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禧古城的古城简介|蒲禧古城在什么省什么市

2024-11-24 23:07:44 来源:天气频道

莆禧古城位于莆田莆禧半岛(忠门半岛)南端,离市区约38公里,与湄洲岛隔海相望。莆禧古地名“浮曦”,明洪武元年(1368年),为加强沿海国防,抵御倭寇侵扰,设莆禧“守御千户所”,隶“平海卫”管辖。“千户所”置正五品官一员,从五品官二员,驻军一千名。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福建沿海开始建筑防倭军事城堡,当年拆了莆田东角、遮浪两处“镇海堤”石料,筑了平海城和莆禧城。

蒲禧古城在什么省什么市

莆禧古城在莆田市忠门半岛南部,秀屿区北岸管委会山亭乡莆禧村。

莆禧古城的古城传说

相传莆禧城内有一书生,应试刚回,就到仙洞去乞仙梦。他梦见自己与许多人一起摸牌,牌摸到了,却是一块没有任何字的牌子。醒来后浑身冰冷,回家路上无精打采,唉声叹气。一位老者见状,便问其故。书生把乞得梦境与老者说了。老者见书生悲悲切切,恐生不测,就随口安慰书生道:恭喜恭喜,无字牌其实有字-‘无’字,这‘无’字就象一顶四人抬的大轿,你必高中,切莫扫兴。书生听罢,强作欢颜,似信非信,回到家中等待。不久红榜出来,中了进士,果然坐上了“四人抬的大轿”。
又传忠门眉头村出过一个御史,出仕前是一个穷困潦倒的秀才。一次,他到仙洞去乞仙梦,梦中一道士对他说:你想登仕途,除非地覆天翻。醒来后大为扫兴。不过这秀才还拿得起放得下,只好种田讨柴度日,闲来也常常读些诗书。眼看三年大考将至,同窗学友个个攻诗作文,他好不羡慕。这时他却要上山讨柴,手里拿着扁担,很不情愿往地上一捅,“乒”的一声,地上一个碗底翻了过来。秀才低头一看,见碗底有一个“天”字。他顿时悟出道理,扔掉扁担,整日闭门苦读。这年大考,果然高中,后来官居御史……关于仙洞乞仙梦的传说还有很多。说来也怪,也许是气候、环境以及人的心理作用,若是到仙洞小憩,确实极易得梦。

