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宗教建筑风格的寓意_基督教建筑特点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石头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誉为一级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巴黎圣母院(notredamedeparis)亦译“巴黎圣母大堂”。法国天主教大教堂,世界著名的教堂。位于法国巴黎塞纳河中的城岛东端,为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和雕刻艺术的代表。集宗教、文化、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巴黎圣母院,原为纪念罗马主神朱庇特而建造,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成为巴黎圣母院早期基督教的教堂。
三大宗教建筑风格的寓意?
一、佛教建筑1、佛教建筑: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的同时,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在主轴的最前方是山门——整个寺院的入口。山门内左右两侧分设钟、鼓楼。中央正对山门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间穿堂形式的殿堂。穿过天王殿,进入第二个院落,座落在正中主轴上的是正殿,常名为“大雄宝殿”。正殿对于整个佛寺建筑群体是中心建筑物,它不论在建筑体积和质量,都在其他单体建筑之上。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层楼阁形式。正殿后一进院落,常建筑二层“藏经楼”。多在主轴院落两侧布置僧房、禅堂、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北京的大型佛寺,如西四牌楼的广济寺等都属于这种类型。小型的寺庙,一般只有一进院落——进山门迎面就是大殿,两厢为僧房。佛寺建筑群组中常布置一系列附属建筑,如山门前的牌坊、狮子雕刻、塔、幢、碑等。北京现存的佛塔都是砖石建造的。著名的有广安门外辽代建造的天宁寺塔(斗栱密檐型);阜成门内元代建造的妙应寺白塔(屠坡型);阜成门明代修建的慈寿寺塔(斗栱密檐型);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印度金刚宝座式)。卧佛寺在西山余脉聚宝山(寿安山)南麓,寺首创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原名兜率寺,或名寿安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称十方普觉寺。因寺内有元至顺元年——二年(1330—1331年)铸造的一躯释迦牟尼涅盘铜像,所以一般叫卧佛寺。碧云寺在西山东麓,各组殿堂成阶梯状层层上升;始建于元代至顺年间,初名碧云庵,明代正德年间(十六世纪初)扩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又在原有基础上大规模扩建。天宁寺塔在广安门外,是我国现存的密檐式砖塔中比较典型的一座。此塔隋代已有,现存的这座塔是辽代建的。
