘浮在水面上的大船。

建水的夜市,充满着人间的烟火气和休闲浪漫气质。

草牙香酥过桥米线是最受欢迎的特色美食。

看过《舌尖上的中国》,都知道美味的建水烧豆腐。建水的烧豆腐的历史极其悠久,早在清代中后期就享有盛名。其中以城西周氏烧豆腐味道最佳,其秘密就来自这口大板古井里的甘甜泉水。

大板井对面,便是因《舌尖上的中国》走红的曾记豆腐坊,自清朝光绪年间开始做豆腐,现在已传至第六代。凡到建水旅游的外地游客,总免不了要品尝建水特有的临安烧豆腐。那别具一格的味道,绕颊的余香,常常令人回味无穷。

门票:古城没门票。

二、巍山古城

中国有太多的古城,但能真正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其实并不多,巍山古城算是其中的一个。

巍山是大理下面的一个县,因县城东有巍宝山而得名。

这是一座始建于元代的古城,南诏国的发祥地,还是云南推行土司制度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土司制度的演变和漫长的历史沉淀,让这里留存了大量的寺观庙宇。

这里也是人文荟萃之地,明代以来先后出过进士20多人,举人200多人,乾隆年间曾被御封为"文献名邦"。

巍山古城具有独具一格的城池。巍山和其它一些古城相比,建城历史并不算长,明朝才开始正式建城,但城池却保存完好,整座县城完整地保存着600多年以前建城时的“井”字形棋盘格局,以拱辰楼为中心,古城内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共有25条街道,18条巷,全长14公里,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有人说巍山古城的明清建筑能够完好保存,要归功于抗战期间修的滇缅公路没有走巍山境内,所以古城得以长期藏在深山人未知。

巍山有着众多的文物古迹,文庙、关帝庙、财神庙、文华书院、太阳宫、冷泉庵、玉皇阁、东岳宫等明清建筑保存完好。全县有道教宫观104座,佛教寺院85座,清真寺22座,原始宗教寺庙78座。

这些工艺精湛、结构严谨、雕梁画栋的古建筑,再现了昔日巍山古城的繁华和高超的建筑艺术。一些专家学者考察巍山古城后赞叹不已,认为巍山古城风貌如此完整,在云南乃至全国均属少见。

巍山的北城楼叫拱辰楼,建于明洪武年间。挂有“魁雄六诏”、“万里瞻天”横匾,气势恢弘。登上楼顶,举目四望,东西南北四条街道向四方延伸,十分壮观。

这是一座古风犹存的古城。

步行街的这一组铜塑也很有韵味,不但栩栩如生,他们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了解巍山古城民俗文化,饮食习惯和市井生活的一个窗口。

这是一座气定神闲的小城,居住环境古朴清新,生活气息浓厚,淳朴自然,不热闹也不冷清,却慵懒古朴,没什么游客,也没有过度开发的旅游商业,是中国"最后发呆的一片净土"。

巍山扒肉饵丝

巍山扒肉饵丝以其色、香、味俱佳而享誉于世。别看只是一碗由扒肉和饵丝做成的小吃,必须选上好的猪前胛膀蹄来做扒肉,猛火烧黄、清洗洗净,加上火腿肉用微火炖煮十余个小时,使汤汁不蒸发,营养不破坏,其做工的精细以及独到的口味,却也浓缩着巍山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

南诏一根面

南诏一根面又称扯扯面、长寿面,“一碗面是一根,一家人吃的是一根,一千人吃的还是一根”,这是对南诏一根面最形象的描述。2011年成功申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最长的面条,最早源于唐代,制作工艺至今已经传承数千年。

门票:古城免票

三、会泽古城

会泽古城更是一个很多人都没听说过的古城。

会泽古城位于曲靖市的西北部,秦汉时为古夜郎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云南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四个郡县之一。

会泽古城最初的土城是首任知府王永玺所建,雍正年间建为石城,距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