莆田市蒲禧村,戚继光去过吗

去过的
倭寇之乱是明代莆田历史上最大的祸患。明永乐8年(1410年),倭寇首次侵犯莆田沿海一带。尔后,敌寇又屡屡犯莆,以嘉靖22年(1543)至41年(1562)最为严重,先后犯兴化城达15次,前后历时20载。倭寇扰乱期间,莆田涌现出许多爱国志士,率领军士英勇抗击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莆田百姓对他们的丰功伟绩永不忘怀。倭寇平定各地先后建祠多处以千秋奉祀。
明朝名将,民族英雄,军事家戚继光驱除倭寇,为百姓解除劫难,莆田百姓老少皆知。明嘉靖41年(1562)至42年(1563),倭寇三次骚扰莆田。嘉靖41年9月14日,戚继光奉命率兵来莆抗击倭寇,敌寇闻讯后逃遁盘踞黄石林墩。戚家军到城后马不停蹄,连夜追击,出其不意,大获全胜,这就是有名的“林墩大捷”,消灭倭寇2960多人,救出被俘百姓2120多人。同年10月,戚继光班师回浙江,倭寇获悉后又乘机于嘉靖41年11月29日攻陷兴化城,城内遭受前所未有的浩劫,死者不计其数。倭寇入城后大肆烧杀,罹难的进士以上者就有17人,举人53人,庠生356人,惨不忍睹。戚继光于嘉靖42年初再次领兵来莆平倭。贼兵闻知戚家军将到,弃城逃往沿海一带伺机而动。戚家军兵分三路进逼剿倭,又打了一次大胜仗,歼敌2451人,救出百姓3000多人。莆田百姓于嘉靖43年(1564)在城内下务巷建生祠以纪念戚继光救民于水火之功德,祠内曾有对联云:“元戎两度扫妖氛,不爱发肤殊死战;父老千秋严伏腊,犹思离乱得生还。”明万历年间,百姓在黄石建戚公祠,在涵江建功德祠,明隆庆年间,在江口建惠德祠。上述多处戚公祠,今仅存黄石林墩戚公祠一处。
莆田境内还有三处忠勇祠,也是纪念为抗倭而壮烈牺牲的武将。嘉靖24(1545)年11月,兴化千户白仁率兵追击倭寇至江口东岳庙附近,身受重伤,继续奋勇与敌搏斗,终因体力不支被寇杀死。他死后百姓在城内会生宫建忠勇祠奉祀。嘉靖32年(1553),倭寇驾船直逼平海。平海卫左正千户叶巨卿带领水兵与倭鏖战,身受创伤多处后牺牲。嘉靖34年(1555)倭寇又在平海登陆骚扰百姓,平海卫千户邱珍率部截击,因受伤落马被寇刺死。后人在平海建忠勇祠奉祀叶、邱两千户。在城内驿前也建忠勇祠祀兴化卫千户鲁师亮。以上三祠均已废。
嘉靖41年(1562)兴化府知府奚世亮才到任一个多月,倭寇猖狂围城,因分守翁时器中了倭寇诡计,城池被攻破。后通判李邦光、分守翁时器逃跑,知府奚世亮率众与倭寇血战,身受重伤,寡不敌众,终于率全家在府衙内投井殉节。后来,邑人为纪念他忠贞不屈的精神,在城内西门内建奚公祠奉祀。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一月,兴化府城陷落后,倭寇犹如虎狼野兽,到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鸡犬不留。莆田许多官第民舍都被焚劫一空。水关头有一青年女子,被倭贼抓去,迫奸不从,大骂倭贼畜牲不如,舌头被割断后,再一寸一寸斩之。他们在莆田城,以奸淫屠杀为乐事,无恶不作,惨不忍睹。
嘉靖四十二年正月,倭寇退出府城后,集结在平海卫和东峤许厝,继续奸淫掳掠,为非作歹,民不聊生。福建巡抚谭纶紧急上书朝廷,请求再召戚继光回师援救。农历四月,正是梅雨时节。倭寇估计明朝官军至少要十多天才能到来,因此,他们在许厝和平海,放心地大吃大喝,嬉戏狂欢。他们想不到戚家军有夜间快速行军的习惯,而且能行一百二十里,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集结在许厝的倭寇,经过半夜的狂欢滥饮,个个酩酊大醉,东倒西歪,昏昏欲睡。戚家军“衔枚”(默不作声)而进,月落时逼近许厝倭巢。戚继光一声令下,戚家军如天兵突下,破栅而入,一时杀声震天,倭贼措手不及,有的被杀死,有的被砍伤,有的喊爹叫娘逃窜。还有大队人马妄图突围逃跑,此时,刘显、俞大猷左右两翼的官兵及时赶到,四面围攻作战,合力杀敌。倭寇被官兵重重包围着,负隅顽抗,垂死挣扎。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倭寇逐渐败阵。我军乘风放火,把许厝的倭营烧为灰烬。这一仗,共擒斩倭贼2522人,缴获各种兵器3961件,印信15颗,救出被掳去的壮丁、妇女3000余人。官军乘胜追到平海卫,破城而入,消灭了据城的倭寇,取得了抗倭斗争的又一重大胜利。再经过一番扫荡,莆田的倭寇基本上消灭了。