2、喇嘛寺喇嘛寺在我国信奉喇嘛教的是蒙、藏两个民族,所以喇嘛寺的建筑也因宗教内容的特点和民族的特点而和佛寺有所不同。北京的喇嘛教建筑是从元代开始出现的。喇嘛教建筑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和佛寺相近的宫室式木建筑;另一种是属于碉房式的砧石建筑。北京的雍和宫和东、西黄寺都属于前者,只有颐和园后山的一组喇嘛寺是碉房式的。木建筑的喇嘛寺仍旧采用了四合院式布局,寺庙前半部的山门、天王殿、大殿,都和佛寺差不多。但大殿以后的部分常有高大而雄伟的建筑,在布局上也有所变化;例如雍和宫的后部采用三殿并列的制度,用复道将高大的万福阁和两侧的永康阁、延宁阁连接起来,气势十分壮丽。喇嘛教的塔不同于佛塔。它是由印度的屠坡演化而来的。中国的喇嘛塔也有用为僧侣坟墓的,但建筑在寺庙中的喇嘛塔,却和佛塔的作用相同。
二、基督教建筑教堂的建筑风格主要有罗马式、拜占庭式和哥特式三种。罗马式教堂是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后,一些大教堂普遍采用的建筑式样。它是仿照古罗马长方形会堂式样及早期基督教“巴西利卡”教堂形式的建筑。巴西利卡是长方形的大厅,内有两排柱子分隔的长廊,中廊较宽称中厅,两侧窄称侧廊。大厅东西向,西端有一半圆形拱顶,下有半圆形圣坛,前为祭坛,是传教士主持仪式地方。后来,拱顶建在东端,教堂门开在西端。高耸的圣坛代表耶稣被钉十字架的骷髅地的山丘,放在东边以免每次祷念耶稣受难时要重新改换方向。随着宗教仪式日趋复杂,在祭坛前扩大南北的横向空间,其高度与宽度都与正厅对应,因此,就形成一个十字形平面,横向短,竖向长,交点靠近东端。这叫做拉丁十字架,以象征耶稣钉死的十字架,更加强了宗教的意义。拜占庭式建筑的主要成就与特征是穹顶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盖穹顶,并把重量落在四个独立的支柱上,这对欧洲建筑发展是一大贡献。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典型拜占庭式建筑。其堂基与罗马式的一样,呈长方形,但是,中央部分房顶由一巨大圆形穹窿和前后各一个半圆形穹窿组合而成。东正教教堂的特征是堂基由长方形改为正方形,但在建筑艺术上仍保留拜占庭式风格。东欧的教堂是突出穹顶,提高鼓座,使穹顶更加饱满。现在苏联红场上的华西里·伯拉仁内教堂就是著名的拜占庭式教堂建筑。其特点是中央一个大墩,周围八个小墩排成方形,上面各有一个大小不一的穹顶。该建筑是世界宗教建筑中的珍品。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
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堂,意大利米兰大堂,德国科隆大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堂。新教的教堂,各派教会亦有差异。教堂建筑比较简朴,大都为长方形礼堂。内部由于重视讲道,讲台一般置于显著地位。新教加尔文派的教堂甚至没有圣像、宗教画、彩色玻璃和圣坛。近期,欧美各国建筑艺术呈现多样化,宗教建筑也摆脱旧的传统风格,出现一些新的式样。
三、**寺建筑第一,中国寺院的完整布局。中国**寺绝大多数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并且往往是一连串四合院制度。其特点是沿一条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若干进四合院,形成一组完整的空间序列:每一进院落都有自己独具的功能要求和艺术特色,而又循序渐进,层层引深,共同表达着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第二,中国化的建筑类型。内地**寺的结构体系和建筑型制,一般都具有中国的特点。这些特点突出表现在大门、邦克楼和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上。甘肃及西南迤西一带**寺,一般也多用三五开间的大门,大式大木结构。大门上起楼,多为三数层木塔式建筑。大门前时常利用前檐柱作为木牌坊三门,带八字墙及斗栱等。这种大门既是**寺的标志和出入口,又可以起到邦克楼的作用,一物三用。中国大木起脊式的礼拜大殿。