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崇州光严禅院简介-四川崇州光严古寺简介
崇州市光严禅院位于川西平原距成都92公里处,沿着街子古镇旁的盘山公路攀上凤栖山便是山幽林秀、百鸟啾啾之“洞天、福地”,光严禅院的暮鼓晨钟之音已在此回荡了一千四百多年了。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了隋朝。他自小在尼寺生活,由比丘尼智仙法师抚养到十三岁才回到父母身边,因此杨坚**后仍对佛教怀有深厚感情。在仁寿年间敕建三十六寺,常乐寺(今光严禅院)便是其中规模最宏大的寺院之一。
公元660年前后,印度乌荼国人输波迦罗(法名善无思)随兄(法名善无畏)来到中国。在开元五年奉诏于长安西明寺菩提院译经,善无思协助善无畏在当年就译出《虚空藏求闻持法》一部。唐玄宗随后封善无畏为国师,开元二十三年善无畏圆寂于洛阳大圣善寺。开元二十五年,因善无思博学多才,精通梵、汉两种语言,唐玄宗继其兄后封善无思为国师。天宝十四年发生安禄山之乱,善无思随唐玄宗入川避祸,平乱后善无思不愿再回长安,于是来到凤栖山常乐寺修行并就任住持。
数年后,西川节度使严武慕名来访,见殿堂残破不堪,遂奏明朝廷在善无思的主持下重修了常乐寺。
公元769年,善无思在常乐寺圆寂,其灵塔完好保存至今。
公元845年,唐武宗李炎下旨“重道抑佛”,常乐寺被拆毁。
数十年后,常乐寺又恢复重建。隐居于街子的诗人唐求在《题常乐寺》中写道:“桂冷香闻十里间,殿台浑不似人寰。日斜回首江头望,一片晴云在后山。”
公元1173年前后,常乐寺曾更名为翠围寺。时任蜀州(今崇州市)通判之职的宋朝诗人陆游到访,留下诗篇《翠围院》——“晓入翠围寺,拥门千万峰。山空鸟自鸣,林茂鹿相从。袅袅风中过,昏昏云外钟。将归兴未尽,清啸倚长松。”
公元1204年,道济和尚偶然云游到翠围寺,并留下手迹“南无释迦牟尼佛”,该匾额至今仍悬挂于大雄宝殿。道济,俗称济公和尚或济颠僧住世期间多行善事、惩恶助人、罚一劝百,颇具传奇色彩,被后人尊为活佛。
翠围寺后来又恢复了原名常乐寺。
悟空禅师俗名朱五六、法名法仁(公元1313-1425年),系朱元璋之父朱五四的兄弟,原籍安徽濠州钟离县(现今凤阳太平村),自小在皇觉寺出家。
公元1344年,朱元璋17岁时迫于生计在邻居的建议下,去皇觉寺投奔叔父法仁,经过叔父向住持求情得以削发为僧。法仁此后指导侄儿念经打座、学文识字、佛门求生。
公元1351年,天灾连降、民生困苦,皇觉寺僧人生活艰难。俩叔侄双双离寺,路途中思虑前程未卜,遂洒泪而别各奔东西。法仁历尽艰辛前往印度求法,奉回贝叶经一部。后在西藏修行多年,因其精通汉、藏语言,学识德行颇高被元末朝廷任命为主持民族事务的官员。法仁不负使命,深受**崇敬,视若菩萨。但由于他刚正不阿,后来被迫离开西藏辗转来到常乐寺修行并就任主持。
公元1368年明**朱元璋**,法仁知悉后一心修持,未有所求、淡然处之、仍隐于山林。