再说,当莆田受到倭寇骚扰时期,仙游也不能幸免。仅1550年至1560年,就先后有三股倭寇进犯仙游,其中两股倭寇还从仙游一直焚掠到永春、安溪等地。
倭寇在莆被戚继光等率领的官军扫平了,但贼心不死。嘉靖42年11月,他们到平潭等地纠集了15000多人,在莆仙交界的东沙登陆,直逼仙游县城。倭贼人数众多,来势凶猛,他们除了用竹牌、木梯猛烈围攻外,还用吕公车轮番攻城。局势十分紧张,但仙游知县陈大有临危不惧,他一面派人向福州请求救援,一面率领全城民众日夜坚守。陈知县还大义凛然地表示:“吾誓与此城共存亡,敢缒垣出城者斩!”在他的激励下,勇士刘群芳,一连杀死登城的倭贼好几个人,自己也身受重伤,最后壮烈牺牲。城内人心振奋,同仇敌忾,军民同心协力加固土城,增设木栅,多次击退攻城的倭寇,还趁倭贼不备时,组织敢死队,出城偷袭倭营,使倭贼日夜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嘉靖43年,戚继光与刘显、俞大猷分三路进攻平海卫(兴化城东),“斩级二千二百”,并相继败倭于仙游城下,福建倭患遂平。
莆仙有戚继光剿倭战斗中斩子的传说和记载,还编成莆仙戏《斩子》演出,颇有影响。莆田沿海各地盛销一种面饼,味略咸,表皮光滑,中间有个小孔,人们叫它“光饼”。光饼,又叫“咸光饼”,是为戚继光打倭寇而制成的。为支持戚家军,各地百姓都争先做光饼献给军队,“光饼”的名称便从此流传了下来。
莆禧古城:
是渔村,是古城,更是古时威震敌胆的海防军事要塞。这就是位于莆田市湄洲湾北岸开发区山亭镇的莆禧古城,与惠安崇武古城、霞浦大京城堡同为福建省现存的明代三大抗倭古城。莆禧古城东南北三面临海,此地原名“浮曦”,因晴**阳出海浮于海雾之上而得名,后来由方言谐音演变为寓意吉祥的莆禧。
从莆田市区前往湄洲岛,接近乘船的文甲码头时,可以看到路边有一段绵延几百米、大石条垒成的厚重古城墙。城墙下,是抗倭英雄戚继光仗剑矗立的雄伟石雕像;城墙内,不仅保留着十字街、坡路顶、大参将胡公遗爱碑等海防遗迹,而且代代传承着对妈祖、城隍大神的虔诚信俗,每年正月的打铁球、爬刀梯等民俗活动更让人感叹这座古城的勇猛基因。因为有着顽强抵御倭寇侵略的光辉历史,莆禧古城入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国防教育基地。数百年后,硝烟散尽,登临莆禧古城,远眺大海,仍让人不禁想起那段挑灯看剑、吹角连营的烽火岁月。
石墙石城石板路
顺着靠近公路的北门走进莆禧古城,第一个感觉是城墙十分厚重。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兴建莆禧城时,墙基厚1丈2尺(约为4米),骑兵可以在城墙上跑马。军情紧急,修筑城墙时来不及上山打石,拆除了30多公里外黄石镇东甲村、遮浪村两处镇海堤运来石料,耗费四年时间,终于建成了这座周长590丈(约2公里)、高1丈3尺(约4.3米)、设置东西南北四座城门的牢固石头城。
古城里,满眼都是横平竖直的石头。北门的瓮城里,没有土,一棵百年大榕树竟与石墙紧紧“抱”在了一起,树根紧贴着石壁,饱经风雨而不倒。村民们说,这是莆禧人的“风水树”,每逢节庆前来祭拜。这样古老的榕树,在古城里十分常见,而且往往依靠着城墙,就像一个个坚守在城墙上的老兵。
城内的主干道是两条十字形交叉的石板路,通向四座城门。走在这条十字街上,不仅脚下的青石板给人以岁月的沧桑感,路两旁摆放的石头物件更让人随时感到惊喜:长长的石凳、雕刻的石碑、精巧的石槽、旧时的石磨……每一样都有鲜明的特点。
“我们沿海渔村,最常见的就是石头,石屋、石路、石门,附近有山,采石方便。”莆禧村村委会主任陈德顺说。顺着他指的方向,记者看到,村里的房屋几乎都是石头垒成,即使是四五层的楼房,下面三层用的也是石头。在十字街的交汇中心点,当初建城时,为了排水顺畅,结合“天圆地方”的传统,专门用石头垒成了凸起的龟壳形,至今仍完好如初。在交汇点转向东门,走到尽处,又是一段长长的上坡石路。“这段路叫坡路顶,从这里出东门,走1公里就到了出海的码头。”陈德顺介绍说,过去这段路由于涨潮退潮导致泥泞不堪,为了修路造福乡里,村里出海的商船集体约定:每次返程要从外地带回两块石条,几年下来,终于有了这条石板路,一直沿用到现在。
三面环海御倭寇