十字街是古城的中心,一横一纵两条街道交会构成个“十”字,加上方形的城墙,整个古城其实就是个“田”字形。现在古城内还保存着各类珍贵的文物古迹、比较完整的城市格局和部分历史街区,被称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会泽古城的旅游资源丰富,古址遗迹众多,然而会泽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它的铜商文化和会馆文化,被誉为“钱王之乡”。

会泽古代就以盛产铜、铅闻名,清朝时,铜的开采和冶炼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中国西南的铸币中心。也因此形成了会泽独有的会馆文化,遗存下来的会馆,从数量的集中和造型的别致上仍十分引人注目。现保存较好的有江西庙、大佛寺、西来寺、文庙、文昌宫等。

古城街头矗立的“嘉靖通宝”钱币铜雕。

江西会馆

俗称江西庙、万寿官,位于古城北面江西街的中段,是江西人在会泽建的会馆,建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整个建筑坐南朝北,沿中轴线作纵深布局,为三进两跨院,建有门楼戏台、正殿、后殿。东侧为小花园,西侧是小戏台。会馆雍正八年(1730年)毁于兵燹,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重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湖广会馆

座落于古城宝善街,建于明末清初,馆内设立的有戏台、前殿、中殿、后殿等,但建筑精美程度要比江西会馆差多了。

唐继尧故居

座落在县城北内街三道巷14号,占地面积850平方米,属会泽清代中晚期传统民居,封闭式四合院建筑,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唐继尧的父亲唐学曾购置此宅院。


会泽文庙

位于会泽一中校园内。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系东川知府任俊舫首倡并捐资兴建。

会泽稀豆粉

是会泽的特色小吃。采用优质豌豆去壳,经水泡、磨浆、过滤后煮沸,稀稠适中,配以荞丝,芝麻油、花椒油、姜泥、蒜泥等调味品,美味可口,是会泽小吃中的“名牌产品”。

都督汤

用洋芋泥、米汤等精制而成,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开胃健脾,因为当年唐继尧最喜爱吃的一道菜,而因此取名提督汤。

土八碗

由千张肉、八宝饭、酥肉、凉三拼、苦菜大肉、粉蒸肉、排骨拼腰果、三丝圆子组成,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

门票:古城免票

建水,世俗生活中的古老小城

余准

2015年冬天,诗人于坚带着比利时汉学家麦约翰来到云南的一座小城——建水。研究中国文化数十载的麦约翰在此长叹:“我一辈子要找的那个中国,就在这里。”

这是于坚的著作《建水记》的开篇。于坚是昆明人,但从1992年第一次来到建水开始,他便爱上了它。在书中,他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了这座小城的生活和日常之美,追问“人类为什么会有建水城这样的栖居地?它又为什么落后于时代?又为什么因‘落后’而鹤立鸡群,不同凡响?”

带着对答案的追索之心,我也来到了建水。

藏在云南的江南

建水虽在云南,却有“临安”的古称。这来自于元代在云南设立临安路,下辖建水,到了明洪武十五年(1382),明军平定云南后,改路为府,将府治迁移到了建水,从此建水也称临安。

建水东门为明代初建,至今保留图东方IC

于坚则觉得,“临安”的名字象征着对杭州的向往,“建水人要在他们的家乡建造一个杭州那样的天堂,他们成了。”

万历年间的云南右参政谢肇淛所著《滇略》一书中称:“临安之繁华富庶甲于滇中。谚曰‘金临安,银大理’,言其饶也。”到了明嘉靖十三年(1534),流放至云南的诗人杨慎,被建水城的文明和繁华所倾倒,写下了《临安春社行》一诗,至今流传:

……

宛洛风光似梦中,

故园兄弟复西东。

醉歌茗艼月中去,

请君莫唱思悲翁。

四百多年后,这座小城奇迹般的还保留着杨慎笔下的风貌。他提到的燃灯寺还在,住过的福东寺还在,当地人为了纪念他,将他走过的巷子称为“太史巷”,将与他四川新都家乡的桂湖相仿的洗马塘称为“小桂湖”,这些也都在。