公元1370年,朱元璋念念不忘叔父数年教诲之情,下旨全国各寺查访叔父。蜀王朱椿经过多方明查暗访在常乐寺见到了父皇日思夜念的叔祖父,但法仁不愿下山去见朱元璋。朱元璋明知叔父不会为世俗所动,感慨万千,挥毫写下“纯正不曲”四字赐与叔父(该碑刻现仍嵌于大雄宝殿前),并下诏重建常乐寺(现大雄宝殿梁上仍有“大明敕建”字样);赐皇锅一对;龙凤旗一对;鸾架半副;琉璃瓦房殿堂五座(现存龙雕琉璃瓦数匹)。
公元1372年,朱元璋施行“偃武修文”,敕令在南京蒋山寺雕刻官版大藏经——《洪武南藏》,后于公元1398年刻成,但只印了两藏。
朱元璋晚年,拟传位于孙子朱允炆,却又看中皇四子朱棣。在两难中曾出题试探叔侄,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要求对下联。朱允炆应对“雨打羊毛一片毡”,朱棣略一沉思即对“日照龙麟万盏灯。”朱元璋顾虑朱棣心太大,决定传位给孙子朱允炆。传位后他预感将来也许有变化,于是秘授朱允炆一铁箱,命其临危开箱,可免大祸。
公元1399年,明惠帝朱允炆继位后推行削藩,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夺位之战。
公元1403年,朱棣兵逼皇宫,大火围困明惠帝朱允炆。值此绝境之际,他忆起先皇所授铁箱一事,遂开箱求法,见箱内备有剃刀、袈裟,另有一信指出有一秘道直通宫外,并注明了秘道入口处。朱允炆遂只身从秘道潜出,侍从连同宫殿俱被大火吞噬。朱允炆出宫后慌不择路,突见一条江横在眼前,千钧一发之时,幸遇青城山吴争道长驾船不期而至,遂上船与其连夜赶到与青城山相邻的凤栖山常乐寺投奔叔曾祖父法仁以避祸。 数年后朝廷派出的暗探追踪而至,朱允炆迅速逃离了常乐寺。
公元1416年,蜀王朱椿再次将叔祖父在常乐寺修行一事奏禀明成祖朱棣,永乐**下旨赐法仁号悟空,赐常乐寺名为“光严禅院”,赐《洪武南藏》(计678函、1600部、7000余卷。现存于四川省图书馆,至今未回归佛门)。
公元1425年前后,明**朱元璋的叔父光严禅院住持悟空禅师圆寂了。悟空禅师跏趺真身石塔至此屹立于光严禅院的最高处即历代祖师灵塔之中心,悟空禅师一生为弘扬佛法,鞠躬尽瘁、功德颇高,直至肉身不朽、永显法相。(今悟空禅师跏趺真身塔依旧,肉身却在公元1951年被毁了。唯留下了一张珍贵的悟空塔内真容照片,现存于寺内)。
数年后,朱允文辗转滇、黔、巴等地再次回到常乐寺有心向佛,对帝位渐失东山再起之望。此后朱允炆未离开凤栖山,圆寂后藏于后山。
事后发现在他住过的禅房壁上有一首诗:
沦落西南四十秋,
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主家何在?
江河无声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
朝元阁上雨声收。
青蒲细柳年年绿,
野老吞声哭未休。
阅罢楞严磬懒敲,
笑看黄屋寄团瓢。
南来嶂岭千层迥,
北望天门万里遥。
宽缎久忘飞凤辇,
袈裟新换衮龙袍。
百官此时知何处?