内地**寺的礼拜大殿及主要配殿,通常都是大木起脊式建筑,用斗栱。大殿一般由前卷棚、大殿殿身、后窑殿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各有起脊的屋顶,上面用勾连搭的形式连在一起,形成一座完整统一而又起伏灵活的大殿建筑。大殿的平面型制多样化,有矩形、十字形、凸字形、工字形等。后窑殿一般不采用砖砌圆拱的早期做法,而是亦木亦砖,搭配使用。后窑殿的式样更是百花齐放,有单檐、重檐、三重檐的十字脊或各种亭式脊,变化甚多,不胜枚举。第三,中西合璧的建筑装饰。丰富多彩的建筑装饰,是中国**寺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寺建筑的鲜明特点之一。不少**寺都成功地将***装饰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手法融会贯通,把握住建筑群的色彩基调,突出***教的宗教内容,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装饰手段取得富有***教特点的装饰效果。第四,富有中国情趣的庭园处理。中国**寺大多具有浓厚生活情趣的庭园风格,反映出中国***不避世厌俗、注重现实的生活态度。他们在寺院内遍植花草树木,设置香炉、鱼缸,立碑悬匾,堆石叠翠,掘地架桥,大有“小桥流水”的园林风味。试想,人们在完成严肃的宗教功课之余,漫步庭院,观赏那袅袅香烟、吐芳花木,站在小桥听流水潺潺、赏金鱼游嬉,内心该是何等欣慰。第五,中国**寺的***教特点。无论其如何花样繁多,也无论其如何大量吸收中国传统建筑手法,中国**寺都必须严格遵循***教建筑的一些基本原则,具备***教建筑的某些特点。
圣母的历史
天主教的说法1世纪时,玛利亚的地位已受到特别的重视,他们认为的证据是若望福音19:26-27,耶稣将自己的母亲托付给宗徒圣若望,天主教会认为他代表了全体信徒。当时并没有文献或证据显示早期基督徒向玛利亚祷告,但玛利亚在教会成立之初已和门徒一起祷告(宗徒大事录1:14)。在431年,厄弗所公会议时,会议决定将玛利亚确定为“天主之母”。自此围绕着圣母玛利亚的各种敬礼(天主教反对向任何天主之外的宗教人物使用“崇拜”一词)仪式成为东正教和天主教的重要教条。在公元553年,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认定玛利亚是“**童贞”;这意味到她与若瑟的婚姻只是有名无实的,他们从未行房或生下任何儿女。1495年,敬礼玛利亚的玫瑰经祈祷获得教宗亚历山大六世的承认,对玛利亚的敬礼仪式和活动达到一个高潮。但在宗教**时,现今大部分部分基督新教并不认可此信条为新教教义,大部分新教教会反对“中保圣人”的观念,然而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者依然保留天主之母和**童贞的信条。在1854年,教宗庇护九世承认玛利亚由圣神怀孕。这个信条认为玛利亚没有从亚当承受到任何罪;事实上,她是不可能犯罪的。在1950年,教宗庇护十二世接受信条,认同玛利亚在结束地上的一生之后身体被接到天上去。自1950年以来,梵帝冈甚至考虑玛利亚是否曾经历过死亡。30-50年,宗徒讲道中,包括宗徒大事录(2:14-21;3:12;13:15ff)在内,对圣母只字未提。理由有三:a.巴勒斯坦教友都知道圣母。b.当地女性之地位不被重视。c.门徒专注于耶稣的福音、救赎及复活,而对基督早年与圣母的生活所知有限。54-57年,圣保禄称“天主派遣了自己的儿子,为女子所生”。(迦4:4)65年,圣马尔谷描绘圣母为耶稣的母亲。(玛3:31ff;6:3)70-80年,圣玛窦称圣母依照旧约记载,因圣神受孕而生产了耶稣。(玛1:16-23;2:11)70-80年圣路加描绘圣母为主的婢女、基督的忠实追随者、听天主的话而又遵行的人(路1:38,48;2:19,51;11:28)70-80年,圣路加提起圣母与宗徒们一齐祈祷,并暗示她在教会形成时的重要角色。