更重要的是,它们尚未变成“地标”、“打卡地”,在古意盎然的巷弄之中,烟火生活依然都在。于坚惊讶地写道:“杨慎诗里描写的建水,并未隔世,我几乎以为,杨慎才搁笔走了不久……杨慎诗中写到的那个世界,虽然细节已经改变了许多,但氛围依然可以感受到。”

一处典型的建水民居宅子门口本文图除注明外,均为作者摄

明代遗留的建水城,如今仍有东门存留,后来人们又重建了西门、南门和北门。城门内外,古巷纵横、雕梁画栋,明清古宅星罗棋布,寺庙、道观、府衙错落,还有上百口古井依然滋养着当地人的日常,一如数百年来。

在城中闲逛,不用太按图索骥。这里的巷子正适合闲庭信步,不经意就能撞见路边古色古香的民宅,大多数都极具气派:青瓦飞檐的正门,雕刻精美的门楣,门两侧贴着新鲜的红对联,门上尚留着已褪色的几十年前的甚至上百年前的装饰画。门口有时往往停着一两部电动车,有的家庭还喜爱在门外摆放数个花木盆栽,一望便知被主人精心侍弄过,显示大门之内,牖户之间的审美情趣。

建水的窗下风景

想要一窥建水过去的繁华生活,少不了要去“朱家花园”。光绪年间,建水成了滇南的贸易重镇,建水朱家通过商号“朱恒泰”,将通海的镐锤铲,玉溪的麻布杉,石屏的竹制品,建水的青蓝靛……销售到了东南亚,也因此成了建水首富。

朱家花园便是朱家两代人用了二十多年时间苦心营建的私家宅院,有趣的是,就像建水的名字“临安”一样,朱家花园也是一座具有江南风格的园林,庭院优雅,曲径通幽。

朱家花园的月洞门

除去一间间独具韵味的小院,花园中最精彩最宏大的建筑当属祠堂,这里有方池、水上戏台、亭阁,掩映在庭荫花木之间。水池边的石栏上还有十二幅浮雕和诗词书法。据说当年朱家主人常邀文人雅士会聚于此,谈诗论政,吟风诵月。每有祭祀庆典,还请滇剧名角来水上戏台唱戏助兴。

朱家花园的戏台

如果你信步逛到建水的文庙,可要当心,准备好充足的脚力,因为偏居在西南小城的这座文庙,从规模上和保存完整程度上来说,是全国第三大文庙,仅次于曲阜文庙和北京文庙,也是南方最大的文庙。

建水文庙的大门不见得异常宏伟,但入内之后所有人都会被烟波荡漾的泮池之大受震撼。泮池是壮丽的“洙泗渊源”牌坊,引领着游人进入碑廊、棂星门,乃至金碧辉煌的大成殿,和殿后柏树森森的孔林。

泮池一角

这座文庙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距今已有700多年。到了明代,头科翰林李遇元由京城绘来曲阜孔庙王宫式建筑图样,建水文庙按样改建,便有了今天的规模和南北中轴线对称的宫殿式布局。明清时,它是临安府学和建水州学所在,并曾一度寄寓着元江府学,成为滇南的文化教育中心。大概也正因此深受儒学浸淫,建水虽然是一座西南边陲小城,整座城市却有着如中原和江南一般的文化风貌和生活旨趣。

宏伟的孔庙建筑群便藏在牌坊之后

要了解建水的近代史,可以往古城外的临安站,看看建水小火车。建水小火车是一条米轨铁路,也就是轨距为1米的窄轨铁路。最有名的米轨铁路,当属滇越铁路。而建水小火车则有自己的故事。

20世纪初年,法国人修建滇越铁路让云南许多有识之士痛感主权丧失,他们联名要求修建属于云南人自己的个(旧)碧(色寨)临(安)(石)屏铁路。1915年,由云南本地商人投资修建的个碧石铁路开建,建造者为扼制法国人借滇越铁路觊觎云南矿产资源,果断决定实施轨距为600毫米的寸轨。