唯有群鸟早晚朝。
明朝末年,张献忠挥师四川,时任光严禅院住持的海牛法师闻讯紧急率领众僧肩挑背扛镇寺法宝《洪武南藏》奔赴雅安避祸。光严禅院的殿堂却未能幸免于难,兵祸之后众僧返回予以重建。
公元1673年,即大清康熙11年,通法老和尚带领众僧及十方居士再次重修了光严禅院的殿堂。康熙**知悉光严禅院重光,欣然题写了“光严禅院”门匾,至今仍悬于山门之上。
公元1932年,即民国21年,临济宗第四十三代住持道权改建了光严禅院的大雄宝殿、客堂、祖师殿,并在设计上充分采用了部分大善士及居士的想法,突出了略带西式建筑风格的中国庙宇特色。这一独特之处在方圆千里范围,绝无仅有。时任四川省军政府都督尹昌衡来寺隐居,住持道权盛情相托,他于是撰写了一副对联至今仍悬于大雄宝殿门外。该联表达了尹昌衡看透世事的人生体会——“不从者里来焉知自在光明路;更于何处去染着拖泥带水心。”
公元1945年(即民国34年)夏天,国民政府****不顾山高路滑到光严禅院拜读《洪武南藏》。随后国民政府监察院长兼审计院长于佑任也到寺阅经,并留下墨宝“藏经楼”三字,后制匾悬于藏经楼上。
公元1951年,新中国施行****,于1946年接任临济宗第四十四代住持的灯宽法师被划为地主,遭受批斗和毒打,进行劳动改造。
同年6月,崇庆县政府县长姚体信知悉《洪武南藏》之珍贵随即恳请上级政府代管。
灯宽法师眼睁睁地望着自记事以来就倾注过无数汗滴和诚心呵护的祖传至宝《洪武南藏》就这样被一捆捆地搬离了藏经楼,自己却无能为力,泪水夺眶而出。川西行署文教厅派出三辆卡车将《洪武南藏》运抵省博物馆,后存于省图书馆。悟空禅师奉回的贝叶经却从此留在了崇庆县文管部门。
同年,一伙不明身份之人将悟空禅师石塔打开,其中一人手持步枪戳中悟空禅师大腿,用力一绞拖出塔内,栩栩如生的禅师真身就这样被毁了。在场和后来听说此事的僧人,无不凄然泪下。
公元1959年,光严禅院众僧被遣返回原籍,灯宽法师回乡务农接受改造。其师兄灯吉不堪承受无情的现实,遂上吊离世了。师弟灯尚离寺参加了中国人民***。光严禅院从此无一僧人看管,唯有空荡荡的殿堂在无声地等待晨钟、暮鼓、木鱼、经声。
公元1966年,崇庆县****拆毁光严禅院内的上古寺,将木材用于修建县人民会场,留下一片荒凉的遗址。下古寺由于是1958年就占用为崇庆县药厂而幸免于拆毁。
公元1984年,光严禅院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正式对外开放,寺名定为街子光严古寺,简称古寺。政府决定迎请灯宽法师回寺任住持。7月15日这天,寂然多年的凤栖山沸腾了。鞭炮声、锣鼓声、颂经声,不绝于耳。人们从成都、崇庆、街子赶来汇聚于光严古寺。善男信女争睹灯宽法师法相,一居士由于人多拥挤未能近前而泪流满面。灯宽法师步入山门的那一刻,眼见殿堂破败,荒草摇曳,不禁泪洒僧衣。至此,晨钟暮鼓之音再次**回响在凤栖山的峰峦和林间。
公元1985年7月31日,光严禅院下古寺被成都市****评定为重点文物予以保护。
公元2002年,灯宽法师在恢复重建上古寺燃灯殿,观音殿之后又迎来了接引殿落成开光的日子,省、市佛协、街子镇各级领导亲临致贺,盛况空前。同年9月17日,灯宽法师自感年事已高(时年已达102岁),特聘徒孙xx法师任光严古寺住持,为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住持,成都市佛教协会于2003年9月3日予以确认。
同年1*****,光严古寺下古寺及上古寺遗址被四川省****评定为重点文物予以保护。
公元2004年,光严古寺药师佛殿、钟楼、鼓楼在灯宽法师和xx法师祖孙两代及众僧和大善居士的共力共愿下落成开光。
公元2005年7月16日,105岁高龄的灯宽法师圆寂了。法师7岁来到光严古寺出家为僧,近百年弘法利生,后又重振道风,培育僧才,其功德无量。法师在圆寂前,慧眼独具,重任相托于xx法师,唯憾未能等到镇寺之宝《洪武南藏》回寺的那一天就已登莲台。同年上古寺藏经楼及大雄宝殿重建工程破土动工,预计2007年底竣工。
公元2007年5月,xx法师鉴于光严古寺道场大放佛光、承祖师传庄严道风之需,经管委会决定后委任毕业于广德佛学院的弟子xx法师辅佐管理寺务。在师徒和僧众同心协力下,将会让光严古寺成为修行人及善士向往的和谐道场。
至此,具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光严古寺,在政府及广大的僧众和居士的期待中,在宏亮的颂经声中安祥地迎接佛光普照的明天!