(宗1:14)90-100年,圣若望描绘圣母与耶稣从生到死的密切关系。(若2:1-11;19:25)耶稣并将她当作死亡的礼物送给了他的追随者。(若19:26-27)90-100年,默示录留给初期教会的圣母形象着重于她的“绝对的忠诚、深厚的信德、教会的角色和独特的恩惠”,称她是杰出的婢女,接受天主的大恩,并为耶稣全然奉献。(默12:1-17)100-200年,在伯多禄大殿地下发现的碑文中,显示圣母是亡者之护卫和中保。110-115年,圣纳爵.安底约基曾多次提起圣母的童贞和母亲角色。150年,圣(殉道)犹定首度直接描述圣母,并称圣母为厄娃的象征。150年,雅格伪经(pro-to-evangeliumofjames)兴致勃勃地专门讨论圣母,故又称之为圣母福音。150-202圣宜仁(oflyons)肯定圣母在救赎工程中的重要角色。200前,罗马地下墓穴首度发现圣母的画像。200-300年,最古老的圣母颂“subtuumprae-sidium~接受您的保护”出炉,强调圣母转祷的功效;其全文是:“天主圣母,我们投奔到你台前,授受你的保护,请勿嫌弃所求。若遭遇急难或危险时,恳请救援我们”。200-300年,中东的圣母领报大殿遗迹中,明显证实圣母的敬礼已成惯例。217年,罗马圣母大堂(intrastevere)在tiber河畔建立。250年,圣启禄(cyprianofcarthage)强调教友应信赖圣母,并赞美她的童贞。350-390年,圣额我略(ofnyssa)在整个中东宣扬一种圣母祈祷文~圣母经的前身。350年,圣犹斯定(justina)首先提醒人可以向圣母寻求协助;圣金口·若望后来曾记述此事。352-366年,理培教宗开始兴建罗马圣母大殿(saintmarymajor)。370年,圣盎博罗削推荐圣母为妇女楷模及教会象征。394年,圣奥思定宣称圣母无染原罪,并赞美她的童贞及母亲之崇高地位。400-500年,纪念圣母的庆典在欧洲许多地方盛行。400-500年,在拜占庭(byzantium)庆祝天使报喜(圣母领报)奥迹。400年,记述圣母升天(transitusofmary)的最早文献问世。431年,厄弗所(eph-esus)大公会议宣布圣母为天主之母;开会期间,圣亚历山大·启禄曾大力促成,功不可没。440-461年,圣母圣名正式列入弥撒中。圣(大)良一世将圣母圣名编入弥撒感恩经中:首先纪念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天主之母**童贞圣母玛利亚。451年,加采东(chalcedon)大公会议尊称圣母为“天主之母”。520-556年,叙利亚诗人圣罗麦诺(romanosthemelodist)谱出了四首高水平的圣母赞美诗。543年,耶路撒冷建立圣母圣殿。550-600年,德戴诺(theoteknos,bp.oflivias)主教首次肯定圣母肉身升天。550年,拜占庭举行圣母诞辰、献耶稣于圣殿和圣母升天节。553年,第二届君士坦丁(constantinople)大公会议重申圣母为天主之母信条,并指出圣母**童贞。600-700年,轮唱赞美诗“avemarisstella~万福,光耀海星”问世。600-650年,献耶稣于圣殿节(2月2日)在罗马举行,圣母的角色逐渐被重视。650-675年,天使报喜节(3月25日)开始在罗马庆祝。650年,圣母升天节(8月15日)在罗马当作圣母的主要庆节盛大举行。675-700年,圣母诞辰在罗马举行;而耶路撒冷早在笫五世纪就已庆祝该节。680-681年,第三届君士坦丁大公会议再度声明圣母为天主之母信条。700-733年,圣日曼谘·欧克塞(st.germanusofauxerre)倡导“经由玛利亚去寻找天主”的卓见。(杨彬/摘刘嘉祥/译)1251圣西满(simonstock)从圣母手中接受圣衣(scapular)。1260-1306雅各伯(jacoponedatodi)撰写了《stabatmater圣母侍立(十字架旁)颂/即苦路歌“圣子高悬十字架上”》及其他圣母的道理。1265-1308真福思高·邓(dunsscotus/思高圣经学会以其命名)首倡圣母无染原罪的神学理论。