但在修建到临安段时,个碧石铁路总工程师萨福均建议按米轨建设,但先铺寸轨,待有朝一日国家强盛,收回滇越米轨铁路时,可以把个碧石铁路改为米轨,与滇越铁路相联通。直到1970年,个碧石铁路终于扩建为米轨铁路。

如今的临安站依然保存着一百年前的车站建筑,它与滇越铁路站房“红瓦黄墙”的典型法式建筑不同,个碧石铁路采用“青瓦黄墙”,使用了具有中国民居特点的青瓦,既体现了中国建设的古朴大方,又与滇越铁路风格相近。

临安站的站房

如今,个碧石铁路在建水和团山村之间开辟了13公里的旅游观光线路,可以带游客从临安站出发,经“十七孔桥”、“乡会桥站”,最后抵达以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著称的“团山村”。可以说,与滇越铁路的“异国风情”感不同,个碧石铁路具有更为浓郁的中国气息,沿途古桥古村、荷田水塘,有淡淡乡愁之味。

站台上富有怀旧气息的站牌

走入建水人家

在《建水记》里,于坚几次感叹我们处在一个对“家”的概念不再留恋的时代。

在建水人的眼里,家不仅是栖身之所,也是托辞之所。“托辞”意味着这个家是有含义的,不仅仅实用,也可以栖身,还可以玩乐、施教,而且神性、美好、真理、寓意都要时时刻刻在场,能够赏玩,能够陶冶,能够诗意地栖居。

一处建水民居的大门

明朝初年,江南来的移民在此扎根,也带来了他们的生活世界,彼时他们的生活方式。

于坚说,这些人里有匠人,厨师、鞋匠、医生、演员、工匠、教师、建筑设计师、诗人、画家、歌姬、农夫、高僧……辎重里有金银首饰、丝绸、绣品、瓷器、竹器、文房四宝、稻种、莲藕种、花种……生活是最重要的,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生活,而生活就是细节的烦琐,生活是世俗的,是要在场的。

“我去过几百个县城,但在现代化进程之中,无数曾经像建水一样的城市消失了,成为了所谓的现代化都市,但只有建水是活着的。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他们还能够像四百年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业,不必操心左邻右舍的德行,都是世交啦。”他在昆明生活这么多年,没有像建水这样在大街上随时能看到老人,大家走着走着就能遇到熟人,互相问好,让每个人都觉得有存在感。

建水城中有500多个四合院。2013年起,在建水人、被称为“建水古城恢复组组长”的马辛林主持下,开始部分修复。

老马不是建筑师,但对传统生活的范式,和对美感的把握,都让大家服气。建水东门前的迎晖路是条古道,为了方便行车,政府将它拓宽了9米。马辛林觉得拓宽后的马路,行车是方便了,但是却有碍行走。于是他按汉代官道的传统,在道路中间加设露亭,供行人遮风避雨,也能使街道没那么空洞。

曾家别院是他修复的第一个院子。别院的主人是曾力,他是曾子的第74代孙,至今,他全家依然居住这里。如今,影壁前的盆景、轩窗下的卷轴、堂前的明代匾额……都带来古典气息。傍晚时分,大家都热热闹闹聚在中庭池畔的石桌旁吃烤肉,喝苞谷酒。一位参与了曾家别院修复的年轻人也在座,他去安徽读了大学的建筑专业,却选择回到家乡建水定居,这里的古建筑多,工作也多,何况,家也在这里,建水人舍不得家。

曾家别院中轩窗下的盆景,虽然是普通的红薯叶子,也带来美感。

马辛林和曾力想要的,不仅仅是重建一个家,他们想让建水更多地留住往日生机。焕文书院曾是清代县学,是建水的四大书院之一,后来,被改成了建水县第二小学,直到搬出,一度荒废。