四川崇州光严古寺简介
崇州市光严禅院位于川西平原距成都92公里处,沿着街子古镇旁的盘山公路攀上凤栖山便是山幽林秀、百鸟啾啾之“洞天、福地”,光严禅院的暮鼓晨钟之音已在此回荡了一千四百多年了。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了隋朝。他自小在尼寺生活,由比丘尼智仙法师抚养到十三岁才回到父母身边,因此杨坚**后仍对佛教怀有深厚感情。在仁寿年间敕建三十六寺,常乐寺(今光严禅院)便是其中规模最宏大的寺院之一。
公元660年前后,印度乌荼国人输波迦罗(法名善无思)随兄(法名善无畏)来到中国。在开元五年奉诏于长安西明寺菩提院译经,善无思协助善无畏在当年就译出《虚空藏求闻持法》一部。唐玄宗随后封善无畏为国师,开元二十三年善无畏圆寂于洛阳大圣善寺。开元二十五年,因善无思博学多才,精通梵、汉两种语言,唐玄宗继其兄后封善无思为国师。天宝十四年发生安禄山之乱,善无思随唐玄宗入川避祸,平乱后善无思不愿再回长安,于是来到凤栖山常乐寺修行并就任住持。
数年后,西川节度使严武慕名来访,见殿堂残破不堪,遂奏明朝廷在善无思的主持下重修了常乐寺。
公元769年,善无思在常乐寺圆寂,其灵塔完好保存至今。
公元845年,唐武宗李炎下旨“重道抑佛”,常乐寺被拆毁。
数十年后,常乐寺又恢复重建。隐居于街子的诗人唐求在《题常乐寺》中写道:“桂冷香闻十里间,殿台浑不似人寰。日斜回首江头望,一片晴云在后山。”
公元1173年前后,常乐寺曾更名为翠围寺。时任蜀州(今崇州市)通判之职的宋朝诗人陆游到访,留下诗篇《翠围院》——“晓入翠围寺,拥门千万峰。山空鸟自鸣,林茂鹿相从。袅袅风中过,昏昏云外钟。将归兴未尽,清啸倚长松。”
公元1204年,道济和尚偶然云游到翠围寺,并留下手迹“南无释迦牟尼佛”,该匾额至今仍悬挂于大雄宝殿。道济,俗称济公和尚或济颠僧住世期间多行善事、惩恶助人、罚一劝百,颇具传奇色彩,被后人尊为活佛。
翠围寺后来又恢复了原名常乐寺。
悟空禅师俗名朱五六、法名法仁(公元1313-1425年),系朱元璋之父朱五四的兄弟,原籍安徽濠州钟离县(现今凤阳太平村),自小在皇觉寺出家。
公元1344年,朱元璋17岁时迫于生计在邻居的建议下,去皇觉寺投奔叔父法仁,经过叔父向住持求情得以削发为僧。法仁此后指导侄儿念经打座、学文识字、佛门求生。
公元1351年,天灾连降、民生困苦,皇觉寺僧人生活艰难。俩叔侄双双离寺,路途中思虑前程未卜,遂洒泪而别各奔东西。法仁历尽艰辛前往印度求法,奉回贝叶经一部。后在西藏修行多年,因其精通汉、藏语言,学识德行颇高被元末朝廷任命为主持民族事务的官员。法仁不负使命,深受**崇敬,视若菩萨。但由于他刚正不阿,后来被迫离开西藏辗转来到常乐寺修行并就任主持。
公元1368年明**朱元璋**,法仁知悉后一心修持,未有所求、淡然处之、仍隐于山林。