1269三钟经angelus变成通俗的敬礼。1274第二届里昂(lyons)大公会议宣示天主圣子由**童贞玛利亚诞生。1280-1300开始把每年的五月献给圣母,称为圣母月;是承继七(九)世纪东方“行之有年”的传统。1296在意大利的劳莱特(loreto)发现了圣家(holyhouse)传说是耶稣的故居。1300-1400献耶稣于圣殿节开始成立。1300圣母轶闻(legendofmary)在西方广为流传。1314-1321但丁的神曲给予圣母应有的荣耀和赞美,号称为赞颂圣母的超级诗人。1340-1373瑞典的圣妇彼利日大/碧瑾(bridget)所揭示的圣母显现,在教会中影响深远。1372献耶稣于圣殿节在西方开始庆祝。1376-1383圣母圣衣节成立。1389圣母访亲节被承认。1418多玛斯(thomasakempis)在所撰的《师主篇》中强调依靠圣母对灵修生活的重要性。1423圣母痛苦节成立。1457圣母小日课出版。1475玫瑰经善会首度成立。1492由哥伦布传播的“母后万福(salveregina)”颂,成为新大陆教友诵念的第一首祈祷文。1495教宗亚力山大批准玫瑰经。1496-1501米开朗基罗的著名大理石雕痛苦圣母问世。他将圣母紧抱十字架卸下耶稣的痛苦表情,发挥得淋漓尽致。1507意大利的劳莱特(loreto)朝圣地正式被批准。1543马丁路德承认圣母无染原罪。1558荣耀圣母的“劳莱特(loreto)圣母祷文”正式公布。1547脱利腾(trent)大公会议断言圣母的一生言行毫无瑕疵,甚至连最轻微的过失也没有。1550-1617苏亚莱(francissuarez)完成了首部有系统讨论圣母的著作《operaomniavolix》。1555教宗保禄四世在**(cumquorumdam)中,证实圣母在耶稣诞生前、诞生时、诞生后都为童贞。1563圣母经正式列入日课经内。1567教宗圣比约五世肯定圣母未染任何罪污。1600-1700圣母痛苦节成立。1601圣母祷文由教宗克莱孟引进到整个教会。1644圣母至圣无玷圣心节建立。1683圣母圣名节延伸到全教会庆祝。1716玫瑰经节延伸到全教会庆祝。1716亚力山大(derouville)模仿师主篇写成《师母篇imitationofmary》。1815进教之佑圣母节成立。1830圣母显现给圣女加大利纳·拉蒲莱(catherinelaboure),让她制作显灵圣牌。1845英国纽曼枢机(card.newman)维护圣母敬礼。1849教宗比约九世在通谕(ubiprimum)中强调圣母未染原罪。1854教宗比约九世在诏书(ineffabilisdeus)中正式钦定“圣母无染原罪”为教会信条。1858圣母在法国露德(lourdes)显现给圣女伯尔纳德(bernadette),呼吁罪人悔改。因而在教会中掀起了很大的祈祷与爱德服务热潮。1883-1902教宗良十三世号称玫瑰教宗,因他发布了十一封有关圣母与玫瑰经的通谕,他称圣母为恩宠中保、救赎之母、信德干城、社会救星。1890圣女小德兰(teresaoflisieux)非常热爱圣母,曾蒙圣母显现。1900庚子教难,义和团和官兵屠杀教友。圣母在****保定府东闾村显现,施以大能保护!1904圣比约十世在通谕(addiemillud)中诠释圣母为‘诸宠中保’的神学基础。1907露德圣母节建立。1917圣母在葡萄牙之法蒂玛fatima多次显现给三幼童,嘱为罪人祈祷。1918圣职部发文(suntquo)称赞圣母为“共同救赎者”之习惯称呼。1918教宗本笃十五世在牧函(intersodalicia)中肯定圣母对基督救赎牺牲的角色。1924中国第一届教务(上海)会议闭幕日,与会全体代表在佘山经由“奉献中国于圣母诵”,将中华儿女奉献于中华圣母(东闾圣母)。1931天主之母节成立。1933-1934教宗比约十一世谈及圣母对基督的救赎贡献时,指出她身为天主之母的角色,从伯利恒延伸到十字架下,探讨遍及圣母学的每一主题。1944圣母无玷圣心节成立。1946教宗比约(庇护)十二世在通谕(deiparaevirginismariae)中,为圣母升天信条暖身。1950教宗比约十二世订1950年为圣母年;在诏书(munificentissimusdeus)中,正式宣布“圣母升天”信条。