古城里坚硬的石头,就像城内居民顽强的性格。虽然他们是随着古城兴建而迁居来此,最多时聚集了50多个姓氏,但当面临外敌入侵时,却团结成了一条心。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对莆田沿海的进攻十分猖獗。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倭寇不仅攻陷了驻军5000多人的平海卫城,连兴化府城都未能幸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隶属于平海卫管辖、驻军只有1200多人的莆禧古城,却在倭寇的一次次凶猛进攻中坚强挺立下来。“莆禧城的东、南、北三面环海,倭寇可以从任何一面发起进攻,而且还曾经爬进涵洞从水中偷袭。”陈德顺说,面对强敌入侵,莆禧城内的驻军和民众**协力,硬是死守了50多天,保住了这座城池。
城内的城隍庙,用独有的方式纪念着这段历史。在修筑古城前,此地原有一座民间的鲤江庙,后来“升格”为城隍庙。而鲤江庙中从宋代开始就一直供奉的,恰巧是唐代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城的名将张巡(民间尊为司马圣王)。于是,莆禧城解围后,地方官奏报朝廷城隍爷显灵有功,**不仅赐予莆禧城的城隍爷以“城隍大神”的称号,而且赏赐黄袍加身的殊荣,这在国内的城隍庙中十分罕见。现在,戚继光为莆禧城题写的“东海保障”牌匾和纪念城隍爷功德的“御奖黄袍”牌匾,一起高悬庙中,彰显着军民**抗倭的功绩。
十字街上屹立的一块石碑,也是抗倭历史的见证。石碑全名为“大参将胡公遗爱碑”,是莆禧民众为了纪念抗倭将领胡守仁的德政而立。胡守仁是戚继光手下一员得力干将。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正月,戚继光从浙江领兵入闽、收复被倭寇攻陷的兴化府城时,胡守仁就是一马当先的前锋猛将。据《闽台渊源丛书》记载,由于胡守仁战功卓著,后升任莆禧千户所正五品守备一职,负责忠门半岛和湄洲湾全境抗倭重任。在任上御倭有方,屡立战功,胡守仁又陆续升任参将、福建总兵等重要军职,在福建抗倭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声名。
民俗瑰宝传承多
前人奋勇抗倭的功绩,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从明代开始,为了纪念城内居民英勇抗倭事迹和城隍爷护城之功,莆禧人民在传统元宵活动中都要隆重举行集会游行。每年正月十九,八抬彩舆请城隍大神起驾,车鼓队、演出队、八乐队、彩车队等组成随行队伍,浩浩荡荡,按照传统规制绕境巡游,一路热闹非凡,数百年传承不变,成为莆禧特有的传统文化习俗。
这一天最吸引人的,是打铁球和爬刀梯的“震撼上映”。在城隍大神巡游时,队伍中最醒目的是男子装扮的“僮身”,在沿海凛冽的寒风中,“僮身”身着短衣短裤,坐在刀轿上,赤着双脚、嘴衔银针、手执宝剑,一路上挥舞着铁刺球抽打着自己的后背,很快便血迹斑斑。等巡游队伍返回城隍庙广场时,整个民俗活动进入最高潮——“僮身”边跳边舞,然后在没有任何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赤脚踩着刀刃,一步一步爬上高17米、多达21级的刀梯!陈德顺说,这是全村对先辈抗倭历史的集体纪念,所以不仅城内男女老幼全部出动,还吸引来很多外省游客、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一起参加这场特别的纪念。
在莆禧古城,记者尽管未能领略这些民俗瑰宝的精彩,但依然对城内的历史古迹和人文资源流连忘返。除了抗倭遗迹,城内还有一座千年天妃宫,宫内的宋代妈祖木雕像关节灵动、精巧之极,堪称中国南派木雕的代表作;院子里的一棵桧树历经战火频仍和雷电击中的双重磨难而不倒,树干斑驳如“满脸沧桑皱纹”,枝叶却繁盛得“越活越年轻”。莆禧古城还有兴盛药局等保存完好的百年老字号、总兵府等25座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居,而且正沿着古城墙规划建设秀美的戚继光纪念公园,“古城里一草一木一石都记载着莆田抗倭御寇的历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如今,城内的村民们,对莆禧古城的新生充满了期待。
①古城北门的水涵洞,是个重要的排水系统,至今保存完好。
②古城中有一条石板路形似“蜈蚣”,顺着山势共有17道接洽处,直通城外。当年抗倭军民都是从这条路冲出与倭寇厮杀的。
③古榕树从古城墙上长出来,根系与城墙的石头相互缠绕,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