公元1370年,朱元璋念念不忘叔父数年教诲之情,下旨全国各寺查访叔父。蜀王朱椿经过多方明查暗访在常乐寺见到了父皇日思夜念的叔祖父,但法仁不愿下山去见朱元璋。朱元璋明知叔父不会为世俗所动,感慨万千,挥毫写下“纯正不曲”四字赐与叔父(该碑刻现仍嵌于大雄宝殿前),并下诏重建常乐寺(现大雄宝殿梁上仍有“大明敕建”字样);赐皇锅一对;龙凤旗一对;鸾架半副;琉璃瓦房殿堂五座(现存龙雕琉璃瓦数匹)。
公元1372年,朱元璋施行“偃武修文”,敕令在南京蒋山寺雕刻官版大藏经——《洪武南藏》,后于公元1398年刻成,但只印了两藏。
朱元璋晚年,拟传位于孙子朱允炆,却又看中皇四子朱棣。在两难中曾出题试探叔侄,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要求对下联。朱允炆应对“雨打羊毛一片毡”,朱棣略一沉思即对“日照龙麟万盏灯。”朱元璋顾虑朱棣心太大,决定传位给孙子朱允炆。传位后他预感将来也许有变化,于是秘授朱允炆一铁箱,命其临危开箱,可免大祸。
公元1399年,明惠帝朱允炆继位后推行削藩,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夺位之战。
公元1403年,朱棣兵逼皇宫,大火围困明惠帝朱允炆。值此绝境之际,他忆起先皇所授铁箱一事,遂开箱求法,见箱内备有剃刀、袈裟,另有一信指出有一秘道直通宫外,并注明了秘道入口处。朱允炆遂只身从秘道潜出,侍从连同宫殿俱被大火吞噬。朱允炆出宫后慌不择路,突见一条江横在眼前,千钧一发之时,幸遇青城山吴争道长驾船不期而至,遂上船与其连夜赶到与青城山相邻的凤栖山常乐寺投奔叔曾祖父法仁以避祸。 数年后朝廷派出的暗探追踪而至,朱允炆迅速逃离了常乐寺。
公元1416年,蜀王朱椿再次将叔祖父在常乐寺修行一事奏禀明成祖朱棣,永乐**下旨赐法仁号悟空,赐常乐寺名为“光严禅院”,赐《洪武南藏》(计678函、1600部、7000余卷。现存于四川省图书馆,至今未回归佛门)。
公元1425年前后,明**朱元璋的叔父光严禅院住持悟空禅师圆寂了。悟空禅师跏趺真身石塔至此屹立于光严禅院的最高处即历代祖师灵塔之中心,悟空禅师一生为弘扬佛法,鞠躬尽瘁、功德颇高,直至肉身不朽、永显法相。(今悟空禅师跏趺真身塔依旧,肉身却在公元1951年被毁了。唯留下了一张珍贵的悟空塔内真容照片,现存于寺内)。
数年后,朱允文辗转滇、黔、巴等地再次回到常乐寺有心向佛,对帝位渐失东山再起之望。此后朱允炆未离开凤栖山,圆寂后藏于后山。
事后发现在他住过的禅房壁上有一首诗:
沦落西南四十秋,
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主家何在?
江河无声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
朝元阁上雨声收。
青蒲细柳年年绿,
野老吞声哭未休。
阅罢楞严磬懒敲,
笑看黄屋寄团瓢。
南来嶂岭千层迥,
北望天门万里遥。
宽缎久忘飞凤辇,
袈裟新换衮龙袍。
百官此时知何处?