1951教宗比约十二世在通谕(ingruentiummalorum)中强调圣母玫瑰经的精神功效。1954教宗比约十二世在通谕(fulgenscorona)中,为纪念宣布圣母无染原罪信条百周年,特订该年为圣母年。1957教宗比约十二世在通谕(pelerinagedelourdes)中,纪念圣母露德显现百周年。1959教宗若望廿三世在通谕(gratiarecordati)中,称圣母为“全人类获救的根由”。1964梵二大公会议期间,教会**(lumententium)笫八章,专论基督和教会奥迹中的天主之母荣福童贞玛利亚,将圣母与基督和教会的神秘地位作了详尽解释。1967教宗保禄六世于fatima法蒂玛圣母显现五十周年,呼吁信友热心恭敬圣母。1969教宗保禄六世公布之新版罗马弥撒中,在节庆和纪念日中,增加不少敬礼圣母的祈祷文。1970在新版日课《每日颂祷》中,列入“magnificat我灵颂扬上主”,圣母对经、赞美诗、诵读等。1975再版罗马弥撒中,特别敬礼弥撒项目内增加“圣母为天主之母”和“圣母圣名”弥撒。1978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就职时,在自动诏书“totustuus(圣母啊,)一切都是你的”中,将自己的牧职献给圣母。1982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访问法蒂玛fatima,并将普世奉献给圣母无玷圣心。1995圣母显现给三万多在****河北保定东闾朝圣地朝圣的教友。20005月13日教会当局宣布曾亲睹圣母显现的二位牧童方济各和雅琴达为真福,另一尚在人间、九三高龄的见证人路济亚修女亦在场观礼。2002教宗保禄二世为了充分表达玫瑰经里基督论的深度,于十月十一日的牧函中,打破数世纪以来十五端的传统,建议玫瑰经再增加光明五端,分别为:耶稣在约旦河受洗、耶稣参加加纳婚宴、耶稣宣讲天国福音、耶稣在大博尔山显圣容、耶稣建立圣体圣事;于每周四诵念。玫瑰经改为二十端后更能凸显其“福音纲要”全貌。教宗也同时宣布即日起的一年为“玫瑰圣母年”,并要求信友为了世界和平及巩固家庭而多诵念玫瑰经。[/size]2007教宗本笃十六发布致中国教会牧函,钦定5月24日进教之佑圣母瞻礼为“普世教会为在中国之教会祈祷日”。2008教宗本笃十六亲撰《向佘山圣母颂》。2010教宗本笃十六访问法蒂玛,在法蒂玛圣母像前祈祷,向圣母献上一支金玫瑰,并把所有人托付给圣母。
基督教建筑特点
教堂的建筑风格主要有罗马式、拜占庭式和哥特式三种。1、罗马式教堂是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后,一些大教堂普遍采用的建筑样式。它是仿照古罗马长方形会堂样式及早期基督教“巴西利卡”教堂形式的建筑,建筑比较简朴,大都为长方形礼堂,内部由于重视讲道,讲台一般置于显著地位。拱顶建在东端,教堂门开在西端。高耸的圣坛放在东边,祭坛前扩大南北的横向空间,其高度与宽度都与正厅对应,因此,就形成一个十字形平面,横向短,竖向长,交点靠近东端。
2、拜占庭式建筑的主要特征是穹顶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盖穹顶,并把重量落在四个独立的支柱上,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典型拜占庭式建筑。其堂基呈长方形,中央部分房顶由一巨大圆形穹窿和前后各一个半圆形穹窿组合而成。东欧的教堂是突出穹顶,提高鼓座,使穹顶更加饱满。现在苏联红场上的华西里·伯拉仁内教堂就是著名的拜占庭式教堂建筑。其特点是中央一个大墩,周围八个小墩排成方形,上面各有一个大小不一的穹顶。3、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堂,意大利米兰大堂,德国科隆大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