“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建水人,受这方水土养育、文化滋养,对于书院,我们有很深的感情。”曾力说,自己的爷爷就曾作为焕文书院民国最后一任校长和新中国第一任校长。因此,在书院荒废曾力与合作伙伴决定作为民间资本入驻修缮。

修复后的书院一角

他们复建了对山门,修复改造了礼门、讲堂和藏书楼,如今庭院整洁,花木掩映。曾力说,老屋修缮的最终目的,是让它“活”起来,来延续我们的记忆和乡愁,他希望可以通过突出书院的功能,开展一些国学活动,来丰富文化体验,实现文化传承。

老李,是建水城中另一处四合院的主人,它也有个名字:静庐。从老李的太爷爷起,他们一家在这里居住了四代人。2005年,老李重新修缮了静庐,开辟了几间客房,使它更适合朋友们在此小聚。

这里也是我在建水最喜爱的小院子。比起曾家别院,它更小,也没有那么整齐,但是小小的院子树影斑驳,池塘里装点着老李从各处搜集来的石头,亲手做的盆景和亲手烧的紫砂壶,蒲草在水边蓬勃生长,正堂檐下悬着牌匾,上书“善与人同”,这是老李的祖先在同治年间考中举人时获赠的遗物。

夜间的静庐

在许多地方,老宅也许已经变成了民居博物馆,或变成了迎来送往的业主和客人们暂时的栖居地,但在这里,老宅的主人依然在老宅里,过着他们的先辈大同小异的日子。

爱吃豆腐的建水人

建水人的吃食和这座城市息息相关。这里的古井供养着全城人的生活,也造就了当地人最爱吃的豆腐。

说到豆腐,就不能不提西门外的大板井。这里的井水是全城最甜的,每天,当地居民络绎不绝地来打水,并且遵守着严格的约定俗成的规矩:打出来的水,就不能再倒入井中了。

在西门打水的当地人

就在大坂井隔壁,有一家板井豆腐坊,当地人也叫其“西门烧豆腐”。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豆腐是用大板井的井水做出来的,曾家一家人在这里做豆腐,深受建水人喜爱,已经传承了6代。

板井豆腐坊楼下卖豆腐制品,楼上则卖现制的豆腐花和豆浆,许多建水人的早晨,就从这里开始。5元管饱,豆腐花与豆浆随便添,酱料自制,有咸有甜,味道丰富。还有油炸干豆腐和豆腐皮。

建水人爱吃豆腐,可不止这一家。到了晚上,城里随处可见的烧烤摊上,和别处不同的就是一定会有烤豆腐,而每个食客也一定会吃上一份。

金黄酥香的烤豆腐

烤豆腐不用点,而是在桌上架起烤架,在食客面前烤。烤得金黄,鼓鼓囊囊,香气四溢。谁想吃就直接拣到碗里,配上蘸水,趁热送进嘴里。烧烤师傅会捻起一枚黄豆(或是玉米、豌豆)放在食客碗里,代表一枚豆腐,最后按数量结账。一块烧豆腐价格在5毛钱左右,吃撑也不过几块十几块钱。

在清代门楣下吃烧烤,大概是建水独一份的享受。

想多品尝点建水特色,于坚最爱的是古城内临安路上的临安饭店。它开业已经快七十年,在古城中轴线上的临安路上几乎已是一景。它的装修也不豪华,楼下像个小吃店,迎来送往,热闹嘈杂,两边楼梯上去,又是临着轩窗的雅座。

在于坚看来,它有着《水浒传》里的江湖气,“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拖个条凳坐下,来一盘烧麦!”

建水的美总是如此这般,藏在世俗的烟火。在《建水记》中,于坚总是想要找回这种似乎在今天已经逐渐变得不重要的世俗感。这不是指对物质追求,而是一种对现世生活的感受力。如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建水人对生活的热爱就想这样,在一箪食一瓢饮中,得到无穷乐趣。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