唯有群鸟早晚朝。
明朝末年,张献忠挥师四川,时任光严禅院住持的海牛法师闻讯紧急率领众僧肩挑背扛镇寺法宝《洪武南藏》奔赴雅安避祸。光严禅院的殿堂却未能幸免于难,兵祸之后众僧返回予以重建。
公元1673年,即大清康熙11年,通法老和尚带领众僧及十方居士再次重修了光严禅院的殿堂。康熙**知悉光严禅院重光,欣然题写了“光严禅院”门匾,至今仍悬于山门之上。
公元1932年,即民国21年,临济宗第四十三代住持道权改建了光严禅院的大雄宝殿、客堂、祖师殿,并在设计上充分采用了部分大善士及居士的想法,突出了略带西式建筑风格的中国庙宇特色。这一独特之处在方圆千里范围,绝无仅有。时任四川省军政府都督尹昌衡来寺隐居,住持道权盛情相托,他于是撰写了一副对联至今仍悬于大雄宝殿门外。该联表达了尹昌衡看透世事的人生体会——“不从者里来焉知自在光明路;更于何处去染着拖泥带水心。”
公元1945年(即民国34年)夏天,国民政府****不顾山高路滑到光严禅院拜读《洪武南藏》。随后国民政府监察院长兼审计院长于佑任也到寺阅经,并留下墨宝“藏经楼”三字,后制匾悬于藏经楼上。
公元1951年,新中国施行****,于1946年接任临济宗第四十四代住持的灯宽法师被划为地主,遭受批斗和毒打,进行劳动改造。
同年6月,崇庆县政府县长姚体信知悉《洪武南藏》之珍贵随即恳请上级政府代管。
灯宽法师眼睁睁地望着自记事以来就倾注过无数汗滴和诚心呵护的祖传至宝《洪武南藏》就这样被一捆捆地搬离了藏经楼,自己却无能为力,泪水夺眶而出。川西行署文教厅派出三辆卡车将《洪武南藏》运抵省博物馆,后存于省图书馆。悟空禅师奉回的贝叶经却从此留在了崇庆县文管部门。
同年,一伙不明身份之人将悟空禅师石塔打开,其中一人手持步枪戳中悟空禅师大腿,用力一绞拖出塔内,栩栩如生的禅师真身就这样被毁了。在场和后来听说此事的僧人,无不凄然泪下。
公元1959年,光严禅院众僧被遣返回原籍,灯宽法师回乡务农接受改造。其师兄灯吉不堪承受无情的现实,遂上吊离世了。师弟灯尚离寺参加了中国人民***。光严禅院从此无一僧人看管,唯有空荡荡的殿堂在无声地等待晨钟、暮鼓、木鱼、经声。
公元1966年,崇庆县****拆毁光严禅院内的上古寺,将木材用于修建县人民会场,留下一片荒凉的遗址。下古寺由于是1958年就占用为崇庆县药厂而幸免于拆毁。
公元1984年,光严禅院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正式对外开放,寺名定为街子光严古寺,简称古寺。政府决定迎请灯宽法师回寺任住持。7月15日这天,寂然多年的凤栖山沸腾了。鞭炮声、锣鼓声、颂经声,不绝于耳。人们从成都、崇庆、街子赶来汇聚于光严古寺。善男信女争睹灯宽法师法相,一居士由于人多拥挤未能近前而泪流满面。灯宽法师步入山门的那一刻,眼见殿堂破败,荒草摇曳,不禁泪洒僧衣。至此,晨钟暮鼓之音再次**回响在凤栖山的峰峦和林间。
公元1985年7月31日,光严禅院下古寺被成都市****评定为重点文物予以保护。
公元2002年,灯宽法师在恢复重建上古寺燃灯殿,观音殿之后又迎来了接引殿落成开光的日子,省、市佛协、街子镇各级领导亲临致贺,盛况空前。同年9月17日,灯宽法师自感年事已高(时年已达102岁),特聘徒孙xx法师任光严古寺住持,为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住持,成都市佛教协会于2003年9月3日予以确认。
同年1*****,光严古寺下古寺及上古寺遗址被四川省****评定为重点文物予以保护。
公元2004年,光严古寺药师佛殿、钟楼、鼓楼在灯宽法师和xx法师祖孙两代及众僧和大善居士的共力共愿下落成开光。
公元2005年7月16日,105岁高龄的灯宽法师圆寂了。法师7岁来到光严古寺出家为僧,近百年弘法利生,后又重振道风,培育僧才,其功德无量。法师在圆寂前,慧眼独具,重任相托于xx法师,唯憾未能等到镇寺之宝《洪武南藏》回寺的那一天就已登莲台。同年上古寺藏经楼及大雄宝殿重建工程破土动工,预计2007年底竣工。
公元2007年5月,xx法师鉴于光严古寺道场大放佛光、承祖师传庄严道风之需,经管委会决定后委任毕业于广德佛学院的弟子xx法师辅佐管理寺务。在师徒和僧众同心协力下,将会让光严古寺成为修行人及善士向往的和谐道场。
至此,具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光严古寺,在政府及广大的僧众和居士的期待中,在宏亮的颂经声中安祥地迎接佛光普照的明天!
