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广化寺从哪个门进-元代的北京广化寺有哪些历史

2024-11-26 06:48:17 来源:天气频道

广化寺位于北京西城区什刹海后海北岸的鸦儿胡同31号,东邻银锭桥,西邻宋庆龄故居。现为北京市佛教协会所在地,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广化寺创建于元代的1342年前后,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明朝初年寺庙被废,后重修并且扩大的规模。清朝道光六年(1826年)始,又历经20年,募资重修了殿堂僧舍。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张之洞将私人藏书存放寺内,并奏请朝廷建立"京师图书馆"。民国(1911年)建立后,广化寺一度为"京师图书馆"。
1938年,著名画家溥心畲居士寄住于该寺,捐资修缮殿堂。这里的住持玉山创办了"广化佛学院",聘请佛教学者担任教师培育僧才。又创办广化小学,供穷苦人家的子弟入学。1952年,学校移交北京市教育局接办。
新中国成立后,广化寺仍做为宗教活动场所。1952年9月,当代高僧虚云和尚来京,即驻寺内。"文革"期间,寺院被毁,僧人离散。落实宗教政策以后,北京市佛教协会对该寺进行了修复,寺庙焕然一新。同时重建了僧团,宗教活动重新得到恢复。现在的广化寺面积13800多平方米,殿宇329间,分东院、中院、西院三座院落。伽蓝殿
中院是全寺的主体建筑,主要建筑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主要殿堂;两侧对称排列着钟楼、鼓楼、伽蓝殿、祖师殿、首座寮与维那寮。东院由戒坛、斋堂、学戒堂、引礼寮等建筑组成四合院。西院由大悲坛、祖堂、法堂、方丈院、退居寮等建筑组成。三个院落之间迥廊环绕,僧房毗连,形成一座大四合院中有众多小四合院,即"院中有院"的建筑特色。整座寺庙古柏苍翠,花草溢香,庄重宁静。
更多关于北京广化寺北京市佛教协会所在地怎么样?,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北京广化寺从哪个门进

南门进。
广化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北边的鸦儿胡同31号,是一座北京著名的大型佛教寺院,也是北京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广化寺,东邻银锭桥,西邻宋庆龄故居,全寺占地面积20余亩,拥有殿宇329间,共分中院、东院和西院三大院落。
2001年,广化寺进行了全面维修,主要建筑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四进殿堂,另有东西配殿、配楼,经过维修,殿宇油漆彩绘一新,各殿堂诸佛菩萨圣像重光金容,恢复了清净庄严的面貌。
2008年,广化寺并将在原址上结合什刹海的周边环境,完善寺院服务功能,并请求政府恢复放生池。重建历史规模的广化寺,为什刹海增光添彩。

元代的北京广化寺有哪些历史?

元大都的规划严格恪守了《周礼·考工记》提出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则,积水潭地区位于皇城属于"市"的位置,从功能布局上奠定了元代这一区域市井繁华和柳绿花红的景观基调。

广化寺就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北岸,广化寺始建于元代,是一座大型佛教寺院。传说是一高僧托钵化缘和筹措布施所建,寺也因此而得名。

中院是全寺的主体建筑。正中依次分布着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殿堂,两侧对称排列着鼓楼、钟楼、伽蓝殿、祖师殿、首座寮与维那寮,这些殿堂组成了广化寺的正院。东院由戒坛、斋堂、学戒堂、引礼寮等殿堂组成。

西院的主体建筑有大悲坛、祖堂、法堂、方丈院、退居案。三个院落之间回廊环绕,僧房毗连,形成一座大四合院中有众多小四合院,即"院中有院"的建筑特色。整座寺庙古柏苍翠,花草溢香,曲径通幽。

广化寺在后来的明代为净土宗庙,清道光年间改为子孙剃度庙。宣统元年由清学部主持,在广化寺筹建京师图书馆。

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将北京降格为北平府。1365年,在德胜门至安定门一线修建北城墙,将元大都的北城墙向南迁移了约5000米。新筑成的德胜门至安定门一线的北城墙将积水潭西北部分的水域隔于城外,另起名为"泓渟",积水潭的面积大为缩减。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后,改称北京,因新建城墙和水系的变迁,积水潭的水源减少,加之多建低桥,漕运不再进城,积水潭的漕运功能完全丧失,由元代市井繁华之区一变而为封闭式水波潋滟的宁静之泊,玉泉诸水,从德胜门西水关入城,汇成方圆三四里的大水面,水味清甜,飞禽野鸟在湖面上往来飞翔。

此后,积水潭的水量日渐减少,浅处逐渐淤积为陆地,在水窄处修建了德胜桥和银锭桥,两桥将水域隔成3个相连的湖泊,自此,元代的积水潭被这两座桥分割成为前海、后海和西海三部分。

什刹海广化寺现在开放吗

什刹海广化寺是开放的,但由于寺庙非旅游景点区,平时不对游客开放,只有初一、十五及佛菩萨圣诞才开放。
广化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北边的鸦儿胡同31号,是一座北京著名的大型佛教寺院,也是北京市佛教协会所在地。广化寺坐落在什刹海后海的北岸,东邻银锭桥,西邻宋庆龄故居。全寺占地面积20余亩,拥有殿宇329间,共分中院、东院和西院三大院落。
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广化寺都有法事活动。每个周六北京佛教音乐团在广化寺都有演奏活动。每年农历的腊八,广化寺都要熬粥免费发放给到寺的市民,这一传统从建寺起延续至今。