凤栖山光严禅院,千年古刹与神秘消失的**,演绎了一段传奇故事
记忆里有一个地方,明明很陌生,却又似曾相识。多年前一次不经意的邂逅,从此便在记忆深处留下了一道影子,挥之不去......
凤栖山光严禅院就是这个地方!
暮春时节,我又来到了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就像是走进记忆深处的某个角落。
站在山门外,端详龙飞凤舞的文字:
胜地承恩銮驾恭迎洪武藏,
梵天兴善凤栖长隐建文踪。
两行文字道出了两个秘密。《洪武南藏》,一部明代初期官方出面刊刻的大藏经,又名初刻南藏。光严禅院所保存的这部典藏为仅存之孤本,现收藏在四川博物馆。
建文帝朱允炆——明朝第二个**明惠宗,公元1398年**,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四年后,朱允炆的四叔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了他的政权。朱允炆也在一场大火中离奇失踪,后世把这段历史列为了明代四大未解之谜之首。
从山门到寺门,是一条青石铺就的小路。路两旁草木葱茏,古树参天,漫步其中感觉凉风习习神清气爽。
六百二十年前的一天夜里,一个孤单的身影正步履蹒跚地踱在这条山道上,月光照在他憔悴的脸上,他正是在大火中消失的朱允炆。
朱允炆已是精疲力尽,望着夜空中皎洁的明月,不禁悲从中来,往事历历就像发生在昨天……
四年前,他初登大宝踌躇满志,为实现自己的终极梦想,在齐泰、黄子澄等人的推动下,干了一件轰轰烈烈的事——削藩,为他最终的逃亡埋下了伏笔......
山路不远,十多分钟后就来到了寺门。路两边摆满了地摊,多是售卖香蜡纸钱的。每当游客经过,摊主们就会发出念经似的吆喝,只不过把“阿弥陀佛”换成了“香蜡纸钱”。
光严禅院始建于晋代,原名常乐庵。唐时改名为常乐寺,到了宋代又更名为翠围寺。明朝永乐年间,蜀王朱春请旨敕为光严禅院。寺院分为上寺和下寺,下寺成于晋代,上寺却晚了一千两百多年,建于清康熙年间。
天王殿前,一左一右摆放了两口黝黑巨大的铁锅,这可称得上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铁饭碗,乃明朝**御赐的皇锅。相传明**朱元璋的幺叔,俗家名朱五六,在朱元璋**前就已出家,法号法仁。他曾云游西藏印度等地,也和唐三藏一样取回了一本真经——《贝叶经》。
后来法仁转辗到了凤栖山古寺,当上了主持方丈,从此就没有离开。据说他长相温婉仁慈就像慈眉善目的女菩萨,当地人都称呼他为“蛮娘娘”。
朱元璋当了**后,当时在成都十一皇子蜀王朱椿造访古寺,得知**的幺叔在此出家,便奏禀**敇赐法仁徽号为“悟空”。后又赐光严禅院半副銮驾、四杆龙凤旗、五间琉璃瓦、皇锅两口、一部《洪武南藏》、一部御赐梵文《华严经》。銮驾和龙凤旗为悟空禅师出行时享受皇家待遇,琉璃瓦以示悟空的皇家血脉,皇锅可供千名僧众之用。
穿过天王殿,后面是观音殿和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里有道济和尚亲手书写的"南无释迦摩尼佛"。公元1204年,道济和尚偶然云游到翠围寺,并留下手迹“南无释迦牟尼佛”,此匾额至今仍悬挂于大雄宝殿。
大殿一侧有门通往上寺,光严禅院同时拥有两座独立的寺院——上寺和下寺,两寺的构造大致相同,都有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
相传清乾隆游览古寺,对寺院的建筑赞不绝口,便萌生了再建一座寺院的想法。为了彰显自己比明帝更胜一筹,就在古寺的山上修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寺院,并亲书“光严禅院”,这就是“上寺”的来历。
过了下寺以后的山路分为两条,左边通往财神殿、送子观音,右边是主线通往药师殿、接引殿、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两条路最终在大雄宝殿外汇合。
再说朱允炆,削藩政策引起了藩王尤其是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的强烈不满,终于促使他起兵**,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并一举**了朱允炆的政权。
公元1403年朱棣兵逼皇宫,大火围困中的朱允炆想起皇祖父所授铁箱。当年朱元璋传位时,预感将来有变,曾秘授朱允炆一口铁箱,嘱咐其临危开箱,可避大祸。现在终于到了开箱的时刻,打开来一看,里面是一把剃刀、一件袈裟,另有一封绘有通往宫外密道的密信。很显然,朱元璋的用意就是要他出家避祸。朱允炆只身从密道潜出,侍从连同宫殿俱被大火吞噬。
朱允炆出宫后慌不择路,日夜逃亡,却被一条河流挡住去路。正在万分焦急之时,幸遇青城山吴争道长乘船经过,遂上船连夜逃到了青城山附近的凤栖山常乐寺,投奔了叔曾祖父法仁(悟空大师)。
接引殿前的石梯又长又陡,殿旁有释迦摩八相成道图的石刻造型。穿过接引殿,沿天王殿上面的陡梯上行,最终到达上寺的大雄宝殿。殿前的石壁上刻着古寺发生的重大事件,包括“建文驻跸”、“康熙御书”等。
从大雄宝殿出来,再往上走几十步,就到了上古寺最后一重大殿——祖师殿。殿后是塔林,其中就有善无思大师、悟空大师的灵塔。悟空大师的肉身佛曾保存在塔内数百年,可惜最终毁于乱世。善无思大师是唐代天竺高僧,为避安史之乱,随唐玄宗入蜀,最后留在了古寺。
数年后,朱允炆隐居古寺的消息还是泄露了,朝廷派出的暗探寻踪而至,朱允炆不得不逃离了光严禅院。
他在住过的禅房墙壁上写下一首诗:
沦落西南四十秋,
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主家何在?
江河无声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
朝元阁上雨声收。
清蒲细柳年年绿,
野老吞声哭未休。
朱允炆开启了又一轮的逃亡生活,期间辗转滇、黔、巴等地,在当地留下了大量的遗迹。
多年以后,当他再次回到古寺时,已是万念俱灰,彻底放弃了东山再起之心。从他晚年的诗句中,可见一斑:
阅罢楞严馨懒敲,
笑看黄屋寄团瓢。
南来嶂岭千层迥,
北望天门万里遥。
宽缎久忘飞凤辇,
袈裟新换衮龙袍。
百官此时知何处?
唯有群鸟早晚朝。
据说朱允炆此后再也没有离开凤栖山,直至生命的终点。
下山的时候,我没有从原路返回,而是沿着祖师殿旁的小路继续上山。一个人悠闲地行走在僻静的小路上......正是绿肥红瘦时,山间落英缤纷,满目苍翠,恍惚中我就是那个郁郁不得志的朱允炆……。
峰回路转,一座斑驳破旧的石牌坊屹立在路中间,原来不知不觉中我来到了古寺山门下,牌匾上镌刻的正是康熙大帝的手迹“光严禅院”。
全文完
成都光严禅院什么最灵
成都光严禅院求学业最灵。光严禅院又名“古寺”,位于四川崇州街子镇的凤栖山,古寺始建于晋代,晋文帝赐青城36庵,古寺为其中规模最大一寺,原名常乐庵,隋文帝赐光大严明匾。该寺历朝曾有几次大的损毁,亦多次重修,因年久寺古,后人俗称古寺,天长日久,俗称变正称,光严禅院之名反而很少被人们提起了。本回答仅供参考,切勿盲目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